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算法
是开放的通讯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安全
历史:1947 年,ISO 组织发布了 OSI 参考模型服务器
七层模型:网络
TCP/IP 5层协议簇(站):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三层合并成为应用层,最后为五层协议tcp
这两个同时诞生,OSI 现有模型,TCP 先有协议blog
四层模型:把 数据链路层 和 物理层 合并为网络接口层接口
特色:上层对下层兼容,处于上层的设备必定能够识别全部下层的信息tcp-ip
假设要发送“Hello”这个数据进程
首先是封包ip
经过应用层,在软件中生成,进入传输层
传输层对数据进行 分装 ,进入网络层
分装:给数据加上 TCP/UDP 头
在加头以前判断数据是从应用层中的哪一个软件生成的
而后在数据中加上原端口号和目标端口号
完成进程与进程之间的通讯 *端口号是应用层的
UDP:速度快,但安全性不高,不可靠传输,像写信
TCP:速度不快,但安全性高,可靠传输,像打电话
分装完后整个数据为 数据段
网络层对数据再加上 IP包头 ,进入数据链路层
加上 IP 包头
完成点到点的通讯,即电脑与电脑之间的通讯
加上后整个数据为 IP包/报文
数据链路层(网卡)给数据加上 MAC子层 和 FCS ,进入物理层(网线)
交换机所在层
MAC子层:源 MAC 地址和目标 MAC 地址,帧头
FCS:4个字节,帧校验序列,循环校验算法 CRC(相似hash)中的值,帧尾
加上后整个数据为 帧
而后是解包:
数据链路层(网卡)检察帧的 MAC子层 和 FCS,没问题解封装,不对应就扔掉
网络层接着校验IP包/报文,而后解包
传输层对数据段解析,传给应用层的某个进程
图解:
各层的数据名称:
数据/PDU 应用层
数据段/段 Fragment 传输层
报文/包/IP包 packet 网络层
帧 Franme 数据链路层
比特 bit 物理层
** 8 bit = 1 Byte字节 100Mb/s == 10MB/s +
各层对应的协议
DNS补充: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用 UDP,服务器与服务器之间用 TCP
网线/光纤/空气
比特bit
8bit = 1Byte
1024B = 1KB
1024KB = 1MB
1024MB = 1GB
1024GB = 1TB
1024TB = 1PB
信号:模拟信号、数字信号
放大器 中继器
光信号
光线类型:
1)单模光纤 通常是黄色
2)多模光纤 通常是橙色/蓝色
网线/双绞线:
制做标准:(颜色线顺序,加粗不变)
T568A:白绿、绿、白橙、蓝、白、橙、白棕、棕
T568B:白橙、橙、白绿、蓝、白、绿、白棕、棕
网线的用途分类: *具备三层功能以上的设备为同种设备
关于交换机的接口:
接口名 | 速率 | 简写 |
---|---|---|
Ethernet | 10Mb/s | E |
FastEthernet | 100Mb/s | F |
GigabitEthernet | 1000Mb/s | G |
TenGigabitEthernet | 10000Mb/s | TG |
例如 Ethernet0/3 中,0 是模块编号,3 是该模块的接口编号
家里通常用的”路由器“实际上是交换机和路由器的杂交产品,真正的名字是”三层交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