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开端 将来

前言

​ 仔细想来本身也好久没有专门的停下脚步来进行一次对本身的完整的梳理和反思了,首先感谢软件质量与测试课程能让我有机会建立一个我一年前就一直想建立的博客,以前一直想着怎样用一个本身的服务器去构建一个完整的博客系统,而后想着本身在上面去记录本身以前在大学第三年在印度的游学经历,然而事与愿违,直到如今才写上第一个博客也是很惭愧,好在有了第一次后面也不会太过艰难了。
html

About Question 1 The Past


博客A[1]:“很快,瞎忙的结果就白纸黑字地送到个人面前,个人“高等数学”期中考试只考了不到80分。一纸惊醒梦中人,我忽然意识到,我曾经梦想的自由自在的大学生活,也不是那么无拘无束,至少还有分数这样的硬指标在衡量着个人前进或退步,提醒我不要迷失方向。在初高中,我从老师、父母那里听到了太屡次一个美丽的“传说”:如今努力学习吧,过了高考,一切就都解脱了,大学将是你自由发展的天堂。如今看来,事实要让不少将这“传说”看成最后一根稻草的高中生失望了。”对此我有个问题一直在内心纠结不休:“什么样的生活才叫大学?”
首先关于选专业这个问题,本身也是一直从高考毕业嘀咕到了如今,多是由于当时父母的高瞻远瞩,说计算机这一行之后出来之后可以更快的出人头地、生活过的更加温馨之类的话,做为一个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原来喜爱生物化学的理科生就这样跌跌撞撞的踏上了学习计算机的道路,大学的生活必然就包括了学业的生活,它也必定要占到大学生活的绝大多数时间。python

然而,从小被大人们灌输了大学能够想作什么就作什么,该多多参加社团活动和学生活动的我也免不了俗。因此本身看到了这段的时候就仿佛看到了从大一到大二都忙碌与学生工做的我,虽说这些活动的确给我在人生观、价值观的行程上起到了很大的做用(大一的我由于加入了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的缘由就提早接触到了创业的相关知识、大二的我加入的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让本身对专业学习和学生工做的权衡有了更好的理解)。程序员

固然,就如同我一直相信任何事有得必有失同样,在投入这些过多后,原本就对微积分等专业基础课程吃力的我,也陷入了一次危机,那也是我第一次被惊醒,只差2分就不及格。让我从沉迷在社团生活和每天打电脑游戏的生活中醒了过来。我开始想经过加入一些技术团队来提高本身在这一方面的能力,也是如同瞎撞通常,在大一下学期,我尝试发展本身在嵌入式系统方面的兴趣,试着联系到了位于启明学院的电工基地,经过对应的技能和知识考核开始了一个学期的培训,中途由于实训所占用的时间太多,因而辞掉了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中心的工做转而申请了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一方面以为和本身专业的匹配度可能更高一些,而后也借这个平台认识了不少院的大牛。算法

由于这些看似比较丰富的活动以及社团工做,以及本身的不少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游戏上面,致使本身在大一的两个学期的加权不是很理想。这也是我在了解到了出国的一些相关准备工做和软硬件条件后才发现加权才是第一要务。本身也没有太多的具体方向,虽说口头上说着要出国,但是却有些缥缈,因而本身在各类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中加入各类学生组织、参加各类技术团队、同时开始收集各类各样出国的信息。随着信息的积累,我开始逐渐意识到,选择这条路可能比本身想的要难的多,不只仅须要在学习上面投入,还须要花大量的时间投入在其余方面上例如个性化发展、对世界观眼界的发展、对于自身兴趣的发展以及在我的领导力方面。因而本身就开始单方面的开始完善和丰富本身的阅历,努力将本身的状态从原来的高中状态过分到中规中矩的大学生生活。编程

若是说具体谈到本身学过的东西确实不少很零碎:多是由于高中计算机课老师专门要咱们对着代码打对应的算法内容,我对c语言没有其余人那样有很是浓厚的兴趣,当初的课设贪吃蛇也算这样勉强的经过吧,周围也有一堆同窗开始接触其余的编程语言诸如python之类的语言,多是当时的编程工具环境不太友好或者是由于本身不求甚解的缘由,每次学习都有点浅尝辄止。本身大二的时候,小米手机上面也看了《我是IT小小鸟》这本书的若干程序员的杰出故事,当时也确实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于是一时的热情压过了理智,本身买了一堆编程的书,有不少到如今都还在蒙尘。服务器

​ 后面认为本身既然软件方面没有太多的兴趣,为什么不去试试硬件,因而本身在没有人指导的状况下,又开始了对51单片机的尝试,事与愿违,随着课余时间一减小,本身的热情也随之而消散。也由于这一系列的失利,致使本身在大二的时候甚至一堆怀疑是否是本身选错了专业,从而陷入了不停地责备和悲伤中。后面的一次比赛华为云计算大赛让个人学习状态有了起色,也是由于那段时间的专心投入学习看视频,练习代码,让我发现本身并非在这个领域一无可取。如今想来那次的启蒙可能比本身的第一个helloworld来的更为激动。后面我也开始接触其余的R语言、Matlab、html&CSS、Go语言等相关的技术,感受把不少方面都试了个遍,却历来没有一刻静下来认真的对待一个编程语言。编程语言

​ 如今反而以为编程语言这种东西,虽说如今不少人逢人必问,甚至有种越多越好的错觉,但我如今深深以为灵活应用好一个就够了,其余的无非就是触类旁通的问题。反而那些大多数人不肯意花功夫的底层技术:编译原理、操做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才是不会变的经典。 编辑器

​ 前先后后这几年下来发觉本身的代码量也并很少甚至都以为本身算不上科班出身的那部分人员,最复杂的项目应该算是本身当时在印度上的编译原理课的实验吧,每一个周都有一个不一样的项目,每一个项目的难度级别均可以至关于华科这边的课设级别,加上没有正常的中文沟通,致使本身当时的进度特别缓慢,甚至本身都想要放弃,求助过当时同样上编译原理的班上同窗,却没有一个可以handle那样的项目。所幸终于在后来课程结束后本身挣扎的完成了。能够说那次的项目训练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对编译原理的理解,同时个人JAVA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工具


About Question 2 The Future


博客B[2]中提到“珍惜每个生命阶段。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精彩的,没有必要厚此薄彼,也没有必要给本身太多的打击。每一个人独立地拥有时间,也许我很笨,也许我很穷,因此我须要花费比别人更多的宝贵时间,仅此而已,我要的是——享受过程。”对于究竟毕业的时候该成为何样的合格大学生的问题。学习

​ 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可能我走过的大学历程和不少大学生都有些不太同样,把最宝贵的大三一年都花在了去印度交换学习的这件事情上面,往往本身忍受夜晚极热难耐的高温和潮湿的时候,总会有种想放弃当时的坚持,立马奔回国内过回安逸的大三上学期的生活。可是那段时间也是本身大学以来第一次感觉到了学习的氛围甚至还有一种隐隐的兴奋感,虽然是循规蹈矩甚至有时候以为比华科还不合理的课程安排,听着教授们对课程的讲述以及他们花尽心思去为学生们解释一个个专业知识,以为学习有时候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或许正是由于当初的那种坚持,才有了如今的我,就如同问题1中所陈述的那样,我从不为我大学作的每一件事情然后悔或者自责,大一带给个人创业启蒙和人际交往能力、认识更多不一样专业的同窗,大二的时候追寻梦想参加了一年的交响乐团训练,成功出演了4次,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也很是欣慰。大三出国交换带给本身眼界和心境的提高,与不一样国籍的人交流的能力,对祖国母亲的强烈热爱。

​ 但愿在剩下的半年时间里,本身可以收敛好本身浮躁的心性,等待美国申请offer的过程当中,好好投入在最后的毕业设计中,走好本身的大学最后一段路。


About Question 3 Now


​ 关因而否喜欢本专业这个问题,我已经能很冷静的去回答。我习惯了,我要试着去适应,试着以本身的节奏去融入它,哪怕很慢,哪怕本身的每一步都迈的很艰难。但愿本身可以在后面的一段时间内沉淀一些东西,至少在研究生时期,本身不至于那么被动和无措。

​ 每次都多但愿本身所学的是一门理论性的专业,枯燥无味的实践又是必不可少的,但愿可以不只是思想上的行动者,更可以在行动上多花思想。后面本身也会花大力气投入到项目的实践过程当中。


About Question 4 The course


​ 要说对我印象最深入的一门课程莫过于大三上在印度理工学院上的Compiler Design.那门课的老师仍是我当时在印度的导师,因此我跟他的交流不只在课堂上也在课下。开始让我肃然起敬的是他是UCLA哲学和计算机的双博士学位,而后就是他对于课程的讲述,那是一门本身一开始硬撑着使本身可以听懂他的口音、到后面珍惜每次他上的课,彻底颠覆了原来对一门课的讲述模式,每一个人上课从都到尾都是不停地记笔记,并且上课的途中会愿意放弃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专门为一个比较难理解的问题来为你们做细细的讲解。那也是我在那上的一门最难的课,每周都得专门去图书馆翻阅对应的课本部分去对他讲的内容进行消化。没有国内教授课程的那样一成不变,时不时就会有surprise quiz。对当时英文记忆,中文理解的我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于出题方面,基本上本身遇到的都是开放性题目,所有都要求本身叙述一个例子而后去证实。不只仅是编译原理的知识,他时而手写大量的代码来讲明一些关键知识,同时串联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其余专业课上的知识,使我第一次意识到计算机课程的总体性。

​ 科班和培训班的区别可能也就在于我叙述的上面的一些细节,培训班可能只是流水线,它能锻炼你能力,却不能训练你去思考那每次操做背后的若干问题。


About Question 5 Teacher & Students


​ 就如同邹欣老师博客[3]中说的那样,正确的师生关系就应该如健身教练和健身学员同样,有一句行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靠我的。我以为这句话在大学教育再贴切不过,大学更多的锻炼的是我的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而老师们教授的知识终究只是开胃菜,在对于后期知识的获取途径能够有不少种,尤为是对于咱们这个专业,学习的渠道特别普遍,再也不限于原来的书本知识。 而对于不一样的老师他们的区别在于领进门的过程顺畅与否。真正的路都是要靠本身去一步一步的去探索和实现的。


随笔

​ 另外强烈推荐使用Markdown的相关编辑器,例如我使用的就是mac下面的Typora完成的后期编辑排版工做,可以同时加载好写出来的样子,网站上的编辑器太坑了,本身这边就会出现不少蜜汁错误,不知道其余人的使用体验。


[1]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3733/
(把天天把要作的事情分红ABCD四类:A-紧迫且重要;B-重要不紧迫;C-紧迫不重要;D-不重要不紧迫。你是否有相似的习惯?)
[2]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3961/
(你是否也以为本身是科班,但没学懂计算机?)
[3]http://www.cnblogs.com/xinz/archive/2011/05/16/2048044.html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