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架构师》的html
知识3.0教学范例(2)架构
做者:高焕堂,misoo.tw@qq.com 框架
首页:Backide
下一篇:《将来架构师》的教学范例(3)学习
主题:如何整理化妆品?atom
1、前言spa
许多人经常误解为: <从复杂中设计出简单>是很困难的,只适合于天才型学生;而通常学生只能教他们<拿简单去应用于复杂世界>。事实上,<从复杂中设计出简单>能力是与生俱来,人皆有之,只是没有被唤醒和练习培养习惯而已。例如,有一位女士,面对本身梳妆台上一大堆复杂多样的面膜、镜子、指甲油等。首先,她若是运用知识1.0,从观察、概括出化妆品的共相,或组合简单规则,因经验有限,是很是困难的。设计
其次,由于概括不出简单规则,也没有老师教她简单原则,可以让她拿来应用于眼前的复杂。当他在一愁莫展之际,看到本身书桌上有个笔筒,瞬间联想到<化妆盒>或<化妆筒>,把一堆复杂化妆品装入盒子(容器)中,获得了简单有序了。而后,再把多个盒子装入背包或LV皮包(也是容器)里,也获得简单了,能轻轻松松带出门了。因此,设计一种容器(盒子)来容纳复杂多变(易)的化妆品,就设计出简单了,一切就变得<容易>了。可见,在许多场合哩,<从复杂中设计出简单>反而比<从复杂中概括出简单>更为容易。orm
在知识3.0里,<想>的技能就是思惟技能(不只仅是领悟),学生能够从老师学习到<想>的技能,学会了如何面对复杂、设计出简单,提高了学生处理、管理复杂的能力。在学生将来四、50年岁月中,面对新世界的百花齐放、繁荣多变,就不会惧怕、信心满满、优雅地抓住幸福机运了。xml
2、简单的思惟框架
苹果公司创始人的贾伯斯(Steve Jobs)有句名言是:「创造无非就是把事物联结起来,…即如果非凡的创意一般也不过是对已有事物进行的新组合而已。」
在知识1.0里,偏于相信「乱中有序」,致力于抽象出万变不离其「宗」,把此宗视为不变的序或简单本质(essence),而后掌握这项简单来面对将来善变的复杂环境。大科学家达尔文(Charles Darwin)也谈到分析与抽象的陷阱。达尔文说:「到了三十岁,... 个人心灵彷佛变成了一个只会从大量事实中榨出通用法则的机器,可是为甚么这会形成大脑中主管较高层次嗜好的那一部分萎缩呢? 我也不知道...,这些嗜好的消失可能损伤心灵...。」(摘自 E.F. Schumacher 的"小便是美"一书)。
现在,许多年轻的学生也常无心中掉入分析与抽象的陷阱里。物的简单,来自其元素很少(最好不超过4个),元素关系明确。例如,道尔顿(Dalton)的原子(atom)模型,只有3个元素: 质子、中子、电子。足够简单,人类可无中生有许多how-to来操做它,并藉之驾驭复杂多变的人们周遭事物。
我也从知识3.0的复杂中设计出简单结构,就如同道尔顿的原子(atom),个人简单含有4个元素: 问题(problem)、愿景(vision)、假设(Hypothesis)和事实(reality)。以下图:
基于这个简单框架,人人能够拥有自创的简单和how-to,并藉之驾驭复杂。例如,能够从<问题>出发,用心观想化解问题以后的美好<愿景>。而后在愿景的指引下,大胆提出各项假设性方案,并透太小心求(否)证加以过滤、去芜存菁,在这过程当中有效分析现实、深刻探索问题。这是我自创的简单和how-to。
在知识1.0里,偏重于直接分析<现实>、探索<问题>。而在知识3.0则添加<愿景>和<假设>性方案创建问题架构体系,有系统地分析现实和谈探索问题,并设计出最佳方案、解决问题。
别忘了,在知识3.0里,像上述的的简单思惟框架,并非惟一的,而是人人均可以设计出本身的简单框架,并基于本身的简单框架,而设计出许多how-to来操做这些框架。如此,便可设计出最佳方案、解决问题、驾驭复杂。
3、流程演练:以化妆品为例
如今就来演练我设计出来的流程(how-to)。
Step-1. 从这思惟框架的四项要素,及其明确关系,以下图:
Step-2. 关注问题:梳妆台上的化妆品很凌乱,表示以下图:
Step-3. 关注问题的原由,是源自现实因素:化妆品种类多、品牌也多、碎片化了。表示以下:
Step-4. 观想美好的愿景:有个很整洁的梳妆台,表示以下:
Step-5. 愿景是人们心里深处对美好的期待,并且经常有许多方面的美好期待,因此经常有许多不一样的愿景。例如,有另外一个愿景:外出时很方便携带。以下图:
除了Vision-1和Vision-2以外,还可能会有更多的愿景,并且人人心里的愿景,经常是不同的。
Step-6. 基于所选定的愿景,大胆创建假设性方案,也就是通往该特定愿景的可能路径。例如,联想到本身书桌上的笔筒,瞬间获得一个假设性方案:拿桶子把复杂的化妆品装入桶子里,就获得简单有序了。表示以下:
可是这些可通往愿景之路径,人们还未确知是否可得到可以现实条件的支持,因此称为<假设性>方案。
Step-7. 开始进行<当心求(否)证>的动做,表示以下:
别忘了,此时要心存<否>证的念头,着眼于寻觅反面的事实证据,以否认掉假设性方案为目标。
Step-8. 虽然可能找不到有力的反证(也找不到实证资料),此时会发现到,咱们对此假设性方案的正面信心会持续地提高上来。等同于支持该假设性方案,表示以下:
Step-9. 因而,这个假设性方案,就成为可实现的计划了。而后,依计划来开发出新的产品:化妆品桶子。亦即新产品诞生了,以下图:
Step-10. 因而,化解了问题,梳妆台再也不凌乱了,愿景成真了。
Step-11. 接着,针对新愿景Vision-2,准备执行步骤Step-6 ~ Step-10。
Step-12. 基于所选定的新愿景,大胆创建假设性方案,也就是通往该特定愿景的可能路径。例如,联想到本身身上的背包,瞬间获得一个假设性方案:拿盒子把复杂的化妆品装入盒子里,而后把个盒子逐一装入背包(或皮包)里,就获得简单有序了。以下图:
可是这通往愿景之路径,人们还未确知是否可得到可以现实条件的支持,因此称为<假设性>方案。
Step-13. 开始进行<当心求(否)证>的动做,表示以下:
别忘了,此时要心存<否>证的念头,着眼于寻觅反面的事实证据,以否认掉假设性方案为目标。
Step-14. 虽然可能找不到有力的反证(也找不到实证资料),此时会发现到,咱们对此假设性方案的正面信心会持续地提高上来。等同于支持该假设性方案,表示以下:
Step-15. 因而,这个假设性方案,就成为可实现的计划了。而后,依计划来开发出新的产品:化妆品盒子和皮包。亦即新产品诞生了,以下图:
Step-16. 因而,化解了问题,外出时就能很方便携带化妆品了,愿景成真矣。
4、结语
以上藉由我设计的简单思惟框架,在我心中兼顾简单(结构)与(美好)愿景,藉由二者之间的张力,而找出上述的思考流程(how-to)。然而,这项<how-to>是我创造出来的,用来引导人人都来创造本身的简单和<how-to>。例如,有一位学生基于我提出的4个元素: 问题(problem)、愿景(vision)、假设(Hypothesis)和事实(reality)。而后,创建出她本身的简单结构,并定义出她本身的<how-to>。这是值得鼓励的学习方向。她的<how-to>就以下列各图所示。
Step-B1. 首先她从现实(reality)与问题(problem)出发,并设计明确关系,以下图:
在知识1.0思惟里,学生经常想学习我(老师)的<how-to>流程(如上述的Step-1~Step-2。而后拿着学来的<how-to>去面对本身的问题:梳妆台凌乱和外出携带不方便。然而在知识3.0里,这是不值得鼓励的。
Step-B2. 而后,继续依循他本身设计的<how-to>,进入这B2步骤,开始观想将来的美好愿景,以下图:
Step-B3. 接着,继续依循他本身设计的<how-to>,进入这B3步骤,设计出两项容器:桶子和皮包。以下图:
Step-B4. 最后,透过两项产品(桶子和皮包)的创新,来化解问题,也让愿景成真。以下图:
虽然她使用了个人4项元素,但其脑海里只要能将简单和愿景并存于心中,基于二者的张力而努力寻觅她本身的<how-to>,就能逐渐迈向知识3.0之路了。
~ End ~
演讲:创新思惟框架(2016 Tid大会/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