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 产品经理不可不知的 7 种技术思惟

咱们常说,做为技术人员要有产品思惟,从产品和运营的角度去思考技术方案。是的,咱们也这样作了。然而,从我多年的需求沟通及项目协调的经验来看,产品人员其实也能够有一点技术思惟。前端

所谓技术思惟,并非让你真的用技术人员的思考方式看待问题,那样确定作不出好产品,两种思惟方式是不可调和的。这里所说的技术思惟,只是让你从某种程度上更加缜密地思考与技术相关的问题,如此既能够在技术相关的知识面上有必定积累,也可在必定程度上下降与技术人员的沟通成本。chrome

互联网的产品人员,可能整个职业生涯都要与技术人员打交道。有些产品是技术出身,对于某个领域的技术有必定了解,可是涉及到具体需求可能并无开发人员了解深刻,问题提很差反而弄巧成拙。而对于大多数的产品人员,可能都是在职业生涯的慢慢积累中,逐渐接触到一些零散的技术知识,虽不成体系,但遇到相似的问题,或可触类旁通弄懂其原理。但在遇到新的项目或未知的领域时,仍然不知从何下手,徒增的只是盲目的自信而已。后端

所以,本文的目的便是但愿从特定的一些方面阐述基本的技术思惟,即拿到一个需求或见到某款互联网产品时,技术人员关注得更多的点多是什么。以此,来让产品人员一窥开发者的脑回路究竟是怎样设定的,增进往后的相互理解。此前我写过一篇《如何洞悉隐性需求》,算是从开发的角度提示一些可能会被产品同窗漏掉的需求细节,在需求沟通方面,能够做为本篇的补充。浏览器

技术思惟之可行性

策划产品的初期,原则上是不该该受可行性的干扰,先想到好点子,剩下的交给技术解决。可是到了具体的产品需求文档造成以前,可行性就成为最后一道门槛了。是时候找开发哥聊聊,到底能不能作了!这时候,产品同窗最怕的就是开发哥甩过来一句:实现不了… 那么到底能作仍是不能作,是否是就只有开发说了算呢?固然不是!至少还有老板~安全

然而,做为一个小产品,总把老板搬出来也不是个事儿,何况,不是每一个需求都有老板关注和受权,狐假虎威确定是要出事情的。那么,在平常无穷无尽的小需求中,如何防止被开发『忽悠』就是最核心的技能了。若是不想被『忽悠』,首先本身要作足功课。本身负责的产品、相关的平台已有功能、基础能力等,都要了如指掌,不然若是对于本身的产品细节都不够了解,怎么去提新需求?服务器

思惟提示

  1. 新开发的系统,尽可能熟悉平台已有的基础能力,再来看新特性;
  2. 使用外部开放平台的,通常都有现成的文档,虽然未必全懂,但至少大概知道平台能力;
  3. 别人家已经作好的效果,总不能说实现不了吧?若有差别,至少要给我讲清楚;
  4. 关注不一样端的巨大差别,不少实现不了的,实际上是终端差别的局限;
  5. 理解从芯片、硬件厂商、操做系统不一样、手机厂商不一样、机型不一样、浏览器不一样、语言不一样等形成的种种差别~

技术思惟之角色分工

评审需求的时候,不少产品最头疼的,可能就是区分『前端需求』仍是『后端需求』了。前端开发和后台开发有什么区别?到底哪里是前哪里是后?这些改动到底要拉前端仍是拉后台?微信

这里首先咱们要明确一下『前』和『后』是相对于什么的。假设用户打开浏览器,看到了一个网页,那么用户第一眼看到的这些,就是所谓的『前端』,即与用户面对面的前。再说说『后』,这个『后』就是背后你看不到的一切的一切,能够远到地球另外一侧的某台服务器上运行的代码,也能够是隐藏在你桌上电脑中的逻辑。网络

至于中间的地带,就有点暧昧了。不一样的公司对于先后端的定义不尽相同,对于所谓『先后端分离』架构的产品,那么至少页面层级必定是前端的工做了。而对于某些『服务端渲染』架构的产品,即便是页面,也多是后台同窗的锅。架构

所以,对于本身负责的产品,要先弄清楚基本的架构,才好肯定一个大概的界限。目前在互联网行业,总体的趋势都是趋于『全栈』,即前端也能作后台,后台也能搞前端,那么区分角色分工,就难上加难了。并发

思惟提示

  1. 熟悉本身负责的产品的基础架构;
  2. 页面结构及样式相关,每每须要前端参与,最好拉上前端;
  3. 页面没法访问,或者直接输出错误信息,每每要拉上后端或运维同窗;
  4. 实在分不清,只能一块儿约了~

技术思惟之极限状况

产品思惟,须要考虑产品的形态、受众群体、交互流程等等,这些已经很伤脑筋了。但是到了开发这里,却老是各类钻牛角尖,什么小破输入框输入 1000 个字怎么办?什么同时 10000 我的访问怎么办?什么 500 个帐号薅羊毛怎么办?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些确实不是产品人员须要考虑的,到了『测试用例评审』这一步,天然会有专业的测试人员提出这些问题。可是假如这些相似的问题你以前都没有思考过,那么也可能被测试人员怼得很惨。要想表现为专业的产品经理,须要你对研发流程的各个环节都胸有成竹,不至于一问三不知,或者一看就根本没有深刻思考过。

这些极限状况也能够称之为『异常流』,有些异常流可能用户感知不明显,而有些异常流则会对用户形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当出现这些异常的时候,如何给用户更好的提示和引导,或者引领用户去找客服寻求帮助等,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本文来自公众号【姬小光】,已受权转载。

思惟提示

  1. 开发哥的钻牛角尖思惟,暴力一点会怎样;
  2. 开发哥的薅羊毛思惟,量上来会怎样;
  3. 并发思惟,全都一块儿来了会怎样;
  4. 即便是测试或QA的工做,发现问题仍是要产品拍板修改,跑不掉的~

技术思惟之安全性

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较大的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问题,最近的一次你们都知道,就是 Facebook 的隐私泄露事件,以及国内的 WIFI 万能钥匙。至于以前的门系列,虽然也是用户隐私,可是跟互联网关系不大,主要是修电脑的锅。还有『开房信息泄露』那次,是因为被黑客攻击。

关于黑客攻击的问题,做为产品人员甚至普通的开发人员,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要有极其专业的安全团队才可能应付。咱们这里说的,只是一点安全意识的问题。不要说产品人员,不少工做一两年的开发人员都很是缺少安全意识。甚至有些是不经意的人为信息泄露,压根算不上技术问题。

好比,咱们在互联网产品里标识用户要有某个特定的维度,多是用户的手机号、第三方开放平台提供的 openid、淘宝登陆名、微信昵称等等。那么,当咱们以这个维度标识用户,并向他们展现隐私信息的时候,可否确认看到信息的必定是本人呢?有没有可能咱们的维度没变,可是用户换了呢?

严格来讲,除了生物认证和实时的真人认证,咱们几乎没法肯定网络另外一端究竟是什么人,甚至连是否是人都很难知晓。因此如今的不少互联网产品,才会有那么多烦人的认证。这个问题尽管无解,而且还要跟真实的用户体验之间作权衡,但总归是不能不考虑的方面。

思惟提示

  1. 弄清楚所负责产品的用户体系,以及『用户』的定义;
  2. 考虑你展现给用户的信息,有多大可能被别人看到,站在身后看也算;
  3. 用户若有多个小号,可否达到 1+1=3 的效果;
  4. 你的系统有没有可能被机器人或外挂直接使用,而没法分辨~

技术思惟之性能

不少东西,看上去都是技术人员的事情,好比报错、好比性能,身为一个产品真的须要考虑这些吗?这个问题就要靠你本身了,你但愿你的产品作到什么程度,是能用就行,仍是在任何状况下都能对用户友好。若是程序上报错,信息必定是有助于问题定位的方法名、代码位置等等。那么用户须要看到这些吗?用户看到以后是怎样的体验呢?

因此,互联网产品若是想作到尽可能完善,就要考虑到各类状况。固然,你不考虑也能够,那么接下来就是在开发、测试、运维同窗不断的提问和质疑中慢慢填坑。

以电商的抢购活动为例,最理想的状况下,是系统有无限的承受能力,你们随便抢,系统也不会挂。但现实的状况是,硬件资源、网络带宽等都是有限的,即便我能够预估真实用户的量,也没法预估羊毛党的量。某个活动一旦有利可图,被转发到几个羊毛群,那基本上分分钟就要被掏空了。

那么在这样的现实下,如何能保证对大多数用户来讲尽可能公平,系统又不至于很快挂掉呢?这就是产品和技术要一块儿解决的问题了。譬如不少抢购活动引入的排队机制,或者提早发放的资格码等。这些需求某种程度上都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才引入的产品特性,从而倒逼产品人员修改流程和界面交互等。那么在你负责的产品中,有没有由于性能或其它的限制而产生的『特性』呢?

思惟提示

  1. 产品的工做没有界限,多了解点什么知识都没坏处;
  2. 互联网产品都会在某个环节或阶段有性能瓶颈,由此可能产生意外的需求特性;
  3. 从脑子里的一个点子,到最后用户使用的口碑,产品经理都有责任关注;
  4. 在不少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没有所谓的绝对公平,必定是经过某种技术手段来『维持秩序』~

技术思惟之隐性消耗

所谓隐性消耗,固然是不那么明显的消耗。那么对于产品人员来说,哪些消耗不容易察觉呢?最多见的,就是硬件资源和带宽的消耗,例如某些带有视频的活动,若是出现爆发式增加,就可能快速烧掉云服务帐户里的余额。若是公司有资深的运维人员,那么能够在相似的产品上线以前,找运维同窗预估流量和费用,以避免不当心超出预算。

一样,有些公司购买的带宽是峰值计费的,那么就很容易出现意外。服务器临时扛不住,紧急加机器也是能够的,最坏的状况就是有短暂的时间没法给用户提供服务。其实通常状况下,产品人员是不太须要考虑这些的,有技术和 IT 人员搞定就能够了。只是特殊的一些产品和活动,才须要把这些预算考虑在内。

还有一种状况,做为本身有开发团队的公司,遇到任何需求第一反应就是本身的开发能不能作,若是不是特别复杂的需求,通常都会获得『能作』的答案。可是有些时候,一样的能知足需求的东西,若是采用外包的形式交给外部团队,成本却可能下降不少。

这是为何呢?难道咱们的开发就这么挫吗?固然不是!若是说一个需求全是从零开始的话,那么能够说不少公司的开发不管在速度和质量上,都是值得信赖的。可是,当这些需求外部已经有成熟的方案,或者活动模板,甚至是不怎么须要修改的现成代码的时候,这个成本就彻底不同了。毕竟术业有专攻,专门作活动的积累了不少活动;专门作游戏的积累了不少小游戏;这些东西对许多外包公司来讲甚至是零成本复制,就看他想赚你多少钱了~

固然,外部采购也有麻烦的地方,好比公司资质门槛,财务流程等等,确定是没有直接给开发哥提需求方便。但若是整个项目的成本和 KPI 都比较明确了,而且考察过有相似的外部团队能够知足需求的话,不妨对比一下成本和效率,开发哥的工资也很贵的~

思惟提示

  1. 重点项目要考虑技术侧可能花钱的地方;
  2. 开发说『能作』只是说明可行性,效率和时间还要再评估;
  3. 外部采购成熟方案有时效率更高~

技术思惟之关联改动

咱们在规划新的产品特性的时候,每每会涉及到对原有系统的改动,因为原有系统可能不是本身负责的产品,即便与对应的产品沟经过,也可能考虑不周,而这些,还只是表面的功能改动,更大的坑还在后面。

不管从设计到产品,仍是从前端到后台,都但愿有不少所谓『模块化』的东西,最好像 PS 同样贴过来就能用。对于彻底相同或差别不大的功能,模块化当然很好。可是在需求迭代的历史长河中,总会产生同一模块的大大小小的变种,以及与各个使用模块的系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时,若是你的需求动到了这些所谓的『公共模块』,麻烦就来了。其余使用模块的系统是否须要一块儿改动,是否须要同步更新,仍是保持原样?保持原样的模块是另外一份拷贝仍是在原有模块基础上兼容?

在技术的架构上,咱们很难既知足想要一块儿改的时候就彻底一块儿变化,而不想要一块儿修改的时候,又能够随便想改哪一个改哪一个。这两个点之间只能是不断地权衡和妥协,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所以,在咱们寻求公共逻辑和修改迭代的便利性的同时,也须要考虑到将来分道扬镳时千丝万缕的纠缠。

思惟提示

  1. 只要你的需求修改到的地方,在技术侧就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2. 模块化未必是好事,只有在保证这些产品模块功能相对一致时才有用;
  3. 技术人员也一直在纠结优化与过分优化之间的界线,这个界线彻底取决于产品的走向~

技术思惟之问题定位

什么?问题定位也要产品参与?那要开发有何用?!话虽这样说,但仍是那句话,这是体现产品经理素养的地方。若是你彻底不懂,没人会怪你,可是若是你表现出一些技术上的专业性,你们就会对你另眼相看。

举个简单的例子,之前常常会遇到某个同事捉急地截图过来,说页面乱了。而我看过以后,每每会直接回复『ctrl+0』。那么,为何当事人本身看不出问题?甚至中间转发的几我的也看不出来呢?

这里有两个技术点:第一,chrome 浏览器 ctrl+滚轮 会缩放页面,并且放大比例会对当前页面保存设置,再次打开页面仍是上次放大的比例;第二,无论你的截图你的显示器上看上去是大是小,转发给我以后实际的像素应该跟我打开的页面是同样的,若是页面没有被放大的话,你的截图部分,和个人浏览器里对应的部分看起来应该是同样的。若是大小不一致,说明必定有缩放存在。那么这种简单的问题定位,就根本不须要去问开发人员,可是你能够问:为毛缩放了就会乱掉呢?

再结合前面所说的角色分工问题,目前主流公司大都采用先后端分离的架构,因此页面上出现问题,每每能够先找前端。那么,除了这种粗浅的区分找前端仍是后台,还能不能作点别的呢?固然能。最简单的,就是先横向确认一下,你这里有问题,其余人是否是也都有问题。WIFI 有问题的,是否是网线的也有问题。以此类推。

这些基本的判断也是开发人员的定位思路,先大概肯定问题的范围,你会发现,不少时候问题每每出如今本身这里。开发人员也会犯相似的错误,甚至定位了很久才发现,原来是如此低级的一个错误。因此,当你能尝试本身发现低级错误的时候,你就进入了开发人员的脑回路了。

思惟提示

  1. 初步判断以及精准的问题描述很是有助于定位问题;
  2. 横向对比,再看遇到问题以前作了哪些『不寻常的事』;
  3. 若是肯定是共性问题,仍是尽快丢给开发吧~

结 语

本篇粗略讲述了开发人员见到需求或者遇到问题的时候,大体都有哪些『技术思惟』,这些思惟出于严谨,却又不免有吹毛求疵,钻牛角尖之嫌。技术说到底,都是冷冰冰的代码逻辑,没有什么感情用事和临时的杀伐决断。只有把全部细节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尽可能考虑清楚,才能开发出健壮稳定的系统。

一样,做为产品经理,你的产品能健壮稳定地给用户提供服务,也是产品成功的表现。既然如此,这方方面面的技术问题,则不可不察。因此说,优秀的产品经理,就是要对各个角色的分工了如指掌,熟悉每一个角色的性格脾气和思惟方式,才能撮合各个角色无障碍地分工协做,从而产出出色的互联网产品。了解技术人员的思惟方式,或许是个良好的开端。

本文来自公众号【姬小光】,已受权转载。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