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生问我:程序员真的是吃青春饭的吗?我是否是作到三十岁就该考虑转型了?
我告诉他们:这是中国的记者们用统计数字造下的一个弥天大谎,当咱们看到微软集团内的许多白发程序员在兢兢业业地工做的时候,咱们又用
"
观念
"
来讲明中国的程序员吃青春饭的缘由。实际上,不只美国的微软,甲骨文,Adobe,暴雪,在中国的金山,寰宇,腾讯,盛大,都有或者将要有年龄很大的程序员,关键是他们作的东西和那些
"
挨踢
"
们不一样,他们作的是产品而不是项目。
打个比方:微软为开发win98而雇佣了一名程序员,当win98推向市场开始盈利的时候,这名程序员不会被辞掉,由于发布出去的产品可能有bug,可能须要升级,这些都须要这名程序员去维护(新招一个的维护成本更高),因而这名程序员不会因作完一个产品而被
"
鸟尽弓藏
"
,而是被充分利用起来,继续开发新的版本,这名程序员同时也能享受到产品盈利带来的利益。这样一个版本一个版本地作下来,虽然年龄大了,头发白了,但他会对这个产品更加熟悉,这是任何新手都没法超越的优点,而微软则会尽可能用他直到他退休。(当年寰宇开发仙剑奇侠的团队,巨人开发征途系列产品的团队,金山开发剑侠情缘的团队除了本身创业的就根本没有人转型)
另外一个比方:某家项目型公司雇佣了一名程序员去开发一款电信的项目,当这个项目完成后,这名程序员的使命就完成了,顶多留下一两个核心成员进行维护。当项目的尾款所有到位后,连维护的人员均可以省略了。由于项目完了,钱拿到了,人就没用了,继续雇佣就是白拿工资了。固然,若是有新的项目,能够把这名程序员派到新的项目上,由于项目大可能是竞标的,项目款是有上限的,除掉人员开销等开支就是公司的利润。因此这名程序员的工资向上的空间是有天花板的。当这名程序员年龄大了,加班加不动了,工资也涨到必定程度了,好,新人的成本更低,精力更旺盛,虽然经验欠缺点,但只要有必定经验的人带着,就能够组成一个阶梯式团队,能够以更物美价廉的组合去开发新的项目,这里没有工资高,年龄大,精力不济的老手的位置,该裁人了。
08年金融危机,各大IT企业裁掉的绝大多数都是外包或项目型团队。像巨人,盛大,腾讯等产品型公司虽然也传出过裁人消息,但裁掉的大可能是推广,渠道等非技术型团队,2011年腾讯在大规模裁撤测试人员的状况下还继续加大了在开发,产品,设计等岗位的校园招聘。通常来说,除非一家公司改变思路,下决心砍掉某款产品,不然他就必须保护参与这款产品的开发人员。
因此,与其说程序员是吃青春饭的,不如说:作项目的程序员是吃青春饭的。
那么作项目的程序员就没出路了吗?就必须到35岁转型吗?也不是,作项目的若是专一与技术,而这项技术又是别人极少掌握的,那么能够靠这个一招鲜作到退休。大多数项目型程序员最好的办法是积累某一行业的行业背景,好比:作电信的不管跳槽仍是外包尽可能只作电信的项目,作银行的尽可能只作银行的项目,那么十年后,你所积累的深厚的行业背景知识就是你作到退休的最好保证,由于那是任何新人没法取代的。如今须要转型的那些
"
挨踢
"
几乎全是在年轻时代跳来跳去,哪里有项目就去哪儿,哪里钱多就去哪儿,到年龄大了才发现本身会的就那些东西,没有什么可凭借能扎下根来的东西。
因此,可以
"
靠
"
到一款好产品或
"
靠
"
到一个好行业是一个程序员能够安身立命的终极法则。
而可以作到上述两点的程序员在中国实在是太少了,中国的大公司大可能是项目型公司,他们接项目,作项目,项目多了扩大规模,没项目了缩减规模。程序员们或者本身跳,或者
"
挨踢
"
,哪里钱多去哪儿,漂泊到三十好几,终于知道本身该有个稳定的地方了,但作完一个项目又找下一个项目的职业稳定不下来,怎么办?转型,因而作了很多项目,终于人老珠黄,青春献给IT,铸造了程序员吃青春饭的律条。
按照上面的分析,新入职场的程序员们该知道怎么办了。趁青春还在的时候,找准方向,扎根于一个长远的行业或有前景的产品,那么你的将来就无忧了。
以此献给刚入职场的新程序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