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分析编程
一、面向对象分析,就是抽取和整理用户需求并创建问题域精确模型的过程。数据结构
首先,系统分析员对需求文档进行分析;编程语言
而后是需求建模;设计
最后是需求评审。对象
二、面向对象分析要创建三个主要模型:用例模型、对象模型、和动态模型。开发
创建用例模型文档
在面向对象方法中为了获取用户需求经常用场景和用例描述用户需求。一个场景是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一系列交互,描述了一个系统实例,而一个用例是一类场景的抽象。原型
用户和分析人员、开发人员在用例图、活动图、类图、场景描述和系统原型的基础上仔细确认需求。创建用例模型的步骤以下:肯定系统的执行者;肯定用例;肯定用例模型;用例模型说明。模板
创建对象模型基础
内部结构用类图表示,执行流程用动态模型表示。
(1) 补充用例说明;
(2) 识别分析类;
(3) 描述类的职责;
(4) 创建分析类之间的关系;
(5) 描述每一个类的属性。
三、系统分析一般是从一个需求文档(陈述)和用户一系列的讨论开始的。
四、在面向对象分析时,在需求文档(陈述)中的名词可做为潜在(候选)的类和对象,形容词可做为线索来肯定属性,动词可做为潜在的服务(操做)。关联关系在需求陈述中,使用描述性动词或动词词组。
五、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做用的关系就是关联。
六、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中,对象和类是两种不一样的语法成分。前者是后者的实例,后者是前者的定义模板。
七、系统的需求包括4个不一样的层次: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八、对象具备很强的表达和描述能力。
九、对象的抽象是类,类的具体化就是对象。
十、类一般有两种主要的结构关系,即通常-特殊结构关系和总体-部分结构关系。
十一、动态模型描述了系统的动态行为。
十二、对象具备封装性,实现了数据和操做的组合。
1三、类属性的定义是描述类的全部对象的共同特征的一个数据项,对于任何对象实例,它的属性值都是相同的。
1四、属性的命名原则基本上和类的命名相同。
1五、对象的每一种状态,能够经过对象的一个属性或几个属性的值来表达。
1六、分析对象的状态并画出状态转换图的目的是更准确的认识对象的行为。
1七、面向对象分析阶段创建的三个模型中,核心的模型是对象模型。
1八、面向对象技术特别强调的是对象的数据结构。
1九、应该在创建动态模型和用例模型以后,肯定对象类中应有的服务。
20、开发人员使用顺序图能够将用例的行为分配到所识别的分析类中。
2一、在考察系统的一些涉及时序和改变的情况时,要用动态模型来表示。动态模型着重于系统的控制逻辑,它包括两个图:一个是顺序图,另外一个是状态图。
2二、属性的表示方法,是在实体的中部填写每一个属性的名字。
2三、经常使用动词或动词词组来表示关联。
2四、在肯定类时,全部名词是候选的类。
2五、在肯定属性时,全部修饰性名词词组是候选的属性。
2六、一个面向对象系统的体系结构经过它的成分对象和对象的关系肯定。
2七、面向对象技术中,对象是类的实例。对象有三种成分:标识、属性和服务。2八、在数据流程图中,数据流必须经过加工。
2九、从面向对象分析到面向对象设计,是一个逐渐扩充模型的过程。
30、面向对象方法中,经常使用状态图、交互图和活动图构建系统的动态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