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第三次来到硅谷,“朝圣”的心态愈来愈淡,这显然与中国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产业密不可分。但一样的,当你心态愈加放平,你反而会愈加感受到硅谷的“可怕”和深不可测……编程
2018年“硅谷技划”的日期虽然早早就定下了,但咱们不曾想遇上了一个很是敏感的时期:中美贸易大战一触即发的前夜,以及“中兴”事件的余波未了。有五六位本有计划同行的伙伴出人意料的未能经过签证,咱们没法断定与此事有关;但一种情绪和疑问确定会对咱们产生影响:太平洋两岸若是真的发生贸易战争,到底会怎样?飞速发展40年、已经稳居全球第二的中国,在科技领域到底有没有和太平洋对岸的美国掰手腕的资格了?网络
带着这个小疑问,在2018“硅谷技划”的11场交流中,我本身和同去的各位伙伴,就相似问题展开了很多的讨论。中间过程很少说了,直接向你们介绍我本身的感觉和总结。架构
估计我若是用这个标题写一篇文章发表在公众新媒体上会被骂惨,但抱歉,个人确是这么认为的。编程语言
最近几年,中美IT水平的对比和竞争成为热门话题。尤为是2017年“互联网女皇”发布的《2017年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从7个方面(移动支付、电商、搜索、共享单车、网络广告、人工智能、云和大数据)进行中美发展的对比,得出的结论是3个领域(移动支付、电商和共享单车)中国全面超越,搜索中国正在反超,2个领域(网络广告和人工智能)美国略微领先,只有云和大数据落后较多。而时隔一年以后,今年6月发布的2018版报告,更是直接将全球20大互联网公司的9家都给了中国。一时间,中国互联网甚至IT都在全面赶超美国的观点大大提振了国人的自信,“新四大发明”应运而生……ide
可是,当你真的身在硅谷,你会发现彷佛没有人太关注这些话题,你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个具体的应用、创新技术上。而当你真真切切地把咱们引觉得豪的每个应用、每个创新与硅谷进行对比的时候,你会时不时感到一阵的后脊梁发凉……工具
首先,中国的赶超,依然停留在较浅的层级,还没有进入IT技术的核心区。若是咱们简单讲IT技术架构分为(自上而下)应用层、工具层、系统和中间件层、基础设施层这四个层级的话,很容易发现,中国所谓的超越或者领先,几乎都是停留在应用层,少有工具层;而系统层、基础设施层则相距遥远。举三个最显而易见的例子:一是芯片,这种痛今年你们都感受到了;二是操做系统,也很少说了吧;三是编程语言,五六十年来已经有了上百种达到规模应用的编程语言,但为什么没有中国人写出来过一门语言呢?全部这些,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咱们相信这一切都会改变,但,真的须要时间。学习
其次,仔细盘点咱们的创新,还会发现,截至目前,尚无一个彻底首创的应用,而几乎都是在硅谷创意的微创新、再创新——尽管咱们认可这种再创新也是很是值得尊敬和承认的。大数据
第三,目前中国市场,仍是在一种半封闭的状态下;而咱们的创新,基本上是墙内开花,走出国门的还寥寥无几。虽然中国市场很大,足以养活N家互联网企业;但毕竟因为种种因素,咱们其实没有和国际巨头直面竞争,而若是想真的作大作强,从“优秀”作到“卓越”,那到国际市场接受更多真正的竞争考验没法避免。这方面,咱们目前才刚刚开始。人工智能
总结陈词吧:如今中美的IT科技和互联网的竞争,仍是个伪命题。简单说就是:硅谷是世界领先,中国是局部赶超,仅此而已。固然,反过来客观地说,和美国以外的国家比,咱们干得不错!——若是咱们必定须要自我安慰的话。操作系统
若是在此基础上,你必定要说差距多少年的话,我可能下一盆就不是冷水了,而是冰水——你只须要稍微研究一下Intel公司的当前技术水平和研发投入,就能知道,不管是绝对高度、发展速度、发展增速,咱们都落后。因此,如今还没到谈论咱们哪一年赶超的问题,咱们要解决的基础工程,还有不少不少。
咱们到底该学习硅谷什么?是风骚50年的Intel?仍是引领互联网的Google?或者是卓尔不群的苹果?7天的“硅谷技划”11家公司的走访中,我一边吸取各个公司的养分,一边试图寻找其中的共同点。进入归程沉静下来,我发现最值得中国人研究的就是:为何硅谷能持续创新50年?
硅谷不大,面积大致上与上海至关,经济总量也比上海略小一点——可是,硅谷的人口只有300万左右,就业人口150万;而上海人口则是硅谷的近8倍!精确的数据就是:硅谷1我的创造了上海6.7我的创造的价值。有一个数字也许能揭示其中的缘由,那就是硅谷的年发明专利数量,大致上是上海和北京的总和!
再列一个数字吧。全球有个企业研发投入的榜单,但美国和欧盟的版本和数字有点细微差异。咱以欧盟的为准。2017年方面,全球研发最高的第一名是大众,前五名里还有Google、微软、三星和Intel,研发投入都在120亿欧元以上。中国人引觉得豪且以研发投入著称的华为公司,这些年的位次一直在上升,去年终于超过苹果公司冲到第6位,数字是104亿欧元。
可是,前50名中,咱们只有一个华为。而美国企业,占到40%左右,且以硅谷公司占主要部分。
硅谷的深不可测,不是藏了有多少家多么牛的公司,而是你虽然不知道下一家很牛的公司会是谁、长什么样,但你知道它必定会出现!它就在那些如今还小不点的几千家创业公司里。还有,一家公司哪怕暂时落寞了,你也不知道它会不会凤凰涅槃再次起飞;而就算是它走下舞台,硅谷也不会可惜,而是平静地挥手告别走向远方!——从一种意义上,后面这个才让我时时感到震惊。
在咱们津津乐道的硅谷传奇中,除了Facebook等新贵公司的神奇崛起以外,还有太多苹果、IBM、Intel这些公司濒临绝境却又神奇崛起的商业案例,以及3Com、Sun这些企业如流星般闪过又走下神坛的动人故事。硅谷人笃信一点:创新,就算不是一家公司成败的最主要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什么都没作错却被挤出市场,这个在中国还在被感叹的事情,在硅谷已经重复了数十年,甚至没法赚取一点眼泪!
写到这里,我忽然又想起了摩尔定律。众人皆知这个神奇规律,但可能不少人不知道摩尔定律的背后,还有其余几个事实:
第一,摩尔定律不是科学定律,是Intel创始人之一摩尔教授在上世纪60年代根据Intel公司及业内规律总结出来的预测。
第二,硅谷人还总结出了一个反摩尔定律,是Google前CEO埃里克·施密特十几年前提出的:一个IT公司若是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一样多的、一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看明白了吗?若是没有,我用另外一句话解释,那就是比尔·盖茨的名言:“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让咱们瞠目的就是,硅谷数千家公司参与的这个残酷的18个月死亡倒计时游戏,已经运做了50年且还在继续玩着……
这就是硅谷,50年不变的冷酷,50年不变的创新。
单纯的艳羡硅谷不是咱们想要的。咱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学习和借鉴硅谷的经验。
硅谷的核心在创新,创新的核心是人才。这其实就解释了硅谷公司为何如此看重员工的工做环境和待遇,为何愿意花那么大的金钱成本和时间去“养人”,而不是用短时间的绩效要求他们快速实现结果——顺便说一句,咱们所到之处,基本上没有看到一家企业在用KPI(关键绩效指标)的方法进行考核,代之以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或者类OKR的方式,把员工本身的规划与企业方向进行结合,充分尊重和调动员工积极性。
硅谷的方式适合中国吗?这个话题引发了许多争论,且不论业界已有无数讨论,就此次行程而言,包括参加此次“硅谷技划”的各位CTO,包括接待咱们的许多在硅谷的华人工程师,也包括我本身,都有本身的思考和观点。
观点一:硅谷的方式是先进的、科学的;国内虽然老是在喊尊重人才、重视创新,但很有点叶公好龙的意思,绝大多数企业(包括IT科技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实际上没有把人才当成最核心的资源,而是做为企业创始人和高管的执行工具,致使企业的成败与基层人才实际上是基本无关的。这种思路,也许能够在局部效率上造成优点,但长期来看,是不可能打败和追赶硅谷的创新企业的。
观点二:硅谷的方式造成有其特殊性,通过多年的发展,硅谷已经造成了从产业格局到人才培养各个方面的良性循环。但这种循环不适合中国,起码不适合目前的中国。若是中国盲目采用相似的方式,恐怕会饮鸩止渴,反而丧失了目前微创新、高效率带来的局部优点。而随着中国整体环境的逐步改善,中国也将在尊重人才和创新方面赢得愈来愈多的空间和能力,并逐步造成良性循环。
好吧,我认可上面这两个观点实际上是我总结的。换言之,我目前其实也没法得出实质性的结论,到底哪一个是对的,或者哪一个整体是对的。但我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重要,而思考这个问题比得到答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