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的个性化存储需求

Web 2.0应用的数据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存储在相关数据库(如Microsoft SQL Server或 Oracle Database )中的数据,另外一种是做为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存储的固定内容(如音乐、照片、视频)。用来存储数据库数据的设备必须具备很是高的性能,以便能支持大量用户同时在线访问;用来存储非结构化数据的设备必定要具有大容量、低成本的特征。Web 2.0 存储设备应该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可以在同一存储阵列内处理事务交易和连续的工做负载,单个存储阵列的容量可轻松扩展至数百TB,而且能够支持多个存储层(包括高性能的光纤磁盘和低成本的SATA磁盘)。Web 2.0 存储能够轻松、迅速应对没法预测的业务增加和应用需求的变化。Web 2.0存储与云存储并没有差异。云计算是Software-as-a-Service (SaaS)、 Hardware-as-a-Service (HaaS)和超连接提供的Web 2.0应用。云存储和Web 2.0存储同样,都要知足不可预测的应用需求变化,并作出迅速响应。3PAR公司开发的公用存储正好能够知足公用计算和云计算环境的需求。举例来讲,若是 Web 2.0存储要对应用需求作出快速响应,那么就没有时间进行传统的数据备份或从磁带中恢复数据。在大型的Web 2.0应用环境中,用户一般只能使用磁盘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对于灾难恢复来讲,在大型Web 2.0应用环境中,因为数据交叉分布在多个数据中心,一对一数据复制的成本每每会很高。在Web 2.0或云计算环境中,最理想的灾难恢复方案应该是创建在多对一的复制模式上。在多对一模式中,多个存储阵列中的数据被复制到一个大型的SATA归档设备上,能够大大下降灾难恢复的成本。虚拟化技术是Web 2.0存储的核心。众所周知,服务器虚拟化能够实现服务器的高度整合,从而提高服务器资源的利用率,简化系统的管理。存储虚拟化是敏捷基础设施的基础,能够对新的应用需求迅速作出响应。利用虚拟化技术,企业能够大大下降硬件设备采购成本和运营成本。目前,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都在积极开发本身的Web 2.0存储产品。可是,这些Web 2.0存储产品都采用专有的架构,不具有广泛适用性。随着互联网企业的业务与应用程序不断整合,这些基于专有架构的Web 2.0存储产品的弊端开始显现,很难知足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用户须要的是更为开放、经济和高效的Web 2.0存储方案。在Web 2.0时代,传统的存储阵列还能继续发挥使用吗?传统存储阵列的不足之处在于,不具有Web 2.0和云计算要求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弹性。传统存储阵列不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必须依靠企业中拥有丰富经验的存储专家进行配置、调优,即便如此,也不能避免时常发生的应用中断。在Web 2.0应用环境中,传统存储阵列的种种弊端有可能致使客户的大量流失。传统的单控制器存储阵列没法实现经济高效的扩展。传统的双控制器模块化存储阵列一样缺少Web 2.0应用环境所需的可扩展性。传统存储阵列的初次购买成本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笔至关大的投入,而许多Web 2.0企业每每没有充足的资金。Web 2.0企业须要的是存储基础设施可以随着业务的增加而增加,而且能对业务增加作出快速响应。相比之下,现在的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公用”存储阵列可知足Web 2.0和云计算的需求,加强企业的灵活性。而且仅需最少的前期投资便可大规模迅速地扩展。Web 2.0存储必须具有灵活的扩展能力和低成本的特征。Web 2.0存储能以更低的成本得到系统的敏捷性和弹性。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