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之-----《暗时间》-刘未鹏

刘未鹏,Mindhacks帮主,在这块自留地上笔耕不辍了八年。他从2003年在《程序员》杂志上发表第一篇技术文章,并开始在CSDN写技术博客。起初的博客较短,也较琐碎,并夹杂着一些翻译的文章,后来才慢慢开始有了一些本身的心得和见解。八年来,虽然平均每月写1篇或者更少,但他从未中止。写博客这件事情,给他带来的最大致会就是,一件事情若是你可以坚持作8年,那么无论效率和频率多低,最终总能取得一些很可观的收益。而另外一个体会就是,一件事情只要你坚持的足够久,“坚持”就会慢慢变成“习惯”。本来须要费力去驱动的事情便成了屡见不鲜,云淡风轻。程序员

 

六月底,一本刘未鹏八年博客文章精选而出的文集《暗时间》即将出版。他说:“善于利用思惟时间的人,能够无形中比别人多出不少时间。”这里的“思惟时间”,即他所谓的“暗时间”。
 
浏览器

做者:刘未鹏网络

 

若是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以后就成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以为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由于CPU成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讲一样的一天,价值倒是彻底不同的。ide

 

大脑也是如此。学习

 

善于利用思惟时间的人,能够无形中比别人多出不少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不少年。咱们常常据说“心理年龄”这个词,思考得多的人,每每心理年龄更大。有人用10年才能领悟一个道理,由于他们是被动领悟——只有在现实撞到他脸上的时候才感到疼,疼完了以后仍是不记得时时提醒本身,结果很快时过境迁抛之脑后,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坑的时候早忘了曾经跌过跟头了,像这样的效率,除非每天摔坑里,不然遗忘的效率老是大过吃亏长的记性。善于利用思惟时间的人则可以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本身,将临时的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大数据

 

每一个人的手表都走得同样快,但每一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我的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惟时间来计算。举一个极端的例子,若是一我的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无菌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google

 

认为时间对每一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这样。若是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本身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很多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自己就是荒唐的,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你能够“投入”不少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由于你没有成天把你要作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你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作梦的时候心心念念想的就是这件事情,你的CPU老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思惟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由于你的CPU是满载的。编码

 

若是你有作总结的习惯,你在度过一段时间以后总结本身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建议千万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由于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却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很多,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由于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无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刻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惟时间,也是人一辈子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全部这些时间均可以成为“暗时间”,你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可以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spa

 

可以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彷佛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好比我就常常发现一些国外的牛人们为何不只学习牛逼,连“业余”玩儿的东东也都搞得特牛逼,一点都不业余(上次在How WeDecide上看到斯坦福的一个牛人,理论物理学博士,同时是世界扑克大赛的前六名保持者,迄今累计奖金拿了六百多万刀),你会奇怪,这些家伙到底哪来的时间,竟然能够在不止一个领域作到卓越翻译

 

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须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来说,首先须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可以顺利切换回来,而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若是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不少的时间。

 

相比之下,若是只作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何专一的人比不专一的人时间利用效率高得多的缘由。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很是不明显,甚至不少人认为“多任务”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愈来愈多。

 

另外,大脑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需要有必定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而且能够经过练习来改变。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书以后,突然感到一阵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十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但要回复到当时理想的状态,却须要一段时间来努力去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全都激活起来,从而才能进入“状态”,由于你上了十分钟网以后这些记忆已经被抑制了。若是这个“热身”状态须要一刻钟,那么看似十分钟的上网闲逛其实就花费了二十五分钟。

 

若是阅读的例子还不够生动,对于程序员来讲其实有更好的例子:你写程序写得正high,突然被叫去开了一通会,写到一半的代码搁在那儿。等你开完会回来你须要多久可以从新进入状态?又或者,你正在调试程序,你已经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把与这个bug可能相关的代码前先后后都理解了一遍,心中构建了一个大体的地图,就在这时,呃,你又被叫去开了个会(:D),开完会回来,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时间来回想一下刚刚弄清的东西了。

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是能够锻炼的,根据我我的的经验,至少能够缩短到3-5分钟。但要想彻底进入状态,倒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的。所谓彻底进入状态,举个例子:你看了3个小时的书,或者调试了半个小时的程序以后,每每满脑子都是相关的东西,全部这些知识都处在活跃状态,换言之你大脑中全部相关的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要达到这样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作“流体验”),不是三两分钟的事情。而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无形间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何我老是倾向于创造大块的时间来阅读重要的东西,由于这样有利于“沉浸”进去,使得新知识能够和大脑中与其相关的各类既有的知识充分融合,关联起来,后者对于深入的记忆很是有帮助

 

要充分利用暗时间,不只要可以迅速进入状态,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可以保持状态多久(思惟体力)。《The Psychology of Invention in theMathematicalField》上有一段关于庞加莱的思考习惯的介绍,颇有表明性。庞加莱常常在去海边休假或者在路上走的时候在脑海中思索数学问题,不少时候解答就在这些时候突然闪现。虽然我和庞加莱是无法比的,可是经常也在路上想出答案,这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可以迅速进入专一状态,以及可以长期保持专一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包括我本身),工做了以后,要处理的事情一下多出了不少,不像在校园,环境简单,生活单纯,可以心无旁骛地作一件事情而不被打扰。工做以后的情况就是,首先须要处理的事情变多,致使时不时须要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另外一方面,即使可以把任务的优先级分配得比较合理,也不免在作一件事情的时候心中突然想起另外一件事还没作的焦虑来,由于没作完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个“隐藏的进程”,时不时地发个消息提醒你一下,中断你正在作的事情。

 

所以这里就涉及到最后一个高效的习惯:抗干扰。只有具有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起前面提到的种种暗时间。抗干扰能力也是能够练习出来的,上本科那会常常坐车,因此我就经常拿着本大部头在车上看,坐着看或者站着看均可,事实证实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是很是锻炼专一能力的一个办法:D另外,常常利用各类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很是有帮助。记得好久之前TopLanguage上大伙曾经有次饶有兴趣地讨论“马桶时间”的利用,包括在卫生间放个小书柜。(估计不少同窗心有戚戚焉吧)


当当网连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465050&ref=search-1-pub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