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写测试计划的时候要考虑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提出应对措施。那么到底都有哪些风险要注意呢?如何解决呢?如下列出了一些方案:测试
设计方面:设计
风险:(1)没有详细设计说明书;版本控制
解决方案:测试人员要在开发阶段对相关设计及需求文档进行分析,对大致模块功能进行分类,分析业务逻辑,在不清楚的地方及时与开发人员沟通。资源
风险:(2)没有统一的界面设计规范。开发
解决方案:与项目负责人确认测试标准。文档
开发方面:产品
风险:(1)全部模块开发没有统一设计,开发人员有本身的设计方式;软件
解决方案:与项目负责人确认标准方式,与标准方式不一致的地方所有以BUG形式提交。硬件
风险:(2)需求变动开发。程序
解决方案:建议将需求变动造成文档,对没有文档的需求变动,在测试过程当中发现及时与开发负责人确认,并存档相关变动文档。
测试自己:
风险:(1)人力资源;
解决方案:保证稳定的人员安排。
风险:(2)硬件资源;
解决方案:事先分析测试所需硬件资源,及时申请,保证测试工做顺利进行。
风险:(3)版本控制;
解决方案:严格控制版本,BUG以版本为单位进行提交。在测试过程当中及BUG确认阶段禁止任何代码更新。
风险:(4)测试时间不足。
解决方案:动员测试人员完成测试任务,必要时,应给予相应物质奖励。
测试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老是存在的,因此对测试风险的管理很是重要,必须尽力下降测试中所存在的风险,最大程度地保证质量和知足客户的需求。在测试工做中,主要的风险有:
1、质量需求或产品的特性理解不许确,形成测试范围分析的偏差,结果某些地方始终测试不到或验证的标准不对;
2、测试用例没有获得百分之百的执行,若有些测试用例被有意或无心的遗漏;
3、需求的临时/忽然变化,致使设计的修改和代码的重写,测试时间不够;
4、质量标准不都是很清晰的,如适用性的测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5、测试用例设计不到位,忽视了一些边界条件、深层次的逻辑、用户场景等;
6、测试环境,通常不可能和实际运行环境彻底一致,形成测试结果的偏差;
7、有些缺陷出现频率不是百分之百,不容易被发现;若是代码质量差,软件缺陷不少,被漏检的缺陷可能性就大;
8、回归测试通常不运行所有测试用例,是有选择性的执行,必然带来风险。
前面三种风险是能够避免的,而四至七的四种风险是不能避免的,能够降到最低。最后一种回归测试风险是能够避免,但出于时间或成本的考虑,通常也是存在的。
针对上述软件测试的风险,有一些有效的测试风险控制方法,如:
测试环境不对能够经过事先列出要检查的全部条目,在测试环境设置好后,由其余人员按已列出条目逐条检查;
有些测试风险可能带来的后果很是严重,可否将它转化为其余一些不会引发严重后果的低风险。如产品发布前夕,在某个不是很重要的新功能上发现一个严重的缺陷,若是修正这个缺陷,颇有可能引发某个原有功能上的缺陷。这时处理这个缺陷所带来的风险就很大,对策是去掉那个新功能,转移这种风险;
有些风险不可避免,就设法下降风险,如“程序中未发现的缺陷”这种风险老是存在,咱们就要经过提升测试用例的覆盖率(如达到99.9%)来下降这种风险;
为了不、转移或下降风险,事先要作好风险管理计划和控制风险的策略,并对风险的处理还要制定一些应急的、有效的处理方案,如:
在作资源、时间、成本等估算时,要留有余地,不要用到100%;
在项目开始前,把一些环节或边界上的可能会有变化、难以控制的因素列入风险管理计划中;
对每一个关键性技术人员培养后备人员,做好人员流动的准备,采起一些措施确保人员一旦离开公司,项目不会受到严重影响,仍能能够继续下去;
制定文档标准,并创建一种机制,保证文档及时产生;
对全部工做多进行互相审查,及时发现问题,包括对不一样的测试人员在不一样的测试模块上相互调换;
对全部过程进行平常跟踪,及时发现风险出现的征兆,避免风险。
要想真正回避风险,就必须完全改变测试项目的管理方式;针对测试的各类风险,创建一种“防患于未然”或“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意识。与传统的软件测试相比,全过程测试管理方式不只能够有效下降产品的质量风险,并且还能够提早对软件产品缺陷进行规避、缩短对缺陷的反馈周期和整个项目的测试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