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约而至:微信自用的移动端IM网络层跨平台组件库Mars已正式开源php
阅读(1578) | 评论(4)收藏2 淘帖3 支持3html
JackJiang Lv.9
昨天 20:31 | |只看大图git
前言关于微信内部正在使用的网络层封装库Mars开源的消息,1个多月前就已满天飞(参见《微信Mars:微信内部正在使用的网络层封装库,即将开源》),不过微信团队没有失约,微信Mars 于2016年12月28日正式公开源码(源码地址:https://github.com/Tencent/mars,也可从本文文末的附件下载之,Android版演示程序能够从文末的附件中下载)。 以前不管是微信团队仍是手机QQ团队,都以腾讯公司的名义在Github开源了数个工程,但这些工程所受的关注度远不及Mars。之因此Mars广受关注的缘由,其实搞移动端IM或推送技术的开发者同行都明白,由于移动网络实在太不可靠、太复杂,以致于写出一个能用于大规模用户环境的稳定、省流量、省电、数据传输流畅、弱网络健壮、后台自动保活等技术指标的IM或推送是至关困难的。 更为重要的缘由是毕竟微信Mars通过微信团队多年积累并通过海量用户的测试和使用,是经受的住各类复杂移动端网络环境、各类乱七八糟型号智能手机的真实考验的。若Mars开源,必将为IM及相关技术应用领域的同行带来不少有价值的实践成果,毕竟微信的体量和应用规模决定了技术的高度,确实是值得同行学习和关注。 以前的文章,好比《微信移动端应对弱网络状况的探索和实践PPT》、《微信Mars:微信内部正在使用的网络层封装库,即将开源》,也都或多或少对Mars进行了初步介绍,但微信Mars究竟是个啥玩意,它能解决啥问题? 咱们简要的归纳一下,微信Mars解决了以下问题:
以上特色,还不尽于归纳微信Mars的技术特征,建议对C++熟悉的IM或推送技术同行能够直接去看看Mars源码。 那么微信Mars到底有什么用呢?毫无疑问,微信Mars存在的前提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微信这个超级IM而存在,最适合干的活就是开发移动端IM了,固然因为提炼的很好,相信移动端推送技术等都是可使用微信Mars做为网络层lib来使用,从而以微信的成果为起点开发出拥有更加优秀网络体验的移动端富网络应用。 好了,言归正传,本文正文内容引用了微信开发团队的资料,请继续往下阅读。 关联文章《移动端IM实践:实现Android版微信的智能心跳机制》 《微信Mars:微信内部正在使用的网络层封装库,即将开源》 《微信移动端应对弱网络状况的探索和实践PPT [附件下载]》 《微信异步化改造实践:8亿月活、单机千万链接背后的后台解决方案》 微信Mars起源2012 年中,微信支持包括 Android、iOS、Symbian 三个平台。但在各个平台上,微信客户端没有任何统一的基础模块。2012 年的微信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各平台的迭代速度不1、使用的编程语言各异,后台架构也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当中。多种因素使得各个平台基础模块的实现出现了差别,致使出现屡次须要服务器作兼容的善后工做。网络做为微信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网络实现的 bug 均可能致使重大事故。例如微信的容灾实现,若是由于版本的实现差别,致使某些版本上没法进行容灾恢复,将会严重的影响用户体验,甚至形成用户的流失。咱们亟需一套统一的网络基础库,为微信的高速发展保驾护航。 刚好,这个时候塞班渐入日暮,微信对塞班的支持也逐渐减弱。老大从塞班组抽调人力,组成一个三人小 team 的初始团队,开始着手作通用的基础组件。这个基础组件最初就定位为:跨平台、跨业务的基础组件。如今看,这个组件除了解决了已有问题,还给微信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不少优点,例如:
通过四年多的发展,跨平台的基础组件已经包含了网络组件、日志组件在内的多个组件。回头看,这是一条开荒路。 微信Mars设计原则在基础模块的开发中,设计尤其重要。在设计上,微信基础组件以跨平台、跨业务为前提,听从高可用,高性能,负载均衡的设计原则。 可用是一个即时通信类 App 的立身之本。高可用又体如今多个层面上:网络的可用性、 App 的可用性、系统的可用性等。
保障高可用并不表明能够牺牲性能,对于一个用户使用最频繁的应用,反而更要对使用的资源精打细算。例如在 Mars 信令传输超时设计中,多级超时的设计充分的考虑了可用性与高性能之间的平衡取舍。 若是说高可用高性能只是客户端自己的考虑的话,负载均衡就须要结合服务器端来考虑了,作一个客户端网络永远不能只把眼光放在客户端上。任何有关网络访问的决策都要考虑给服务器所带来的额外压力是多大。为了选用质量较好的 IP,曾经写了完整的客户端测速代码,后来删掉,其中一个缘由是由于不想给服务器带来额外的负担。Mars 的代码中,选择 IP 时用了大量的随机函数也是为了规避大量的用户同时访问同一台服务器而作的。 在这四年,我学到最多的就是简单和平衡。 把方案作的尽量简单,这样才不容易出错。设计方案时大多数时候都不可能知足全部想达到的条件,这个时候就须要去平衡各个因素。在组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长链接的链接频率(具体实现见longlink_connect_monitor.cc),这个链接频率就是综合耗电量,流量,网络高可用,用户行为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的。 Mars 的发展历程1阶段1:让微信跑起来跨平台基础组件的需求起源于微信,首要目标固然是先承载起微信业务。为了避免局限于微信,知足跨平台、跨业务的设计目标,在设计上,网络组件定位为客户端与服务端之间的无状态网络信令通道,即交互方式主要包含一来一回、主动push两种方式。这使得基础组件无需考虑请求间的关联性、时序性,核心接口获得了极大的简化。同时,简洁的交互也使得业务逻辑的耦合极少。目前基础组件与业务的交互只包括:编解码、auth状态查询两部分(具体见stn_logic.h)。
在线程模型的选择上,最先使用的是多线程模型。当须要异步作一个工做,就起一个线程。多线程势必少不了锁。但当灰度几回以后发现,想要规避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并无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用户使用场景复杂,客户端的时序、状态的影响因素多,例如网络切换事件、先后台事件、定时器事件、网络事件、任务事件等,致使了很多的死锁现象和对象析构时序错乱致使的内存非法访问问题。 这时,咱们开始思考,多线程确实有它的优势:能够并发甚至并行提升运行速度。可是对于网络模块来讲,性能瓶颈主要是在网络耗时上,并不在于本地程序执行速度上。那为什么不把大部分程序执行改为串行的,这样就不会存在多线程临界区的问题,无锁天然就不会死锁。 所以,咱们目前使用了消息队列的方案(具体实现见 comm/messagequeue 目录),把绝大多数非阻塞操做放到消息队列里执行。而且规定,基础组件与调用方之间的交互必须1. 尽快完成,不进行任何阻塞操做;2. 单向调用,避免造成环状的复杂时序。消息队列的引入很好的改善了死锁问题,但消息队列的线程模型中,咱们仍是不能避免存在须要阻塞的调用,例如网络操做。在将来的尝试中,咱们计划引入协程的方式,将线程模型尽量的简化。 在其它技术选型上,有时甚至须要细节到API 的使用,好比考虑平台兼容性问题,舍弃了一些函数的线程安全版本,使用了 asctime、localtime、rand 等非线程安全的版本。 2阶段2:修炼内功在屡次的灰度验证、数据比对下,微信各平台的网络逻辑顺利的过渡到了统一基础组件。为了有效的验证组件的效果,咱们开发了 smc 的统计监控组件,开始关注网络的各项指标,进行网络基础研究与优化,尤为是关注移动网络的特征。
3阶段3:“抓妖记”基础组件全量上线微信后,以微信的用户量,固然也会遇到各类各样的“妖”。例如,写网络程序躲不开运营商。印象比较深入的某地的用户反馈链接 WiFi 时,微信不可用,后来 tcpdump 发现,当包的大小超过必定大小后就发不出去。解决方案:在 WiFi 网络下强制把 MSS 改成1400(代码见 unix_socket.cc)。 作移动客户端更避不开手机厂商。一次遇到了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 crash,堆栈以下:
看堆栈结合程序 xlog 分析,非阻塞 socket 卡在了 connect 函数里超过了6 min, 被咱们自带的 anr 检测(代码见anr.cc)发现而后自杀。最后实在一筹莫展,联系厂商一块儿排查,最终查明缘由:为了省电,当手机锁屏时连的不是 WiFi 且又没有下行网络数据时,芯片 gate 会关闭,block 住全部网络请求,直到有下行数据或者超过 20min 才会放开。当手机有网络即便是手机网络的状况下,很难没有下行数据,因此基本不会触发组件自带的 anr 检测,但当手机没链接任何网络时,就很容易触发。解决方案:厂商修改代码逻辑,当没有任何网络时不 block 网络请求。 运营商和手机厂商对咱们来讲已是一个黑盒,但其实也遇到过更黑的黑盒。当手机长时间不重启,有极小几率不能继续使用微信,重启手机会恢复。但由于一直找不到一个愿意配合咱们又知足条件的用户,致使这个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任何进展,最终偶然一个机会,在一台测试机器上重现了该问题,tcpdump 发如今三步握手阶段,服务器带回的客户端带过去的 tsval 字段被篡改,致使三步握手直接失败,并且这个篡改发生在离开服务器以后到达客户端以前。 ![]() 这个问题是微信网络模块中排查时间最长也是花费精力最多的一个问题,不只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案例可分析,也由于在重现后,联系了大量的同事和外部有关人的帮忙,想排查出罪魁祸首。但由于中间涉及的环节和运营商相关部门过多,没法继续排查下去,最终也没找到根本缘由。 解决办法:服务器更改 net.ipv4.tcp_timestamps = 0。 这段时间是痛并快乐着,见识到了各类极差的网络,才切肤感觉到移动网络环境的恶劣程度,但看着咱们的网络性能数据在稳步提高又有种知足感。截止到今天,已经不多有真正的网络问题须要跟进了。这也是咱们能有时间开始把这些代码开源出去的很大的一个缘由。 为了更好地开源Mars,微信团队作了这些前期工做大概一年前(大约2015年10月),咱们开始有想法把基础组件开源出去,当时你们都在纠结叫什么名字好呢?此时恰逢《火星救援》正在热映,一位同事说干脆叫 Mars 吧,因而就定下来叫了 Mars。看了看代码,发现想要开源出去可能仍是须要作一些其余工做的。 1代码重构首先,代码风格方面,由于最初咱们使用文件名、函数名、变量名的规则是内部定义的规则,为了能让其余人读起来更舒心,咱们决定把代码风格改成谷歌风格,好比:变量名一概小写, 单词之间用下划线链接;左大括号不换行等等。可是为了更好的区分访问空间,咱们又在谷歌代码风格进行了一些变通,好比:私有函数所有是”__”开头;函数参数所有以”_”开头 等等。 其次,虽然最初的设计一直是秉承着业务性无关的设计,但在实际开发过程当中仍然不免带上了微信的业务性相关代码,比较典型的就是 newdns 。为了 Mars 之后的维护以及保证开源出去代码的同源,在开源出去以前必须把这些业务性有关的代码抽离出来,抽离后的结构以下:
最后,为了接口更易用,对调用接口以及回调接口的参数也进行了反复思考与修改。 2编译优化在 Mars以前,是直接给 Android 提供动态库(.so),由于代码逻辑都已经固定,不须要有可定制的部分。给 Apple 系平台提供静态库(.a),由于对外暴露的函数几乎不会改变,直接把相应的头文件放到相应的项目里就行。但对外开源就彻底不同了:日志的加密算法可能别人须要本身实现;长连或者短连的包头有人须要本身定制;对外接口的头文件咱们可能会修改…… 为了让使用者可定制代码,对于编译 Android 平台咱们提供了两种选择:
编译出来静态库后,实现本身须要定制的代码后,执行 ndk-build 后便可编译出来动态库。 对于 Apple 系平台,把头文件所有收拢为 Mars 维护,直接编译出 Framework。 为了能让开发者快速的入门,咱们提供了 Android、iOS、OS X 平台的 demo(微信开源Mars的Demo源码点此进入),其余平台的编译和 demo 会在不久就加上支持。 ![]() ▲ 成型的 Mars 结构图如上图所示 3同类技术横向对比咱们作的一直都不是知足全部需求的组件,只是作了一个更适合咱们使用的组件,这里也列了下和同类型的开源代码的对比。 ![]() 能够看出:
总的来讲,Mars 是一个结合移动 App 所设计的基于 socket 层的解决方案,在网络调优方面有更好的可控性,对于 HTTP 完整协议的支持,已经考虑后续版本会加入。 4Mars开源源码结构![]() ▲ 截止2016年12月28日微信Mars的开源工程代码结构 获取Mars的演示Demo(Sample)1下载和安装试用 Android Demo 请从文末的附件下载之,iOS sample 请经过 Mars的Github仓库 编译得到(或文末的附件下载源码)。 2Mars Android版演示程序截图![]() ![]() ![]() ![]() 3Mars iOS版演示程序源码截图![]() 本文小结常常有朋友和我说:发现网络信号差的时候或者其余应用不能用的时候,微信仍然能发出去消息。不知不觉咱们好像什么都没作,回头看,原来咱们已经作了这么多。 我想,并非任何一行代码均可以经历日活跃5亿用户的考验,感谢微信给咱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如今咱们想把这些代码和大家分享,运营方式上 Mars 所开源出去的代码会和微信所用的代码保持同源,全部开源出去的代码也首先会在微信上验证经过后再公开。 开源并非结束,只是开始。咱们后续仍然会继续探索在移动互联网下的网络优化。Talk is cheap,show you our code。 附件下载![]() ![]() ![]() 昨天 21:3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售价: 2 金币 [记录] [如何获取金钱?] (本文引用了微信团队原创文章:原始文字点此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