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ry: 今天的文章来自Jason Xia, 个人老同事,和我同样从2007年进入SAP成都研究院工做至今。这篇文章讲述了Jason是如何从一名SAP资深开发人员转型为SAP产品经理的,但愿能对有一样志向的开发人员们一些启发。算法
Jason身上有不少优势,其中最让Jerry佩服的是如下两点。编程
在Jerry2007年刚进SAP没到一个月时间,就参加了一个BW305的内部培训。讲师是SAP成都同事,资深BW专家。当时个人专业技能只有Linux系统网络编程这一门技术,对于BW领域的Info cube, Info provider, info source, star schema这些概念听的一头雾水,BW305那本厚的像砖头的培训教材里每一个单词我都懂,可是串成一句话我就不懂在说些什么。最后这个培训的内容我掌握的程度可想而知。今后,我对精通BW乃至Analytics的同事都分外崇拜,由于那些对我来讲通过了培训后仍不知所云的概念们,在他们脑子里却组成了一套清晰的知识体系,并能用来帮客户解决实际问题。网络
那么这一切和Jason有什么关系?2007年到2012年,SAP成都研究院的开发团队大多工做于SAP Business by Design, 致力于四大内容的交付:Form, Report/Analytics, Field Extension和UI。每一个内容都有一个负责人,SAP内部称为topic owner。项目上关于该内容的各类问题,无论是SAP成都研究院的同事,仍是global团队的同事,都会找到该topic owner。江湖地位相似于射雕英雄传里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到这里你可能已经猜到了,Jason就是Report/Analytics的topic owner。因此,他在这个领域的造诣无需多言。编程语言
我很是佩服Jason的第二点,就是他面对business complexity时有条不紊的处理方式和从容不迫的工做态度。在Jerry看来,编程技能容易从后天习得,而这种非技术层面的软技能,和一我的的性格也有一些关系,相对于纯技术层面的编程技能更难得到。ide
我2014年时曾经和Jason工做过一段时间,负责处理SAP CRM内一些模块的ticket处理。这些模块是SAP成都团队从SAP全球其余团队接过来的,交接时并无原来团队的同事给咱们作知识交接,因此当Jason和我收到这些模块的ticket时,咱们是缺少足够的知识去处理的,只能经过调试代码慢慢学习。运气很差的时候,一会儿会来好几个高优先级的ticket,而且描述的问题对Jason和我都至关陌生。面对这种知识匮乏而带来的巨大挑战,在我印象中我从未看到过Jason有任何慌乱的神情。Jason老是很沉着地把ticket按照难易程度排序,而后和我分头去处理。他这种遇到挑战老是能冷静去面对的能力也鼓舞着我,确保了我老是能以100%清醒的头脑去分析问题。学习
如下的内容是Jason的正文。测试
前言: 回顾是最好的成长人工智能
SAP成都研究院的程序猿Jerry Wang向我约稿,要我谈一谈是如何从一名程序猿转型为产品经理的。正好2017年年底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火爆朋友圈,很高兴有机会借用一下人生算法的概念,对过去进行回顾。而回顾,是一我的最好的成长方式。因此,故事就从我进入SAP成为程序猿开始吧。设计
程序猿:把一件事情作好调试
和SAP结缘,那是十年前了。那时候SAP成都分公司才成立一年多。
刚开始不会的东西太多,为了完成任务,须要不停地请教别人。无论是参加内部讲座,仍是收看公司内的邮件,处处都是陌生的术语,处处都是一路深刻都点不完的连接。有一种已经被信息和知识淹没的焦虑感,有点无所适从。
参加与外国同事的会议,也让我压力很大。虽然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即便外国同事的英语听不懂,也有团队里的前辈顶着。但是总不能什么事情都一直躲在别人身后吧。
好在团队里互相帮助、积极努力的氛围很浓。其中有个印象比较深的同事,咱们叫他番茄。很是有活力,浑身充满能量,不只聪明,还很是勤奋。
那时,我只有一个信念,加倍努力,站稳脚跟。我很用心地作好我该作的事情。慢慢的,我能够作比别人多的任务。再后来,就有人请教我问题了。
我想,努力就应该是一个年轻人的标配。那时候没去想那么多人生的大道理,也没有什么职业发展规划。我只是有个小目标:把一件事情作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不然没有尽心尽力过,怎么知道是否擅长、是否喜欢这份工做?!
因而,两三年的时间里,我都把本身的精力聚焦在数据仓库和分析方面,不只具有了能够为团队贡献本身知识的能力,也在驱动团队在这个领域相关工做的推动。
在这个过程当中,很是感谢个人经理Henry,为我提出了富有挑战的目标,那就是不只要本身优秀,还要帮助团队成员成长,在这个产品的全球组织中有能见度。因而,我组织了技术话题的学习小组,引导、帮助更年轻的同事一块儿探索最新的课题。我也积极接触德国同事,不只从他们那里学到新的知识,也参与他们的讨论,为整个产品作出贡献,从而赢得对方的信任。
把一件事情作好,让我爬上了一座小山,从而有机会看到更多的山。其实,这就是专一,努力,这是一种人生态度。这是我在SAP实践的第一种人生算法。
接下来的几年,我经历了不一样的产品和部门。虽然我依然可以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也能勇敢面对未知的技术难题并找到办法攻克。可是,渐渐地我以为成为技术牛人不能给我带来更多的知足,在深刻钻研技术方面我难以作到持久。2011年的时候,正好公司正在推广Scrum这种软件项目管理方式,而我对管理有些兴趣。因而,很天然的,我尝试了Scrum Master这个角色。
简单来讲,Scrum Master是负责一个团队按照Scrum方式运行的角色,至关于敏捷教练。Scrum当时对我和个人团队来讲,都是一个新鲜事物。我又一次进入亢奋状态。从参加培训、四处找资料开始,参与公司内外论坛,组织Scrum Master圆桌会议,创建和其余团队Scrum Master的联系网络,从而创建更新本身知识库的生态系统。
从公司安排的Scrum导入培训当中,我知道了基本概念和流程。而在实践当中,我留意到了不少问题,好比如何避免反复的交付延迟,如何把Retrospective大会开好,如何有效管控项目风险,如何实现真正的快速迭代开发。带着这些问题,我在学习中去寻找答案。而在不断学习的过程当中,我又能受到启发、获得不少新的想法。
那时候,我以为最有自我知足感的事情就是,我又学到了新的东西,并把那些新想法引入团队。某种程度上,我是团队的改革引领者,有成就感。
但是,另一方面,Scrum Master要作的事情很杂,难以专一提升本身的技术能力。因此,从事本身喜欢的工做当然重要,可是不少状况下,难以彻底实现。这时,发现工做的价值与意义,就很是关键。我以为我最深的一个体会就是,从别人看来也许普通的工做当中看到了巨大的、提高自我价值的机会。我想我没有辜负那段时间。
最初推进落实Scrum流程的过程当中,若是只是知足于主持各类会议、当救火队员,我想那对团队和我的来说价值过低了。可是当把好奇的眼光打开,会发现不少公司内外关于敏捷或大或小的最佳实践。好比Done Criteria workshop,就是我在学习中了解到的一种实践方法,用来解决团队中backlog关闭比较随意、关闭以后仍然不断有后续任务和问题冒出来的状况。我了解了一下其余团队的作法,整理了一些范例,成功地带领团队定义了本身的Done Criteria,并应用在实际工做中。其它思考并实践过的有Usable Software,结对编程、Ready Criteria、测试驱动、团队知识管理、持续改进、敏捷测试等等。了解、思考和尝试这些新方法论的过程,就是增长我的价值的过程。
后来,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带领团队并不断取得成绩。这是一个可贵的锻炼机会。就算是叱咤商业领域的那些风云人物不都在强调带团队吗?给一个队伍,怎么带出战斗力?这是一个必须不断实践练习才能习得的能力。好比对于团队建设,我也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刻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对于团队建设的理解也是停留在你们一块儿吃吃饭、玩一玩的层次上。后来,经过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才知道有不少团队建设的方法。另外,我也思考过如何打造学习型团队,如何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如何分析团队的成熟度并让团队成长为自组织团队,从而让Scrum Master的做用逐渐淡化。这些探索和学习都增长了个人经验和能力。
相对程序猿,Scrum Master有更多的机会和产品经理、直属领导以及其余团队打交道。若是有心,老是很容易就能发现比本身牛得多的人,从而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我相信,若是一我的接触的高手不少,那他也成为高手的几率要大得多。退一步先不说能不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即便能在我的水平的某个方面向他们靠拢一点点也足以激励本身。记得那时接触ThoughtWorks和其余在敏捷社区中很活跃的人,从他们的看法中受益不浅那是必须的,我还能感受到他们对从事并传播敏捷有传教士般的热情。对此,除了敬佩不已、自愧不如以外,我也深受鼓舞。
Scrum Master有很是多的机会锻炼并提升软技能。我须要考虑如何平衡来自团队内外不一样方面的要求,如何在团队内外协调进度并解决复杂问题,如何处理本身繁杂的任务,如何提升本身和团队的工做效率,如何帮助团队并管理好项目。这些都须要倾听、有效沟通、时间管理、领导力、自我管理等软技能。这是我第一次深入认识到,不管一我的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软技能在我的能力结构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致于当你缺少它的时候,你早晚会遇到向上发展的天花板。若是说硬技能的高低决定一我的可否完成某项任务,那么软技能则会决定一我的在职业生涯中往上发展的潜力。
我想,这是我在SAP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不低看工做,而是靠着挖掘工做的价值,另一扇综合提高本身的大门开启了。就像那些厉害的程序猿,也善于在普通的工做当中提高价值同样,咱们须要靠着这个强大的人生算法在平常忙碌的工做当中,思考如何在技术快速更新的时代不让本身的知识贬值,总结疑难问题分析思路和快速学习方法,发现不一样编程语言、不一样领域背后的共性。
作了几年的Scrum Master,虽然仍是有空间能够发挥、进步,可是,我以为须要一点更难、更挑战的工做。我了解到实施顾问须要快速学习,压力大和加班是必不可少的。因而,2014年的时候,我转去作实施顾问。刚到杭州客户现场准备常驻的时候,仍是有点忐忑,怕本身长期面临压力不能适应,怕本身难以应付客户的挑战,怕在和标准产品开发迥然不一样的客户项目中难以立足。
果真,不久我就遇到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客户要求在SAP CRM的销售订单界面中进行大量的功能加强,并和ERP集成。因为我有开发背景,因此我既负责和客户谈需求并整理成需求描述文档,也参与部分方案设计和开发工做。很快我就了解到了技术方案的复杂性。若是贸然进行功能加强的开发,不只要占用比较大的开发人力资源,将来系统升级也会面临风险。这当中是否有风险巨大的坑,我在研究各类相关资料并咨询德国专家以后,有了些眉目,但也依然拿不许。在个人坚持之下,这件事情很快就在整个项目组范围内讨论了,并在相关专家的参与下肯定了最终的技术方案。
再后来,虽然任什么时候候都有一个长长的、作不完的任务列表,也常常不得不加班到深夜,可是,一旦作好吃苦和迎接挑战的准备,那就都不是事了。
甚至,我喜欢上了这种漂泊在外的生活。在工做累得像狗以后,坐在五星级酒店的会员酒廊里品着酒、眺望西湖,很容易就有把时间浪费在美好事物上的感受了。我终于以为这就是我想要的有意义的生活,在工做中拼搏,在生活中享受。除此以外,生命没有任何浪费。
后来因为项目意外终止,同时要顾及将要出生的小孩,我只好回到开发团队。所以,我很是珍视这段经历。我初步有了和客户打交道的经验,体验到了和项目团队其余背景各不相同的成员相处的微妙之处,知道了客户项目实施的过程,也接触到了企业的业务需求。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另一我的生算法:勇敢些,没有什么困难是征服不了的。
在作实施顾问期间,天天都要和客户讨论需求,将之转化为需求描述文档并最终参与实现。有了这段经历,我对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有了更多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在开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积累,2015年我成为了产品经理。
《启示录》一书中这样描述“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去交付有价值、可用且合理的产品。相应地,我开始从用户体验、技术和商务三个方面积累技能。
然而,刚开始的时候,很辛苦,可是不得要领。因为惯性的做用,情不自禁的就想把过去的经验发挥出来。因而以一个有经验的过来人身份为团队排除难题和风险、为项目保驾护航,介入了项目筹备、设计、质量和开发工做的一些细节中。而对于产品需求管理这项重中之重的本职工做反而着力不够。
这当中同事对个人反馈帮助很大。尤为是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入:抬头看天,低头看路。换一个说法就是要眼高手低。“眼高”,就是视野要开阔,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手低”,则是可以低下手来,脚踏实地作事情。后者我作到了。而前者则是我缺少的。
因此我开始看书,看相关的新闻和文章,研究相关产品。我试图对所从事的客户交互领域有更宽的理解,对相关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公司内外的技术趋势有所把握,了解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相关的知识。我想,只有深入地理解了这个领域的特色、背后的驱动力和用户痛点,才能把握住整个产品的发展方向。方向对了,产品至少成功了一半,方向一旦错了,全部的努力都白费了。
在观察宏观话题的过程当中,个人思惟升级了,几乎能够说世界观都变了。由于商业市场和专业领域实在太过喧嚣,有太多的现象,有太多的概念,诸如互联网经济红利,注意力经济,人工智能,长尾效应,共享经济等等。可是,这些概念和现象背后具备共性和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和个人工做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去思考和探索。慢慢地,就有了本身的理解。好比,当讲到新零售、全渠道和线上线下融合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讲用户体验,在讲场景,在讲拉近商品、服务与用户的距离。那咱们作的客户交互解决方案最终就是要解决如何在场景中用户须要的时候刚好就能获得须要的服务。这其实就是在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用逻辑思惟能力去重构本身的认知。
看得多、想得多了以后,就会有强烈的感受:不一样领域的知识,要么互相链接,要么有想通之处,到最后,总会有“哇, 原来如此!”的感受。打开眼界和格局以后,再看我作的产品,就有了更丰满的理解。我相信,去看整个技术、经济、商业、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就是在培养格局。这是一种重要的受益终生的人生算法。
回过头看走过的路,虽然曾经也焦虑过油腻中年的危机,懊恼过财富自由的幻灭,迷茫过我究竟想要什么样的职业生涯。但是,我看到了本身的进步。我就是在不断迎接挑战和不断反思的过程当中成长并完成转型的。
相信不少人和我同样,看过不少诸如XX是成功的关键,XX决定一切的鸡汤文,那个XX能够换成情商、信念、态度、习惯、执行力等等。一开始以为颇有道理,甚至会以为像打了鸡血。可是,慢慢的,看过也就看过了,行动也沦为浅尝辄止。彷佛只是水面上起过一些涟漪,最后什么也没改变。从过去的经历当中,我看到了在我身上发生一些改变的缘由,那就是只要尽心尽力、敢于突破本身,工做天然会和这些不一样的人生信条发生链接,就会有无数个机会练习。
展望2018,波澜壮阔的技术和商业创新以及中国崛起,给了我仔细观察这个时代的冲动。毫无疑问,这是最好的时代!从工做相关的视角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去看懂它,链接它,并把灵感带回工做中,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我相信,应对将来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握如今,就是不断迭代、找到新的人生算法,重复它,强化它,专一于成为一个更好的本身!
要获取更多Jerry的原创技术文章,请关注公众号"汪子熙"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