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iOS Wow Factor:Apps and UX Design Techniques for iPhone and iPad》第一章译文精选,其他章节将陆续放出。html
关于本套译文分享的详情及目录结构,请参考iOS Wow体验 - 译文分享说明。前端
全文由C7210自发翻译(编译),并首发于Beforweb.com,如需转载,请注明译者及出处信息。英文原书版权由Apress全部,中文引进版的版权由相关出版社全部。node
苹果公司制定iOS人机界面设计规范(HIG,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的目的,是为那些刚刚进入iOS领域的设计师和开发者提供一个最权威、最可靠的起点。他们制定这套规范的方式很简单——提供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指导,帮助我的或设计开发团队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出iOS应用。web
最初,这套规范更多的是在向读者展现iOS平台带来的革命性的交互模式。当苹果刚刚开始将设备开放给第三方应用开发者的时候,他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怎样推广iOS及相关设备,使其成为一种可以切实有效地部署和运行应用程序的系统平台,从而被广大用户所接受。设计模式
苹果于2008年夏天推出应用商店(App Store)的时候,移动设备及消费电子产品方面的专业团队已经造成了一个成熟的社区。这些团队彻底能够迁移至新的iOS平台,并开始为它打造应用。然而,当时拥有成功技能和经验的人还很是少,苹果须要更多的iOS应用开发团队,须要更多优秀的应用程序,以确保他们的战略走向成功。app
图 1-1 iOS人机界面设计规范(HIG,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iphone
与如今相比,2008年以前的移动应用显得很原始。这并不是因为开发者不思进取,最主要的问题仍是硬件设备在技术上的局限性。当时,所谓的“功能手机”的主要特点是便于携带,判断一款手机优秀与否的主要标准是看它是否足够小。因而,多数手机的屏幕都很是小,同时,它们的分辨率和颜色深度等指标都很低。另外,设备在运算能力和内存等方面的局限也很大。这些都意味着移动应用的设计和开发只能在充满制约的条件下保守地进行。因此当时,人们一般只注重应用可否正常工做,而不会太在乎它的外观样式。并且,当时的移动设备市场份额很是分散,应用程序的设计师与开发者必须以某种最低配置方案为目标,才能保证应用可以兼容更多的设备。这些局限使得设计师们几乎没法在任何一款设备中打造出最理想的用户体验。ide
而“智能手机”则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与普通手机相比,它们的屏幕确实更大更好,运算能力也强劲了不少,但这类设备的输入方式每每因厂商而异。当时,比较常见的输入方式包括:ui
图 1-2 Palm Treo智能手机spa
一款设备可能包含上述任意几种输入方式的组合。不少时候,以输入方式为表明的交互模式已经成为某些设备的招牌。这种状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早期的智能手机大可能是由当时比较流行的PDA(我的数字助理,俗称掌上电脑)直接进化而来的。考虑到这些标志性交互方式的价值和认知度,这些手机天然而然地选择了保持PDA原有的交互特色。
图 1-3 Palm TX掌上电脑(PDA)
随着功能手机和智能手机市场的日趋成熟,对于运行在这些设备上的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工做也变得高度专业化。智能手机市场的混乱局面以及各平台之间的怪异差异,致使相关知识愈来愈脱离设计实践,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
iPhone向这一局面发起了挑战,它完全颠覆了人们以前对于“手机是什么”、“手机能作什么”、“手机应该怎样操做”等方面的认知,并使得相关专业领域的人员不得不改变旧有的思惟模式。
现在,咱们对iPhone和iPad这样的设备已经司空见惯了,可是别忘了,在iPhone刚刚推出的时候,其Home键与外形设计都曾引起争议。这款设备的简洁外观、相比于同类产品的大尺寸屏幕、摒弃了多数传统物理按键的设计方式等,都让它与当时的其余智能手机造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马上开始质疑Home键的功能性及可用性,但同时,也有些观点认为这个物理按键才是i最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另外,全面触屏化的输入与控制方式也成为了热门的争论话题。
对历史作了简要的回顾以后,iOS人机界面设计规范的本质也变得清晰起来。当咱们阅读规范文档的时候,能够从其中两方面的主题当中感觉到历史发展的轨迹:
其实,这也就是规范当中“平台特性”这一部分存在的目的,即帮助设计师与开发者逐步了解iOS与那些他们曾经熟悉的其余平台的区别。这是颇有必要的,由于若是不排除掉当时的业界产品带给他们的那些先入为主的理念与标准,那么iOS设备、系统平台及应用所能达到的高度就会大打折扣。
这一明智的作法有效的推进了苹果的战略落实。iOS设备的地位获得了充分巩固,并一跃成为拥有巨大市场吸引力的主流平台。
然而,人机界面设计规范一样有它没有作到位的地方。即便苹果很谨慎的规划着他们的设计准则与体验规范,咱们仍是不难发现,其中的不少内容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必定程度的局限性。交互设计师也许会由于某些部分的表述过于概念化,而难以找到太多有价值的信息。规范文档中的一些推荐设计模式在抽象化方面作的不够,并且缺少必要的基本原理描述。另外,一些关于设计方面的内容也显得有些泛泛,没能很好的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深化展开。
规范文档中一些关于设计开发流程方面的介绍,本是用来帮助缺少经验的团队尽快入门的,但在内容方面作的有些敷衍。并且,文中描述的流程显然只适用于某些特定的需求状况,规范文档并无清楚的给出更具综合性与适用性的方法原则。
若是这是你第一次尝试建立iOS应用,那么这些问题其实不会对你形成太大的麻烦。苹果在规范文档中优先考虑了屏幕尺寸规格、设备定向、触屏交互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这样作的目的,是让设计与开发团队将注意力集中在“输入”和“输出”这两个对于用户界面设计方案来讲最为关键的组成要素上,并由此,将iOS移动应用的设计理念进行最大化的传播。
期待苹果提供一套全面而精准的文档资源是不太现实的,目前这套规范对咱们来讲已是一个不错的起点了。换个角度来看,咱们还会发现,这套规范最主要的目的,实际上是最大程度的下降将设备平台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所带来的风险,以保护苹果的品牌形象及iOS设备在市场中的占有率,进而确保其持续性的成功。任何一款第三方iOS应用的成功都是苹果的成功,因此他们在这方面的长远规划是彻底合理的。从表面来看,苹果是在经过规范来普及优秀的设计模式,但从品牌的保护和持久化的角度来说,这套规范还承载着如下这些方面的战略:
要打造一款成功的移动应用,仅仅对于用户体验设计方面的相关问题有基本程度的了解是不够的。市场中的iOS应用一直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怎样打造出使人难以抗拒的视觉表现形式及交互方式,并经过差别化的用户体验设计让你的应用在市场中保持竞争性呢?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文档化的梳理与分析是很重要的。另外,咱们可否基于人机界面设计规范所倡导的 “外观一致性”原则,进一步创造出更具冲击力的高度定制化的视觉体验,并将其融入到iOS设备的交互环境当中?应该怎样协调它们之间的风格差别?这类问题在眼下一样没有很是完整、准确、容易理解的答案供咱们参考。
而这些正是本书的目的。咱们要对iOS进行深刻的解构和挖掘,帮助读者掌握符合iOS理念的设计思路与方法,进而打造出具备超越性的iOS应用。
在接下来的章节当中,咱们将对iOS的用户体验模式进行深刻解析,一些可用性方面的话题也会被涉及到。不过,你须要知道,对一款成功的应用来讲,传统的可用性概念当然是重要的基本原则,但在某些状况下,这些原则也须要根据实际的设计需求作出必要的调整。你会了解到,对设计方案的选择和决策,在不少时候实际上是一种权衡的过程。
做为本书的读者,你须要对iOS人机界面设计规范有所了解,并拥有规划和设计iOS应用的项目经验;另外,在用户体验设计方面的实际工做技能和思惟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不过,即便你目前还不具有这些条件,本书仍然能够为你带来不少有价值的设计理念与实践方案,帮助你更好的把握机遇,创造出使人惊叹的iOS移动应用。
译文表明原做者观点。欢迎发表评论,或到译者微博进一步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