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连接:http://hedengcheng.com/?p=525php
今天,看到Twitter的DBA团队发布了其最新的MySQL分支:Changes in Twitter MySQL 5.5.28.t9,此分支最重要的一个改进,就是修复了MySQL 的Bug #67718:InnoDB drastically under-fills pages in certain conditions。关于此Bug的详细描述,以及如何重现此问题,能够阅读以上的Bug连接,如下简单描述下此Bug对应的问题:html
InnoDB的索引分裂策略,在特定的状况下,索引页面的分裂存在问题,致使每一个分裂出来的页面,仅仅存储一条记录,页面的空间利用率极低。
mysql
此Bug引发了个人兴趣,所以准备跟你们简单聊聊B+树索引的结构、B+树的分裂、B+树分裂操做的优化、Bug #67718的成因,以及我的对如何修复此Bug的一些建议等。sql
传统关系型数据库(Oracle/MySQL/PostgreSQL…),其主要的索引结构,使用的都是B+树。更有甚者,InnoDB引擎的表数据,整个都是以B+树的组织形式存放的。下图,是一个经典的B+树组织结构图(2层B+树,每一个页面的扇出为4):数据库
注意:优化
在上图B+树的基础上,继续插入记录6,7,B+树结构会产生如下的一系列变化:3d
插入记录6,新的B+树结构以下:htm
插入记录7,因为叶页面中只能存放4条记录,插入记录7,致使叶页面分裂,产生一个新的叶页面。blog
传统B+树页面分裂操做分析:索引
疑问:
传统50%分裂的策略,有不足之处,如何优化?接着往下看。
因为传统50%分裂的策略,有不足之处,所以,目前全部的关系型数据库,包括Oracle/InnoDB/PostgreSQL,以及本人之前参与研发的Oscar数据库,目前正在研发的NTSE、TNT存储引擎,都针对B+树索引的递增/递减插入进行了优化。通过优化,以上的B+树索引,在记录6插入完毕,记录7插入引发分裂以后,新的B+树结构以下图所示:
对比上下两个插入记录7以后,B+树索引的结构图,能够发现两者有不少的不一样之处:
所以,此优化分裂策略,仅仅是针对递增递减插入有效,针对随机插入,就失去了优化的意义,反而带来了更高的分裂几率。
在InnoDB的实现中,为每一个索引页面维护了一个上次插入的位置,以及上次的插入是递增/递减的标识。根据这些信息,InnoDB可以判断出新插入到页面中的记录,是否仍旧知足递增/递减的约束,若知足约束,则采用优化后的分裂策略;若不知足约束,则退回到50%的分裂策略。
可是,InnoDB的实现,有不足之处,会致使下面提到的一个Bug。
在Bug#67718中提到,在特定的插入状况下,InnoDB的索引页面利用率极低,这是因为InnoDB不正确的使用优化分裂策略致使的。
考虑如下的一个B+树,已有的用户数据是1,2,3,4,5,6,100,而且在插入记录100以后,引发索引页面分裂,记录100在分裂后被插入到新的页面:
因为插入100可以知足递增的判断条件,所以采用了优化分裂策略,分裂不移动数据,新纪录100插入到新页面之中,原有页面的最后插入位置仍旧是6号记录不变,原有页面仍旧保持递增的插入标识不变。
此时,考虑连续插入9,8,7这几条记录,会获得什么样的B+树?此时,全局递增插入变为全局递减插入。
插入记录9后的B+树结构:
因为InnoDB的B+树,上层节点保存的是下层页面中的最小值(Low Key),所以记录9仍旧会插入到【3,4,5,6】页面,此时页面已满,须要分裂。并且判断出记录9仍旧知足页面中的递增判断条件(Last_Insert_Pos = 6,9插入到6以后,而且原来是递增插入的)。所以,采用优化的分裂策略,产生新的页面插入记录9,原有页面记录保持不变。
插入记录8后的B+树结构:
插入记录7,也同样。采用优化的分裂策略,记录7独占一个页面。
分析:
在本人作Oscar数据库的索引分裂优化时,当时也一样碰到了此问题。当时的解决方案是:每次分裂,若插入的记录是页面中的最后一条记录,则至少将此记录前一条记录分裂到新页面之中。采用此策略,针对100,9,8这一个系列的插入,会产生如下的系列B+树:
插入100,9,8后的B+树:
插入100时,移动原有页面最后一条记录到新的页面(将6移动到新页面),此时新页面中的记录为【6,100】。接下来插入9,8,都会插入到新的页面之中,不会产生分裂操做,空间利用率提升,减小了索引页面分裂,解决了Bug#67718的问题。
固然,确定还有更优的策略,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一块儿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