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ndroid模块化你须要知道的

最近公司一个项目使用了模块化设计,本人参与其中的一个小模块开发,可是总体的设计并非我架构设计的,开发半年有余,在此记录下来个人想法。java

模块化场景

为何须要模块化?android

当一个App用户量增多,业务量增加之后,就会有不少开发工程师参与同一个项目,人员增长了,原先小团队的开发方式已经不合适了。git

原先的一份代码,如今须要多我的来维护,每一个人的代码质量也不相同,在进行代码Review的时候,也是比较困难的,同时也容易会产生代码冲突的问题。github

同时随着业务的增多,代码变的愈来愈复杂,每一个模块之间的代码耦合变得愈来愈严重,解耦问题急需解决,同时编译时间也会愈来愈长。web

人员增多,每一个业务的组件各自实现一套,致使同一个App的UI风格不同,技术实现也不同,团队技术没法获得沉淀。json

架构演变

在刚刚开始的时候,项目架构使用的是MVP模式,这也是最近几年很流行的一个架构方式,下面是项目的原始设计。服务器

随着业务的增多,咱们添加了Domain的概念,Domain从Data中获取数据,Data可能会是Net,File,Cache各类IO等,而后项目架构变成了这样。微信

再而后随着人员增多,各类基础组件也变的愈来愈多,业务也很复杂,业务与业务之间还有很强的耦合,就变成了这样的。架构

使用模块化技术之后,架构变成了这样。app

技术要点

这里简单介绍下Android项目实现模块化须要使用的技术以及技术难点。

Library module

在开始开始进行模块化以前,须要把各个业务单独抽取成Android Library Module,这个是Android Studio自带一个功能,能够把依赖较少的,做为基本组件的抽取成一个单独模块。

如图所示,我把各个模块单独分为一个独立的项目。

在主项目中使用gradle添加代码依赖。

Library module开发问题

在把代码抽取到各个单独的Library Module中,会遇到各类问题。最多见的就是R文件问题,Android开发中,各个资源文件都是放在res目录中,在编译过程当中,会生成R.java文件。R文件中包含有各个资源文件对应的id,这个id是静态常量,可是在Library Module中,这个id不是静态常量,那么在开发时候就要避开这样的问题。

举个常见的例子,同一个方法处理多个view的点击事件,有时候会使用switch(view.getId())这样的方式,而后用case R.id.btnLogin这样进行判断,这时候就会出现问题,由于id不是常常常量,那么这种方式就用不了。

一样开发时候,用的最多的一个第三方库就是ButterKnife,ButterKnife也是不能够用的,在使用ButterKnife的时候,须要用到注解配置一个id来找到对应view,或者绑定对应的各类事件处理,可是注解中的各个字段的赋值也是须要静态常量,那么就不可以使用ButterKnife了。

解决方案有下面几种:

1.从新一个Gradle插件,生成一个R2.java文件,这个文件中各个id都是静态常量,这样就能够正常使用了。

2.使用Android系统提供的最原始的方式,直接用findViewById以及setOnClickListener方式。

3.设置项目支持Databinding,而后使用Binding中的对象,可是会增长很多方法数,同时Databinding也会有编译问题和学习成本,可是这些也是小问题,我的觉的问题不大。

上面是主流的解决方法,我的推荐的使用优先级为 3 > 2 > 1。

当把个模块分开之后,每一个人就能够单独分组对应的模块就好了,不过会有资源冲突问题,我的建议是对各个模块的资源名字添加前缀,好比user模块中的登陆界面布局为activity_login.xml,那么能够写成这样us_activity_login.xml。这样就能够避免资源冲突问题。同时Gradle也提供的一个字段resourcePrefix,确保各个资源名字正确,具体用法能够参考官方文档。

依赖管理

当完成了Library module后,代码基本上已经很清晰了,跟咱们上面的最终架构已经很类似了,有了最基本的骨架,可是仍是没有完成,由于仍是多我的操做同一个git仓库,各个开发小伙伴仍是须要对同一个仓库进行各类fork和pr。

随着对代码的分割,可是主项目app的依赖变多了,若是修改了lib中的代码,那么编译时间是很恐怖的,大概统计了一下,原先在同一个模块的时候,编译时间大概须要2-3min,可是分开之后大概须要5-6min,这个是绝对没法忍受的。

上面的第一问题,能够这样解决,把各个子module分别使用单独的一个git仓库,这样每一个人也只须要关注本身须要的git仓库便可,主仓库使用git submodule的方式,分别依赖各个子模块。

可是这样仍是没法解决编译时间过长的问题,咱们把各个模块也单独打包,每次子模块开发完成之后,发布到maven仓库中,而后在主项目中使用版本进行依赖。

举个例子,好比进行某一版本迭代,这个版本叫1.0.0,那么各个模块的版本也叫一样的版本,当版本完成测试发布后,对各个模块打对应版本的tag,而后就很清楚的了解各模块的代码分布。

gradle依赖以下。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各个模块已经分开开发,那么若是进行开发联调,别急,这个问题暂时保留,后面会对这个问题后面再表。

数据通讯

当一个大项目拆成若干小项目时候,调用的姿式发生了少量改变。我这边总结了App各个模块之间的数据通讯几种方式。

  • 页面跳转,好比在订单页面下单时候,须要判断用户是否登陆,若是没有则须要跳到登陆界面。

  • 主动获取数据,好比在下单时候,用户已经登陆,下单须要传递用户的基本信息。

  • 被动得到数据,好比在切换用户的时候,有时候须要更新数据,如订单页面,须要把原先用户的购物车数据给清空。

再来看下App的架构。

第一个问题,原先的方式,直接指定某个页面的ActivityClass,而后经过intent跳转便可,可是在新的架构中,因为shopping模块不直接依赖user,那么则不能使用原始的进行跳转,咱们解决方式使用Router路由跳转。

第二个问题,原先的方式有个专门的业务单利,好比UserManager,直接能够调用便可,一样因为依赖发生了改变,不可以进行调用。解决方案是全部的须要的操做,定义成接口放在Service中。

第三个问题,原先的方式,能够针对事件变化提供回调接口,当我须要监听某个事件时候,设置回调便可。

页面路由跳转

如上分析,原先方式代码以下。

可是使用Router后,调用方式改变了。

具体的原理是什么,很简单的,作一个简单的映射匹配便可,把"app://user"与UserActivity.class配对,具体的就是定义一个Map,key是对应的Router字符,value是Activity的class。在跳转时候从map中获取对应的ActivityClass,而后在使用原始的方式。

可能有人的会问,要向另一个页面传递参数怎么办,没事咱们能够在router后面直接添加参数,若是是一个复杂的对象那么能够把对象序列化成json字符串,而后再从对应的页面经过反序列化的方式,获得对应的对象。

例如:

注: 上面的router中json字符串是须要url编码的,否则会有问题的,这里只是作个示例。

除了使用Router进行跳转外,我想了一下,能够参考Retrofit方式,直接定义跳转Java接口,若是须要传递额外参数,则以函数参数的方式定义。

这个Java接口是没有实现类的,可使用动态代理方式,而后接下来的方式,和使用Router的方式同样。

那么这总两种方式有什么优缺点呢。

Router方式:

  • 有点:不须要高难度的技术点,使用方便,直接使用字符串定义跳转,能够好的日后兼容

  • 缺点:由于使用的是字符串配置,若是字符输入字符,则很难发现bug,同时也很难知道某个参数对应的含义

仿Retrofit方式:

  • 由于是Java接口定义,因此能够很简单找到对应的跳转方法,参数定义也很明确,能够直接写在接口定义处,方便查阅。

  • 一样由于是Java接口定义,那么若是须要扩展参数,只能从新定义新方法,这样会出现多个方法重载,若是在原先接口上修改,对应的原先调用方也要作响应的修改,比较麻烦。

上面是两种实现方式,若是有相应同窗要实现模块化,能够根据实际状况作出选择。

Interface和Implement

如上分析,若是须要从某个业务中获取数据,咱们分别须要定义接口以及实现类,然在获取的时候在经过反射来实例化对象。

下面是简单的代码示例

接口定义

实现类

反射生成对象

实际调用

本示例中每次调用都是用反射生成新的对象,实际应用中可能与IoC工具结合使用,好比Dagger2.

EventBus

针对上面的第三个问题,原先设计的使用方式也是能够的,只须要把回调接口定义到对应的service接口中,而后调用方就可使用。

可是我建议可使用另一个方式——EventBus,EventBus也是利用观察者模式,对事件进行监听,是设置回调更优雅方式的实现。

优势:不须要定义不少个回调接口,只须要定义事件Class,而后经过Claas的惟一性来进行事件匹配。

缺点:须要定义不少额外的类来表示事件,同时也须要关注EventBus的生命周期,在不须要使用事件时候,须要注销事件绑定,否则容易发生内存泄漏。

映射匹配

上面的介绍的各个模块之间通讯,都运涉及到映射匹配问题,在此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涉及到一下三种方式。

Map register

Map register是这样的,全局定义一个Map,各个模块在初始化的时候,分别在初始化的时候注册映射关系。

下面是简单的代码示例,好比咱们定义一个模块生命周期,用于初始化各个模块。

image

User模块初始化

在Application中完成初始化

APT

使用注解的方式配置映射信息,而后生成一个相似Database同样的文件,而后Database文件中包含一个Map字段,Map中记录各个映射信息。

首先须要定义个Annotation。

如:

须要实现一个 Annotation Process Tool,来解析本身定义的Annotation。

代码略,此代码有点复杂,暂时不贴了。

编译产生的文件,大概以下所示。

而后利用反射找到Implement_$$_Database这个类,而后从方法中找到配对。

而后在须要配置的地方添加注解便可。

调用姿式。

image

注意点:

有时候,在生成最终的配置文件的时候,文件的名字是固定的,好比上面的Implement_$$Database,最终的路径是这样的cn.mycommons.implements.database.Implement$$_Database.java,而后经过编译到apk中或则是aar中。

可是有个问题,若是各个子模块都使用了这样的插件,那么每一个子模块的就会有这个Implement_$$_Database.class,那么就会编译出错。

由于aar中包含的时候class文件,不是java文件,不能在使用APT作处理了。下面有2中解决方案。

  1. 子工程的插件生成的文件包含必定的规则,好比包含模块名字,如User_Implement_$$_Database.java,同时修改编译过程,把java文件也打包到aar中,主工程的插件在编译时候,提取aar中的文件,而后合并子工程的全部的代码,这个思路是可行的,不过技术实现起来比较麻烦。

  2. 同一的方式相似,也是生成有必定规则的的文件,或者在特意package下生成class,这些class再经过接下来的所讲的Gradle Transform方式,生成一个新的Database.class文件。

Gradle Transform

这是Android Gradle编译提供的一个接口,能够供开发自定义一些功能,而咱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功能生成映射匹配,这种方式和APT相似,APT是运行在代码编译时期,并且Transform是直接扫描class,而后再生成新的class,class中包含Map映射信息。修改class文件,使用的是javassist一个第三方库。

下面简单讲述代码实现,后面有机会单独写一篇文章讲解。

首先定义一个注解,这个注解用于标注一个实现类的接口。

image.gif

一个测试用的接口以及实现类。

image.gif

定义一个静态方法,用于获取某个接口的实现类。

image.gif

若是不使用任何黑科技,直接使用Java技术,那么在定义时候须要主动的往CONFIG这个map中添加配置,可是这里咱们利用transform,直接动态的添加。

定义一个ImplementsPlugin gradle插件。

image.gif

自定义的Transform实现。

代码省略。。地址为https://github.com/LiushuiXiaoxia/AndroidModular/tree/master/ImplementsTransformPlugin

映射匹配总结

优势:

  • Map:简单明了,很容易入手,不会对编译时间产生任何影响,不会随着Gradle版本的升级而受影响,代码混淆时候不会有影响,无需配置混淆文件。

  • APT:使用简单,使用注解配置,代码优雅,原理是用代码生成的方式生成新的文件。

  • Transform:使用简单,使用注解配置,代码优雅,原理是用代码生成的方式生成新的文件,不过生成的文件的时期和APT不一样,会编译时间产生少量影响。

缺点:

  • Map:在须要新添加映射的时候,须要手动添加,否则不会生效,代码不优雅。

  • APT:在编译时期生成文件,会编译时间产生少量影响,同时在不一样的Gradle的版本中可能会产生错误或者兼容问题。须要配置混淆设置,否则会丢失文件。技术实现复杂,较难维护。

  • Transform:在编译时期生成文件,会编译时间产生少量影响,同时在不一样的Gradle的版本中可能会产生错误或者兼容问题。须要配置混淆设置,否则会丢失文件。技术实现复杂,较难维护。

从技术复杂性以及维护性来看,Map > APT = Transform

从使用复杂性以及代码优雅性来看,Transform > APT > Map

开发调试技巧

Debug

上面介绍了不少关于模块化的概念以及技术难题,当模块化完成之后,再进行完成开发时候仍是会遇到很多问题。不如原先代码在一块儿的时候很方便的进行代码调试。可是进行模块化之后,直接使用的是aar依赖,不能直接修改代码,可使用下面技巧,能够直接进行代码调试。

在根目录下面建立一个module目录以及module.gradle文件,这个目录和文件是git ignore的,而后把对应的模块代码clone到里面,根目录的setting.gradlew apply module.gradle文件,以下所示,若是须要源码调试,则在module中添加对应的模块。而后在app的依赖中去掉aar依赖,同时添加项目依赖便可。当不须要源码调试好,再修改成到原先代码便可。

module.gradle

好比调试shopping模块

固然还有个更具技术挑战性方案,使用gradle插件的形式,若是发现root项目中包含的模块化的源码,则不适用aar依赖,直接使用源码依赖,固然这个想法是不错的,不过具备技术挑战性,同时有可能随着Gradle版本的升级,编写的gradle插件也要作相对于的兼容风险,这是只是简单提示一下。

容器设计

上面讲到的若是要调试代码时候,须要完整的运行的整个项目,随着项目的增大,编译时间可能变得很长。

咱们能够作一个简单的,相似与主app模块同样,好比我是负责user模块的开发者,那么我只要调试我这个模块就好了,若是须要其余的模块,我能够简单的作一个mock,不是把其余的模块直接依赖过来,这样能够作到调试做用。等到再须要完整项目调试时候,咱们在使用上面介绍的方式,这样能够节省很多开发时间。

还有一种实现调试的方式,好比上面的user模块,目录下面的build.gradle文件是这样的

咱们能够在gradle.properties中设置编译变参数isLibModule,当须要完整调试好,设置为isLibModule=false,这样我这个子模块就是一个apply plugin: 'com.android.application'这样的模块,是能够单独运行的一个项目

可能有时候仍是须要单独的运行环境,android编译方式有2中,一种是debug,一种是release。当打包成aar的时候,使用的是release方式,咱们能够把须要调试的代码所有放到debug中,这样打包的时候就不会把调试的文件发布到aar中。不过这种实现方式,须要对Android项目的目录有较高的认识,才能够熟练使用。

CI

上面介绍的各个模块须要单独到独立的git仓库,同时打包到单独的maven仓库,当开发完成后,这时候就须要进行打包,但这个是一个简单和重复的事情,因此咱们须要一个工具来完成这些事情,咱们能够利用CI系统来搞定这件事情,这里我推荐Jenkins,主流厂商使用jenkins做为CI服务器这个方案。

具体的步骤就是,须要对每一个模块的git仓库作web hook,咱们公司使用的是git lab,能够对git的各类操做作hook,好比push,merge,tag等。

当代码发送了变化了,咱们能够发送事件到CI服务器,CI服务器再对各个事件作处理,好比user模块develop分支有代码变化,这个变化多是merge,也有多是push。咱们能够把主项目代码和user项目的代码单独clone下拉,而后编译一下,确认是否有编译问题,若是有编译经过,那么在使用相关gradle命令发布到maven仓库中。

无论每次编译结果怎样,是成功仍是失败,咱们都应该把结果回馈给开发者,常见的方式是邮件,不过这个信息邮件方式可能很频繁,咱们建议使用slack。

总结

模块化架构主要思路就是分而治之,把依赖整理清楚,减小代码冗余和耦合,在把代码抽取到各自的模块后,了解各个模块的通讯方式,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规避问题或者解决问题。最后为了开发和调试方便,开发一些周边工具,帮助开发更好的完成任务。

做者:流水不腐小夏

地址:http://www.jianshu.com/p/910911172243

更多文章

2017上半年技术文章集合—184篇文章分类汇总

NDK项目实战—高仿360手机助手之卸载监听

破解Android版微信跳一跳,一招教你挑战高分

高级UI特效仿直播点赞效果—一个优美炫酷的点赞动画

一个实现录音和播放的小案例

相信本身,没有作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若是你以为此文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入群 QQ交流群 :644196190 微信公众号:终端研发部

技术+职场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