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树型结构

第6章 树型结构

1、树的基本概念

  1. 树:由 \(n(n>=0)\) 个结点构成的有限集合
  2. 根:有且仅有一个特定的结点
  3. 结点的度:结点拥有的子女数
  4. 树的度:全部结点度的最大值
  5. 度为 \(0\) 的结点:终端结点(叶子结点)
  6. 度不为 \(0\) 的结点:非终端结点(分支结点)
  7. 树枝:链接两个结点的线段
  8. 结点的层次:根结点为第 \(1\) 层,根的子女结点为第 \(2\)
  9. 树的高度:树中结点最大层次树
  10. 有序树:任意结点的子树当作是从左到右有次序,不能随意交换,不然为无序树
  11. 森林:\(m(m>=0)\) 棵互不相交的树构成的集合(在森林的每棵树之上加一个共同的根,森林则成了一棵树)

2、树类的定义

3、树的存储结构 (大几率不考)

  1. 树的三种经常使用存储结构:双亲表示法、孩子表示法、孩子兄弟表示法

3.1 双亲表示法

  1. 树的结点包含两个信息:结点的值 \(data\) 和体现结点之间相互关系的属性——该结点的双亲 \(parent\)

3.1.1 树的存储结构(双亲表示法)

#define MAXSIZE 100 // 树中结点个数的最大值
typedef char datatype;   // 结点值的类型
// 结点的类型
typedef struct node {
    datatype data;
    int parent; // 结点双亲的下标
} node;
// 树的类型
typedef struct tree {
    node treelist[MAXSIZE]; // 存放结点的数组
    int length, root; // 树中实际所含结点的个数及根节点的位置
} tree;

3.2 孩子表示法

3.3 孩子兄弟表示法

4、树的遍历

  1. 前序遍历:首先访问根结点,再从左到右依次按前序遍历的方式访问根结点的每一棵子树node

  2. 后序遍历:首先按后序遍历的方式访问根结点的每一棵子树,而后再访问根结点算法

  3. 层序遍历:首先访问第一层上的根结点,而后从左到右依次访问第二层上的全部结点,……,最后访问树中最低一层的全部结点。数组

  4. 图树的遍历:spa

  5. 树的遍历经常使用操做:设计

    1. 树的前续遍历的递归算法
    2. 树的后序遍历的递归算法
    3. 按前序遍历顺序创建一颗 \(3\) 度树
    4. 树的层次遍历算法

5、树的线性表示(大纲未规定)

  1. 注:仅凭借树的某种遍历序列有时没法惟一地肯定一棵树,但只要在遍历序列的基础上加上一些附加信息,便可惟一地肯定一棵树

5.1 树的括号表示

  1. 经常使用操做:code

    1. 树的括号表示到树的孩子表示的转换算法
  2. 图树的括号表示:blog

5.2 树的层号表示

  1. 经常使用操做:递归

    1. 树的层号表示到树的扩充孩子表示的转换算法
  2. 图树的层号表示:class

6、算法设计题

7、错题集

  1. 树最适合用来表示具备有序性和层次性的数据基础

  2. 在选择存储结构时,既要考虑数据值自己的存储,还须要考虑数据间关系的存储

  3. (真题)对于一颗具备 \(n\) 个结点的树,该树中全部结点的度数之和为 \(n-1\)

  4. 已知一棵度为 \(m\) 的树中有 \(n_1\) 个度为 \(1\) 的结点, \(n_2\) 个度为 \(2\) 的结点,……,\(n_m\) 个度为

    \(m\) 的结点,问该树中有多少个叶子结点?

    1. 树中结点总数 \(n=n_0+n_1+n_2+…+n_m\)

    2. 树中结点的度数之和为 \(n-1\),且有:\(n-1=n_1+2*n_2+3*n_3+\cdots+m*n_m\) (用上题 \(3\) 的定理)

    3. 因此叶子结点个数为:\(n_0=1+n_2+2*n_3+\cdots+(m-1)*n_m\)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