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探讨一下软件需求分析在实际操做中的几个问题。git
个人见解,软件需求分析是十分必要的。程序员
1)由于软件需求分析将产品需求转换为软件需求,即将用户(业务)语言表达的产品需求转换为开发人员语言表达的软件需求,使得开发、测试人员更能准确、完整地理解需求。
2)由于软件需求分析,清晰、完整地表述的软件需求,基于此开展的设计方案才有可能考虑得更加全面、更加有弹性,评审设计方案也有据可依。设计模式
3)只有作了软件需求分析,才能了解软件的需求集合的实际规模,估算软件产品的开发工做量才能相对较靠谱,再结合人力资源状况,给出开发计划。架构
只有产品需求清单,没有作软件需求分析的状况下,给出软件开发计划是困难的。此时不少模块是灰盒子,朦朦胧胧,软件需求没有明晰,工做量测算是拍脑壳定的。若是工做量算少了,后期开发时需频繁调整开发计划,开发团队加班加点还顶一个拖延进度的帽子,心情可想而知;若是工做量多算,管理者又不满意,认为没多少需求,怎么要这么多时间!由于没有软件需求分析,开发项目经理拿不出明细条目来,无法力排众议,结果开发计划每每是按领导的意思去作。测试
而作过软件需求分析后,状况就大不相同。编码
首先,所有的需求集是明晰的,每一个需求项的工做量也容易测算的,所以工做量的估算不会误差不少。架构设计
其次,能够根据需求的优先级,结合开发资源状况,规划版本计划,肯定在哪一个时间点开发完成哪些需求项,提供些什么功能,达到什么效果?设计
所以,个人观点是软件需求分析阶段不可省。接口
软件需求分析在瀑布式开发模式时代,是不可逾越的阶段。而现在,敏捷开发大行其道之时,不少研发团队每每能省则省。图片
为何如此?
个人理解是:
首先,一部分管理者对软件需求分析的重要性理解不足,软件需求分析须要时间,这段时间只是纸面做业,看不到有形的输出,不肯意付出这些时间成本。
其次,软件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不须要整个开发团队的成员所有参与,这段时间的工做安排,对开发管理者是个挑战;若是针对产品需求,直接编码实现,这样你们都有活干了。
再次,需求变动时,软件需求分析文档的及时更新维护成本太高,常常没有及时更新,致使软件需求规格书最后版本与实际有所误差,最后流于形式。
软件需求分析的分析人员,须要什么资质?
我认为须要系统分析员或高级程序员,最低程度为中级程序员偏上水平,不少状况是系统分析员(或高级程序员)带领1到2位中高级程序员来作。需求分析时候,还须要常常与产品经理及客户沟通。
由于软件需求分析,是一项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如Use Case的表达方式,实际上,须要想象需求使用场景,正常过程是什么流程?有哪些可选过程?有哪些异常过程?考虑得越全面,分析质量越高,为后期开发带来的益处越多。
以前我有过经历,带领一个开发小组一块儿作软件需求分析,结果是惨不忍睹,有些成员对需求为何用、如何用Use Case形式来表达软件需求理解不深,作出来的需求分析质量可想而知;还有即便掌握了Use Case形式的软件需求表达方式,但对正常过程的每个步骤,没有去质问这一步是否可能发生异常,有哪些可能的异常过程,这样异常过程轻描淡写,软件需求分析质量也不会很高。
所以,作好软件需求分析,须要能力和责任心的结合。
等软件需求分析经过评审后,能够安排时间给开发团队的其它人来说解,一样达到使之理解需求的目的。
软件需求分析一方面是对产品需求的细化,对每一个需求项,或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等,罗列具体的需求规格。但不只限于此。
软件需求分析还伴随着初步的模块划分和架构设计。模块划分是归并需求子集,将功能相关的需求项归于同一个模块中;而架构设计,则从系统实现角度,设计哪些功能、逻辑处理模块,通常可以使用C4设计模式(C4模式中的Code视图通常忽略)。
为何软件需求分析须要初步的模块划分和架构设计?
举个栗子:
对于通讯协议而言,通常使用CSN.1或ASN.1语法来描述的,如3GPP协议。一个具体协议的解码模块的需求,有两种处理方法。
方法1,使用硬coding方式,来解码,即按照具体的通讯协议,按照ASN.1语法,逐个结构来解析,解析结构存入一个个消息结构中。
方法2,开发通用的ASN.1的解码器,针对某个ASN.1的协议的相关脚本,解码器输出特定计算机语言(如C++)的解码代码文件。
方法1和方法2均可以知足需求,但二者的开发难度和工做量是不一样的。
方法1容易,但若是须要解码的协议不少,工做线性叠加,最后实际工做量仍是很大的。
方法2有难度,可是属于一劳永逸型,除非ASN.1的语法有扩展,但维护工做量也是不大的。这种方法对于有多个协议须要解码,且通讯协议版本升级的状况,后期工做量可忽略不计,且质量稳定可靠。方法2属于配置化的设计思想。
对于产品需求而言,需求项就是:须要一个针对XX协议族的解码。而软件需求分析的结果,若是决定使用方法2,则须要进一步描述通用解码器的软件需求。
软件需求变动,对于软件而言,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前期需求不明确的状况下,需求变动更是频繁。关于软件需求变动,在变动管理中详细讨论。
这里重点探讨一下,如何使得软件需求发生变动时,软件需求分析文档能以比较低的代价得以维护,从而确保软件需求符合软件产品的最新状况。
以前,使用word文档格式,编写软件需求分析,输出SRS文档、DD文档、及外部接口文档等。
因为文件的共享性问题,结果致使维护成本很高;做为文档发布路径的管理,有必定的权限控制,上传更新成问题;相互之间传递,时间一长,可能不是最新版本。
软件产品通过屡次迭代后,因为不一样的人员负责不一样的模块,其对需求也更了解,由其来维护需求也更可行;结果不一样人员的维护不一样的需求模块,整合是一个问题。
使用Markdown形式,归入git配置管理,是一个方案;可是文档篇幅较长,还包含图片,须要注意图片更新,文件须要使用不一样的连接地址,从而确保不一样版本的图片共存。
还有一种形式,只是个人理解(尚未尝试),利用wiki的形式,来管理各需求项,维护软件需求与软件产品的一致性,是一个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