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微服务?java
微服务(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是一种架构风格,一个大型复杂软件应用由一个或多个微服务组成。系统中的各个微服务可被独立部署,各个微服务之间是松耦合的。每一个微服务仅关注于完成一件任务并很好地完成该任务。在全部状况下,每一个任务表明着一个小的业务能力。web
微服务的概念源于2014年3月Martin Fowler所写的文章“Microservices” martinfowler.com/articles/mi…spring
单体架构(Monolithic Architecture )数据库
企业级的应用通常都会面临各类各样的业务需求,而常见的方式是把大量功能堆积到同一个单体架构中去。好比:常见的ERP、CRM等系统都以单体架构的方式运行,同时因为提供了大量的业务功能,随着功能的升级,整个研发、发布、定位问题,扩展,升级这样一个“怪物”系统会变得愈来愈困难。编程
这种架构模式就是把应用总体打包部署,具体的样式依赖自己应用采用的语言,若是采用java语言,天然你会打包成war包,部署在Tomcat或者Jetty这样的应用服务器上,若是你使用spring boot还能够打包成jar包部署。其余还有Rails和Node.js应用以目录层次的形式打包设计模式
上图:单体架构安全
大部分企业经过SOA来解决上述问题,SOA的思路是把应用中相近的功能聚合到一块儿,以服务的形式提供出去。所以基于SOA架构的应用能够理解为一批服务的组合。SOA带来的问题是,引入了大量的服务、消息格式定义和规范。服务器
多数状况下,SOA的服务直接相互独立,可是部署在同一个运行环境中(相似于一个Tomcat实例下,运行了不少web应用)。和单体架构相似,随着业务功能的增多SOA的服务会变得愈来愈复杂,本质上看没有由于使用SOA而变的更好。图1,是一个包含多种服务的在线零售网站,全部的服务部署在一个运行环境中,是一个典型的单体架构。网络
单体架构的应用通常有如下特色:架构
可用性:一个服务的不稳定会致使整个应用出问题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
微服务架构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应用是由多个小的、相互独立的、微服务组成,这些服务运行在本身的进程中,开发和发布都没有依赖。不一样服务经过一些轻量级交互机制来通讯,例如 RPC、HTTP 等,服务可独立扩展伸缩,每一个服务定义了明确的边界,不一样的服务甚至能够采用不一样的编程语言来实现,由独立的团队来维护。简单的来讲,一个系统的不一样模块转变成不一样的服务!并且服务可使用不一样的技术加以实现!
上图: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设计
那咱们在微服务中应该怎样设计呢。如下是微服务的设计指南:
微服务消息
在单体架构中,不一样功能之间通讯经过方法调用,或者跨语言通讯。SOA下降了这种语言直接的耦合度,采用基于SOAP协议的web服务。这种web服务的功能和消息体定义都十分复杂,微服务须要更轻量的机制。
同步消息 REST
同步消息就是客户端须要保持等待,直到服务器返回应答。REST是微服务中默认的同步消息方式,它提供了基于HTTP协议和资源API风格的简单消息格式,多数微服务都采用这种方式(每一个功能表明了一个资源和对应的操做)
异步消息 – AMQP, STOMP, MQTT
异步消息就是客户端不须要一直等待服务应答,有应到后会获得通知。某些微服务须要用到异步消息,通常采用AMQP, STOMP, MQTT 这三种通信协议
消息格式 – JSON, XML, Thrift, ProtoBuf, Avro
消息格式是微服务中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SOA的web服务通常采用文本消息,基于复杂的消息格式(SOAP)和消息定义(xsd)。微服务采用简单的文本协议JSON和XML,基于HTTP的资源API风格。若是须要二进制,经过用到Thrift, ProtoBuf, Avro。
服务约定 – 定义接口 – Swagger, RAML, Thrift IDL
若是把功能实现为服务,并发布,须要定义一套约定。单体架构中,SOA采用WSDL,WSDL过于复杂而且和SOAP紧耦合,不适合微服务。
REST设计的微服务,一般采用Swagger和RAML定义约定。
对于不是基于REST设计的微服务,好比Thrift,一般采用IDL(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s),好比Thrift IDL。
微服务集成 (服务间通讯)
大部分微服务基于RPC、HTTP、JSON这样的标准协议,集成不一样标准和格式变的再也不重要。另一个选择是采用轻量级的消息总线或者网关,有路由功能,没有复杂的业务逻辑。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架构方式。
点对点方式
点对点方式中,服务之间直接用。每一个微服务都开放REST API,而且调用其它微服务的接口。
上图:经过点对点方式通讯
很明显,在比较简单的微服务应用场景下,这种方式还可行,随着应用复杂度的提高,会变得愈来愈不可维护。这点有些相似SOA的ESB,尽可能不采用点对点的集成方式。
API-网关方式
API网关方式的核心要点是,全部的客户端和消费端都经过统一的网关接入微服务,在网关层处理全部的非业务功能个。一般,网关也是提供REST/HTTP的访问API。服务端经过API-GW注册和管理服务。
上图:经过API-网关暴露微服务
全部的业务接口经过API网关暴露,是全部客户端接口的惟一入口。微服务之间的通讯也经过API网关。
采用网关方式有以下优点:
目前,API网关方式应该是微服务架构中应用最普遍的设计模式。
消息代理方式
微服务也能够集成在异步的场景下,经过队列和订阅主题,实现消息的发布和订阅。一个微服务能够是消息的发布者,把消息经过异步的方式发送到队列或者订阅主题下。做为消费者的微服务能够从队列或者主题共获取消息。经过消息中间件把服务之间的直接调用解耦。
如何快速搭建一个微服务架构
上图:异步通讯方式
一般异步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式,经过AMQP, STOMP, MQTT 等异步消息通信协议规范。
数据的去中心化
单体架构中,不一样功能的服务模块都把数据存储在某个中心数据库中。
每一个微服务有本身私有的数据库,其它微服务不能直接访问。单体架构,用一个数据库存储全部数据
微服务方式,多个服务之间的设计相互独立,数据也应该相互独立(好比,某个微服务的数据库结构定义方式改变,可能会中断其它服务)。所以,每一个微服务都应该有本身的数据库。
每一个微服务有本身私有的数据库,其它微服务不能直接访问。每一个微服务有本身私有的数据库,其它微服务不能直接访问。
数据去中心话的核心要点:
数据的去中心化,进一步下降了微服务之间的耦合度,不一样服务能够采用不一样的数据库技术(SQL、NoSQL等)。在复杂的业务场景下,若是包含多个微服务,一般在客户端或者中间层(网关)处理。
微服务架构的优势:
微服务架构的缺点:
微服务的一些想法在实践上是好的,但当总体实现时也会呈现出其复杂性。
代码重复:某些底层功能须要被多个服务所用,为了不将“同步耦合引入到系统中”,有时须要向不一样服务添加一些代码,这就会致使代码重复。
关于微服务架构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