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咱们如何与你相处

本文为《架构探险-轻量级微服务架构》(黄勇著)序面试

      微服务来了,有了“服务”这两个字,这注定又是个一说就明白、一举例就糊涂、一讨论就吵架的概念。微服务的出现有其必然的商业背景和架构哲学,如何更好的认识微服务的内涵、如臂使指的应用微服务架构,仍是有着不少挑战的,这也许就是本书被命名为“架构探险”的缘由。架构

企业数字化转型驱动架构升级运维

         互联网经济深入改变了咱们身边的商业环境,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日益数字化,人们能够在任什么时候间、任何地点利用线上、线下渠道体验无缝购物,运用社交媒体表达自我,企业也在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发挥数字化潜力,改善客户联系,促进企业业务模式的转型。Gartner认为,数字化就是把人、事、物和商业联系起来,创建新的商业模式。将来的企业都将是IT企业,IT将从后台走向前台,从ERP、CRM等内部流程优化为主的业务,逐步转向内外兼修的模式,从而实现商业创新。这一变化要求IT架构更加灵活的与上下游企业协做,更加快速的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更加弹性的应对无时不在的客户请求并提供良好的客户体验,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也为上述改变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咱们正面临B/S多层架构出现后新的一次架构升级,而微服务架构就在这个架构升级过程当中应运而生。微服务

分而治之的哲学是微服务的理论基础测试

         把大的问题分解为容易解决的小问题,找到小问题的解决办法,再来解决大问题,就是分而治之的哲学。正如万事万物由分子、原子组成同样,软件也能够分解为基本单元,以这样的基本单元进行开发、测试、维护,是解决大规模系统建设的思路。分而治之首先要解决如何分的问题,企业软件的分法应该是以业务驱动的,而不是技术驱动的,也就是分解为独立的业务逻辑,而这样的不可再分的业务逻辑就是微服务。大数据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细分为微服务后,势必带来部署、测试、信息集成难度的提升,分而治之除了“分”以外,还须要“治”。传统恐龙型ERP是一个面向组织的软件,完备、复杂、响应变化慢,适合业务稳定的状况,而数字化时代客户个性化的要求让咱们从这种面向组织的软件,逐渐演变为面向个体的软件。例如从前的EHR软件是为人力资源部门服务的,总体开发、总体实施,而如今咱们会从个体的角度规划软件,能够先从招聘专员开始作一个面试管理的流程,逐步推出新的流程,完善现有的流程。这些面向个体的流程就是微应用,企业应用将由无数个微应用组成。微服务则是一个技术概念,能更好解决微应用的技术实现问题,是一个事物的不一样侧面,所谓“横当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微服务和微应用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正由于微服务实际就是一个业务逻辑,所以作好微服务须要从微应用的维度考虑,将分解开的逻辑造成一个总体,要从多渠道接入、客户体验、数据管理、应用交付、运维全方位的视角考虑,这就是分而治之中实现“治”的体验,也是微服务架构须要解决的问题。优化

 

站在SOA的肩膀上践行微服务云计算

         微服务是一个新概念,但这毫不是一个全新架构,更不是一个包治百病的架构。因为有服务二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面向服务架构(SOA),其实微服务架构属于应用技术架构,和以B/S 为表明的三层架构相对应,强调将巨石型应用拆分为由微服务组成的应用,在数据上也视状况从集中的存储拆解为更小的存储单元。而SOA属于企业架构的范畴,从企业架构出发把业务分解为不一样领域的服务,不一样物理系统提供不一样服务,注重系统之间经过服务互联互通的规范,对服务如何实现并不关注。所以,面向服务架构的服务应该是一个业务意义的服务,而微服务是系统中的技术服务,更关注服务的实现,虽然提供了业务意义的服务,可是不能混为一谈。微服务使用也不是无限度的,事实上因为数据一致性等问题的限制,不能无限度拆分微服务,能够把微服务分为系统对外提供的远程服务、系统内部的远程服务和系统内部的本地服务,显式声明、明确职责。事实上,在企业架构上使用SOA支撑业务,而在应用技术架构上使用微服务架构,是一个合适的选择。spa

 

         黄柳青博士是我和黄勇共同的导师,他在2004年所著《软件的涅槃》一书中指出:“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应用定义,正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横向的部门互动、实时的企业间互动、多样的交互渠道、灵活的业务规则,使得原有意义上的独立应用不复存在… 对软件设计者来讲,能直观地分割,并具备最小内部耦合的软件结构是简约之美… 美的软件是软件企业与软件开发者的终极目标”,那时候他把这种全新的软件生产模式称为“面向构件”。回头看来,微服务正是“面向构件”在数字化时代的解读,用微服务架构实现软件之美,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设计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