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请求的拦截代理:html
一、资源请求的判断:正则表达式
(1)fetch 事件会拦截页面上全部的网络资源请求,但咱们一般只对部分资源请求进行处理,数据库
其他的请求会继续走浏览器默认的资源请求流程浏览器
(2)fetch 事件回调参数的 event.request 属性描述了当前被拦截的资源请求,能够经过它来进行判断分类。缓存
event.request 是 Request 对象的实例,包含了资源请求的 URL、请求模式、请求头等所有信息网络
(3)通常状况下,资源请求的判断能够经过对 event.request.url 进行匹配来实现异步
// 全等匹配 if (event.request.url === 'http://127.0.0.1:8080/data.txt') { // 匹配成功 } // 正则匹配 if (/\/data\.txt/.test(event.request.url)) { // 匹配成功 } // 借助 URL 进行匹配 let url = new URL(event.request.url) if ( url.hostname === '127.0.0.1' && url.port === '8080' && url.pathname === '/data.txt' ) { // 匹配成功 }
注:正则表达式可参考我以前的随笔 http://www.javashuo.com/article/p-vxoolmlm-cm.html性能
二、资源请求的响应:fetch
(1)fetch 事件回调参数的方法 event.respondWith(r) 能够指定资源请求的响应结果url
(2)respondWith(r) 方法的参数 r 能够是一个 Response 对象实例,也能够是一个 Promise 对象,这个 Promise 对象
在异步执行完成的时候一样须要 resolve 返回一个 Response 对象实例做为请求的响应结果
// 直接返回 Response 对象 event.respondWith(new Response('Hello World!')) // 等待 1 秒钟以后异步返回 Response 对象 event.respondWith(new Promise(resolve => { setTimeout(() => { resolve(new Response('Hello World!')) }, 1000) }))
三、异步资源请求响应:
(1)event.respondWith 方法与 install、activate 事件回调参数中的 event.waitUntil 相似,
起到了扩展延长 fetch 事件生命周期的做用
(2)在 fetch 事件回调同步执行完毕以前若是没有调用 event.respondWith(r) 指定资源响应结果,
那么就会进入浏览器默认的资源请求流程当中
// 错误用法 self.addEventListener('fetch', event => { if (event.request.url === 'http://127.0.0.1:8080/data.txt') { setTimeout(() => { event.respondWith(new Response('Hello World!')) }, 1000) } }) // 正确用法 // 等待 1 秒钟以后异步返回 Response 对象 event.respondWith(new Promise(resolve => { setTimeout(() => { resolve(new Response('Hello World!')) }, 1000) }))
四、资源请求响应的错误处理:
(1)当使用了 event.respondWith 指定资源响应以后,不管是以同步仍是异步的方式,最终都须要返回 Response 对象
(2)在调用 event.respondWith 的时候,须要主动捕获并处理错误、异常返回结果
五、资源请求与响应操做的管理:
在 fetch 事件回调当中主要进行着资源请求匹配和响应结果返回的操做,能够把这个过程当作一个路由分发的问题,
所以咱们能够封装一个 Router 类来实现对路由的匹配规则和操做分发的统一管理
本地存储管理:
一、由于基于性能上的考虑,Service Worker 在设计标准时就要求了任何耗时操做必须异步实现。这也致使了在
Service Worker 做用域下可以使,目前只有 Cache API 和 IndexedDB,由于目前只有两者在功能实现上所有
采用了异步形式,而其余诸如 localStorage 属于同步方法,所以没法在 Service Worker 中使用
二、Cache API 与 IndexedDB 的应用场景:
(1)Cache API 适用于请求响应的本地存储:为资源请求与响应的存储量身定作的,它采用了键值对的数据模型
存储格式,以请求对象为键、响应对象为值,正好对应了发起网络资源请求时请求与响应一一对应的关系
(2)IndexedDB 是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它的存储对象主要是数据,好比数字、字符串、Plain Objects、Array 等,
以及少许特殊对象好比 Date、RegExp 等等,对于 Request、Response 这些是没法直接被 IndexedDB 存储的
(3)Cache API 和 IndexedDB 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在设计本地资源缓存方案时一般以 Cache API 为主,
但在一些复杂的场景下,Cache API 这种请求与响应一一对应的形式存在着局限性,所以须要结合上功能上更为
灵活的 IndexedDB,经过 IndexedDB 存取一些关键的数据信息,辅助 Cache API 进行资源管理
三、缓存注意项:
(1)本地存储空间是有限的:浏览器提供了 StorageEstimate API 去查询当前缓存空间的使用状况
navigator.storage.estimate() .then(estimate => { // 设备为当前域名所分配的存储空间总大小 console.log(estimate.quota) // 当前域名已经使用的存储空间大小 console.log(estimate.usage) })
(2)资源的存取过程可能会失败:应该随时作好存取失败时的异常捕获与降级方案,确保程序运行时不会出错
(3)存储的资源可能会过时:要及时作好资源的更新和旧资源的清理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