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程序员都犯过的代码错误

 

最近参加了屡次的代码review会,在review的过程当中,发现有些问题几乎每次都出现。挑了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讲解下。这几个问题都是初级问题,解决方法都很容易。只要掌握了方法,有意识避免,能让短期内迅速提升代码质量。真所谓投入小,见效快。chrome

变量命名不清晰,一词多义

为变量命名时最重要的考虑事项是,该名字要彻底、准确地描述出该变量所表明的事务。容易阅读,不会与其余事务混淆。浏览器

例如:markdown

if(staff_id == 0)
{
    printf("系统归档,不是员工归档");
}

上面这段代码,staff_id是员工号的意思,用staff_id为0表示是系统归档。一词多义,原本应该把系统和人分开,可是混用到了一个变量。若是调用方出现个bug忘记把初始化的变量赋值,还会走到意外的逻辑。app

解决方法是变量名称首先要符合变量的实际意义,没有歧义;对于一个变量名,不用特定值表示特殊逻辑函数

有些代码会把变量取不到的值赋予其余的意义,感受是省事了,实际后患无穷。例如用户名不可能为空,就用空值表示这个用户数据已经被删除了。并且断定数据是否删除的代码看着也让人莫名其妙。测试

总之,变量命名要保证没有「潜规则」,防止给本身挖坑。优化

使用魔数

命名不清晰更严重的是,没有命名,直接用魔数。若是连注释都没有,就只能靠猜。ui

使用魔数有两个很差的地方:url

一、不方便修改。spa

使用常量替换魔数是一种将程序「参数化」的方法,须要修改改动一处就能够了,而没必要代码中处处修改。
例如在代码中默认绑定的端口是80,若是不用一个常量代替,哪天软件升级默认端口变成443了。要整个代码搜索80这个数字,既耗时,又容易改错。

二、代码不方便阅读。

只有一个数字,很难了解到具体的意思。

for(int i = 0; i < 13; ++i)
{
    ...
}

上面这段代码,只看13,谁能猜出来是什么意思呢,为何用13这个数值?可能只有写代码的人和上帝知道,若是天长日久,写代码的人忘记了,就只有上帝知道了。

也有同窗会问,有的数字只用到一个地方,也起个常量的名字会不会太麻烦了?

答案是:不麻烦。给魔数起个好名字是应该的,这是对的事,不要由于麻烦就不作。有时为了起个准确的名字,甚至要查下词典。

有一个经常使用的断定方式:

1、若是引用魔数的地方不超过3个,直接用数字影响也不大。若是超过了3个,都是表示同一个数值意义,仍是乖乖地用有意义的变量名代替。

2、若是魔数自己就是表示一个纯粹的数字定义,例如是几米、几千克这种,做为参数传递。在函数的定义明确表示了形参数所表明的意义。你们看用到的地方和函数定义,就知道数字是表示多少个单位的意思,能够用魔数。可是若是用数字表示种类,例如

const int ieBrowser=1;
const int chromeBrowser=2;

表示浏览器的种类,若是直接只是看到1或2,是不明白什么意思的。即便在函数声明的地方已经说过是浏览器种类了,也不要用魔数。

魔数解决的办法很简单:用枚举、常量等方式,代替魔数

if else 或switch等逻辑判断语句太长

例以下面的伪代码代码,条件分支不少,用很长的if else语句或者switch语句才能表达完整的逻辑,要思考下是否能用「表驱动」方式来优化。

const int CN=1;
const int US=2;
const int UK=3;

string language;
if(country==CN)
{
    language="中文";
}
else if(country==US)
{
    language="english";
}
else if(country==UK)
{
    language="english";
}
else
{
    language="";
}

条件分支太多太长有几点很差:

一、代码太长,不易阅读。

若是超过了一个屏幕能表示的长度,要翻页才能看完代码,会大大下降看代码的效率。由于代码的信息密度过低了。

二、不易扩展,修改代码。

就像上面的例子,若是又增长了新的条件判断,那么要增长新的if else语句,因为修改了逻辑,要从新测试,也要防止改错。

能够用「表驱动」的方式替代太长的逻辑分支

把每一个条件要用到的数据放到一个「表」里。用条件分支的判断条件来索引到表中的数据。
上面的代码能够修改成

const int CN=1;
const int US=2;
const int UK=3;

string languageTable[]={"","中文","English","English"};
//先判断country变量是否在定义的CN、US、UK范围内,若是在继续
language = languageTable[country];

通过修改,代码变得很短,一眼就能看出代码所表示的逻辑。并且之后更新的只有数据,逻辑部分不用修改。

使用「表驱动」后,逻辑和数据分离。使得新增数据修改简单,并且一目了然。

总结

上面只是简单的说明了几种常见的代码书写错误。稍加注意,就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代码质量。具体的方法能够参考一些代码规范,或者重构的书籍,例如「表驱动」会有更详尽的介绍。

最本质的仍是要从意识上有足够的认识。代码是写给人看的,写代码时要有同理心,想到之后让阅读代码的人尽可能可以不费力读懂。换位思考,若是你就是review人,或后面接手这个代码的人,你会喜欢这段代码吗?

毕竟代码阅读的次数远远超过编写的次数。确保代码阅读方便,而不只是编写方便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