通读《现代软件工程—构建之法》后的疑惑

做业说明:

三个问题:

  • 问题1:在构建之法P15,提到软件工程的目标是——创造“足够好”的软件。那么紧接着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软件是“足够好”的或者说如何定义“足够好”的边界?例如:如今大学所使用的教务管理系统,该系统可让学校的教学管理更加有条理,教务管理人员和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可是每到选课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少如:验证码收不到、网站打不开等一系列问题。那么该系统是否是一个“足够好”的软件呢?
  • 问题2:在第五章做者提出了软件开发的一些流程。因为是粗略的看了一下,对于每一种开发流程的优缺点把握的不是很好。可是我想知道的是,当一个全新的项目开始时,要如何选择一种模式做为团队模式?一个团队的模式是固定的仍是能够根据一些项目有所变更?
  • 问题3:读完第六章敏捷流程后,感受到敏捷流程确实和以前提到的软件开发流程不同。软件工程这门课更多的是注重实践,对于初学软件工程的咱们来讲,敏捷流程是否适合咱们学习过程当中团队的开发模式?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