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到Yosemite泄露图的那天起,就暗暗下决心,必定要坚守Mavericks阵营,坚定不升级,以为新版系统界面简直其丑无比,结果过了没多久,就按耐不住了,在Windows下的虚拟机里面看了看,发现好像也不是那么不堪,等到Beta版发布,终于抵挡不住诱惑,果断升级了。好吧,这说明我还比较年轻。html
想在虚拟机下体验一把的能够上网去搜,不过貌似只有windows版的虚拟机,DP1版,CPU若是不支持VT就别费劲了。以前体验过,巨慢,多是由于内存只有4G,并且宿主机是32位的,而mac是64位的,按常理,这样是装不上去的,不过既然大神们都搞定了,就试试吧。web
言归正传,先剧透一下,Yosemite的实际体验感觉要比你看到的截图好不少。算法
首先就是申请Beta版测试资格了,开发者就不用说了,普通用户,只须要有个Apple ID,而后到https://appleseed.apple.com/sp/betaprogram/welcome?locale=zh-CN申请Beta版测试,不须要审批,当即就能够出结果,会获得一个兑换码,点击兑换码那串数字,就会在App Store中打开,而后就开始下载了,具体操做步骤能够参考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3f16e003c90a092591c103b4.html。好像只有100万名额,因此,想体验Beta版的抓紧了。windows
新版系统总共5.07GB,服务器应该在国内,网速好的话,下载也很快,有些高校的网,估计半小时不到就能搞定。安装前必定先用TimeMachine备份系统,这也是官方建议的,毕竟是Beta版系统。安装过程很顺利,能够说是傻瓜式,中途不会出现什么须要交互的东西。大概半小时吧,安装过程当中会有若干次的重启,并且好几回都是从进度条中间打断的,还有点小惊险,我在升级的时候还觉得升级失败了,都作好恢复的准备了,结果重启若干次以后,一切OK了。心脏很差的就别盯着了,出去喝杯茶,转一圈,回来就行了。网上有个体验教程说什么下载完以后不会自动挂载,须要在控制台使用命令挂载什么的,我没有遇到。浏览器
下面就是截图了。服务器
其实Mac的扁平跟微软的扁平不是一个概念,后者的扁平彻底没有渐变、阴影、圆角,而Mac的扁平其实依旧能够看到圆角矩形的影子,只是角没那么圆了,标题栏也依旧能够看到渐变色,打开的程序,依旧会在程序边框外有阴影。网络
Yosemite给人的总体感受是优雅,这种半透明的模糊效果如今看来,真的很是讨好眼镜。不知苹果是否是对玻璃情有独钟,商店一概都是玻璃的、连里面的楼梯都要用玻璃,界面也倾向于半透明玻璃效果。架构
1.安装app
Mavericks下的最后一眼了,此步之后,系统不会再进入Mavericks界面。分布式
登陆界面没有截图,半透明模糊效果,看起来效果不错,与Mavericks相比,登陆界面有很大变化。
2.反馈助理
安装完成后,系统会提示输入Apple ID以登陆反馈助理,登陆后就会看到下图,但愿也能为新系统尽一份力吧。体验不到5小时,发现三个mini bug,都是界面上的,准备用用这工具。
3.系统界面
总体界面扁平就不用说了,半透明元素很是多,从Dock、Launchpad到Finder、上下文菜单,几乎均可以看到半透明的影子。垃圾桶是发布会上特别强调的,因此有必要强调一下,基本上感受那些原生图标里面,除了iTunes、地图还没替换外,其余的基本上已经扁平化了,废纸篓的风格不太好说,彷佛拟物的风格仍是比较重,但放在一块儿,丝毫没有违和感。
上下文菜单半透明效果。
下载文件夹,依旧是半透明效果。
Mission Control相比Mavericks顶部的纹理背景没了,总体背景也作了模糊化处理。
Launchpad也是一样的模糊处理,顶部的搜索栏彷佛从原来的圆角矩形变成了方的。
Launchpad文件夹,这个设计几乎是照搬了iOS系统的文件夹打开时的样式,曾经是我最反感的设计,仍是喜欢Mavericks那种文件夹打开的样子,但体验了以后发现,有了那种动画过渡效果,再加上处于总体全新的界面风格下,好像心里也不是那么排斥了。
侧边栏几乎是整合了Mavericks里面的侧边栏通知功能和Dashboard功能,Widget与系统应用整合的很好,提醒事项点击的时候会跳出提醒事项应用。社交网络目前整合了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固然,免不了自家的信息。
通知的设置功能几乎和iOS版的一致了,不管是提示样式仍是下面那几个选项,均可以在iOS中找到相应的选项。
值得一提的是Dashboard并无被拿掉(若是看不到,须要到系统设置中开启),这但是个人最爱。不过在总体扁平、模糊效果的大前提下,Dashboard的阴影、渐变等拟物效果,彷佛有点显得格格不入,估计往后要么会完全拿掉,要么也会改为与其余界面统一的效果。
4.系统应用
发布会上就提到了Finder在滚动的时候,顶部会看到文件的内容,从下面的截图能够看出,的确是能够看到,不过只有颜色反差比较大的时候才比较明显,并且不是那种简单的半透明模糊,顶部标题栏、工具栏下的模糊,彷佛要比原来的文件图标范围大很多。
系统应用基本上都取消了右上角的全屏,取而代之的是左侧第三个按钮,也就是原来的(内容)最大化按钮。
iBooks依旧是半透明模糊效果,基本的布局什么的没有变化,感受比iOS下的iBooks让人喜欢。
iTunes没有任何改变,连左上角的三个系统按钮都不舍得变,好吧,根据一些泄露图,苹果应该是在憋大招,新版的iTunes肯定无疑会上扁平化界面。
App Store模糊效果彷佛没有其余的那么出众,并且除了顶部作了扁平化处理,内部的样式差很少仍是之前的风格,估计之后也还会大动手术。
计算器的扁平效果比较明显,界面配色好像也不错,稳重和活泼都体现出来了。
地图彷佛比以前快了很多,并且搜索一个地点时,一排图钉顶上去的效果不错^_^
下面是重头戏了,浏览器,也是我升级系统最大的缘由。
地址栏不会像之前那样填充工具栏剩余的全部空白了,有空间没有填满时,它也不会拉伸。
当点击地址栏后,能够输入地址、搜索,之前的收藏夹也集成在了下方,能够直接选择,不过若是要是收藏在文件夹中的话,操做明显比之前复杂了,之前是"点击收藏栏文件夹-点击收藏",如今要在之前的基础上先点击地址栏。
插件依旧可使用,我装的AdBlock Plus、Pocket、CustomerReader2等均可以使用。
发现一个不太好的地方,之前的Safari,Common+T打开新标签时,地址栏直接就会聚焦,这时候输入网址,点击收藏均可以,如今的地址栏,默认是不聚焦的,须要手动点击,才能输入地址、点击收藏,增长了操做步骤。收藏栏也没有提供在工具栏下方显示的功能,不过能够点击边栏,而后选择收藏。
边栏增长了半透明模糊效果,看起来很迷人。地址栏再也不显示完整URL,点击地址栏时,才会显示。
双指聚拢(Pinch手势)能够将同一个域名下的站点放入同一个组中,我试了好像无论用,详细缘由没有深究。
设置选项依旧如故,搜索加入了新兴搜索引擎DuckDuckGo,看了下,界面极简,并且声称绝对不会收集用户信息,不知道会不会变成第二个“不做恶”。
最后就是Splotlight了,一句话总结:的确很强大。集成了方方面面的搜索,从应用、字典,到邮件、文件、历史记录,并且支持中文应用拼音直接搜索,不知道此功能一出,Alfred是否是该哭了,其实也不至于,Alfred自有本身的强项。
关于更换字体,我的没有明显的不适感,也没有明显的感受到换了字体,若是你不是对字体很是敏感的话,估计也没什么感受。
后记:
其实这么多年来,计算机行业一直遵循摩尔定律发展,硬件的性能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改善,软件也越作越大,但客观的说,没有出现那种适合PC,但又能很好的消化PC性能的软件,硬件要求过高,PC厂商高兴,但用户不买单,因此Vista很快死掉了,因此,现状就是,硬件的性能得不到消化,PC已经出现了性能过剩,用户没有更换电脑的倾向,整个行业天然趋于疲软。操做系统基础功能多少年前技术就已经很成熟了,进程调度也好,内存管理也罢,就那几种算法,不会有太大改观,Windows 7和Mavericks的发布,几乎是PC世界和Mac世界操做系统的巅峰了,因此若是硬件没有出现革命性的创新,估计操做系统也不会在往后看到什么革命性的创新了。
好多人在激烈辩论到底是拟物效果好仍是扁平效果好,其实没什么好辩的,一个事物发展久了,主次矛盾激化的必定程度,变是很天然的事,最开始的界面是没有拟物效果的,也是扁平,但那种扁平跟如今的扁平不是一个概念,后来慢慢加上了渐变、阴影、纹理、光晕之类,慢慢地拟物了,而如今,又开始回归扁平。发展轨迹是“扁平-拟物-扁平”。
最先的电脑,你们共用,显示器链接的其实都一台主机,后来盖茨提出要让每一个人都用上电脑,因而,慢慢变成了分布式的,如今炒的云计算,又有集中的趋势,但其内部又是分布式的。谁能说往后的计算机必定是云计算的天下?若是量子计算、超导实现了,每一个手机都能当超级计算机,那咱们可能也就不须要云计算了。发展轨迹也是“集中-分布-集中”。
软件架构也同样,最开始没有浏览器,是C/S的天下;后来web技术快速发展,B/S大行其道;如今浏览器、电脑性能、网络带宽、Web技术等各方面不断成熟,基于浏览器的软件也能够利用HTML五、Adobe Air、微软的Silverlight等技术实现超越原来B/S架构的一些复杂交互和功能,因此,又有C/S的倾向,发展轨迹一样是"C/S-B/S-C/S"。
其实世界上的事物,无不如此,都是在作一种震荡式的发展,或者说螺旋式上升,没有任何一种事物能够说是发展到了终极形式,每个阶段可能都会重复之前的东西,但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适应当前环境、各类内外部矛盾的结果。所谓“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我以为结合我们祖宗的思想,把是拆成“是”和“不是”,就更完整了,历史有其必然性,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存在的的确都是合理的;但事物要不断发展,要是如今的都合理了,那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也就意味着终极形式的到来?这显然有违常识,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存在的也都是不合理的。
扯了这么多,最后的结论就是,扁平和拟物,没有孰优孰虑之分,只是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产物罢了。喜欢了,果断跟上,不喜欢,那也是大势所趋,坚持你的Mavericks或者Win7就好,不必心里痛苦,或者挖空心思证实拟物的优越性,你的坚持改变不了任何人,用或者不用,你仍是你,世界仍是这个世界,太阳照常东升西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