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WOT活动和其余的一些选题,老杨近年来接触了很多技术创业者。这其中有一群人颇有特色:他们系出名门——曾经在全球级别的互联网企业承担技术方面骨干,而后回到中国进行创业。这其中包括前LinkedIn 商业分析部门高级总监张溪梦、前Google总监周杰、前Facebook技术专家覃超等。但给老杨一个很是深入的印象就是,虽然你们都到了“大叔”的年龄,但技术本色却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这一点,在日志易的陈军身上彷佛更加明显。 编程
十几年码农缘何走上技术创业之路架构
和陈军约在了下午两点,老杨比预约时间早到了日志易公司几分钟。两间办公室略有些乱,也没有前台——这让老杨瞬间想起来了十年前51CTO创业时的情景。记者向坐在门口的一位员工问起陈军,他们回头看了一眼,就告之“陈总去外面吃午饭还没回来”并把我领到办公室——显然,陈军没有给本身设单独的办公室,他的工位也在你们中间。运维
几分钟后,陈军来到了会议室。见面的寒暄都很正常,但很明显陈军对这种应酬并不擅长;但当技术的话匣子一打开,陈军的风格彻底就显露出来——这是一个近乎纯粹的技术人。编辑器
事实也是如此。陈军曾在美国当了十几年的码农,并且是在思科和Google这样的豪门。2009年陈军回国加入腾讯,从事云和大数据的技术工做;2014年,他创业日志易。ide
咱们的话题很天然地从为何选择“日志”做为创业的切入点。不少人都知道,日志易的背后有大数据业第一个上市企业Splunk的影子,甚至有人说他们就是模仿Splunk而已。但多年的采访经历告诉我,基本上没有哪一个技术创业者的选择是突发灵感,这背后必定有多年的积累。陈军也不例外,他的积累超过了十年——早在十年前,陈军在Google负责在搜索网页的排序因素中增长验证https数字证书的有效性,天天必须查看几TB的日志——这种体量的日志固然不能用编辑器来看,因此日志的分析处理就成了基本工做。2009年陈军负责腾讯云数据中心的运维监控,一样须要处理日志。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陈军一直都在本身写程序处理日志。这些经历,也就是陈军在2010看到Splunk时深为震惊和眼前一亮的缘由:由于Splunk是用搜索的方式来处理日志的。这和陈军此前的经历是如此的契合!大数据
一层窗户纸就此捅破以后,陈军以为,这些他也能作到,并且能作的更好!因而,他就作了。搜索引擎
日志易CEO 陈军spa
技术创新——而不是商业创新才是核心竞争力日志
和不少创业者交流,我通常都会问,大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但显然,在陈军这里,这个问题无须询问,由于确定是技术。orm
2014年,陈军带着一群很是强的技术团队很快完成了产品的基本研发工做——虽然用陈军本身的话说,这个门槛仍是很是高的。日志的管理和搜索要求实时进行,就是说从日志的产生到搜索出结果必须在几秒钟完成,因此必须采用流式处理,也就是一边作索引一边就要可以检索,这就给技术研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比来看,Google等搜索引擎采起的措施是将下载、索引和查询的三项进行分离,这样会大大下降技术难度,固然代价就是作不到实时,最快也只能搜索到5分钟以前更新的网页。目前,日志易已经可以作到每秒钟实时处理500万条日志,一天下来能够作到100TB数据,这是一个世界领先的数字。
听陈军口若悬河讲出这些,我打断他,问他和Splunk相比日志易如今怎么样。他坚决果断地说,日志易“架构比Splunk好;产品总体比Splunk强,产品功能也和Splunk很是接近”。固然,在国内,日志易的本地技术支持优点更是Splunk没法比拟的。陈军补充说,纵观全球,目前实现能够在搜索框里编写脚本程序对日志进行高级分析的只有三家,另外两家都在硅谷,日志易是国内唯一。
坚持在技术上进行突破,是陈军从创立公司之初就定下的目标。在他看来,日志易没有、也不须要作什么商业模式的创新——直到如今,他们也是按照日志处理数量来收费这种最常规的模式。他说:“咱们找的是一种很是有挑战性、门槛很是高的一个技术产品。作这样的东西,一家公司固然可以成功,它必然是用户和市场导向的,必然是有市场需求的。”
为了确保技术上的突破,陈军对技术人才的重视就成了理所固然。交谈中他屡次向我强调,日志易的研发队伍实力很是强,工程师基本上都来自腾讯、百度、阿里等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他的不少技术骨干,若是到其余创业公司都是能够作到CTO级别的。在陈军的公司里,技术人员一直占据着80%以上的比例——在公司成立很长的时间中,公司的职能部门长期只有1我的的编制。
技术创业者如何规划将来?
通过两年的发展,日志易已经初步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但下一步,日志易该作什么样的储备迎接随时袭来的挑战?
陈军坦言,他们下一步会将日志管理的范围拓展到工业大数据,包括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数据——事实上,Splunk目前已经在作这些事情了,例如一些汽车生产厂商的数据也开始经过这些平台进行处理。此外,面对用户随时变化的需求导向,经过底层技术去解决用户的综合需求,将核心级别的产品平台化,也将是日志易的基本思路——就像他们此前研发的在搜索框里可编程的检索系统,就能够根据不一样客户的需求灵活快速配置,而不是像作项目同样在产品代码里定制化用户的具体需求,这样就能大大提高产品的交付速度。
但归根到底,这些都要靠人来完成。陈军再次向我强调,他最担忧的仍是人才问题,尤为是具有实时搜索引擎研发技术的人才,市场上还很是匮乏。虽然因为前不久成功地得到红杉资本的A轮投资,资金压力并不大,但陈军坦言,他对扩大人员规模仍是很是严格,他的要求是“新招进来的这些人必定是在原有的平均水平之上”,这样才能确保整我的才梯队水平的上升。
采访结束的时候,我问陈军,2016年的规划是什么?
他回答说,没什么别的,就是把这家公司作好就好了。
我没想到就这么简单,一时居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补充说:“我就是技术出身,个人兴趣就在去解决这个技术难题,把原来中国人作不了的产品,作不出来的产品,把它给作出来。我以为市场上这个钱自己就在那里,只是看你有没有能力作这样的一个产品来挣到这个钱。我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这就是陈军,一个正在走创业之路的本色技术人。
【总编约茶】
“总编下午茶”是51CTO总编老杨主持的关注技术应用和IT前沿的访谈栏目。想和老杨一块儿喝下午茶?欢迎联系yangwf@51c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