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这两年

        一直以来都但愿把本身毕业这两年的经历分享出来,从毕业那年由于考研没有参加15年秋招,到考研失败面临16年春招,再到春招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公司,结果发现不尽人意努力了一年多跳槽到大厂所经历的起起伏伏。
        个人大学是一个普普统统的“双非”普通二本院校(尽管在目前当年所在的专业已经升为一本招生),非985211,没有任何名校名校加持。我很清楚这样一所学校,并非某些特殊的邮电类“双非”大学,所接触到的视野以及所学的知识、思想远不及“好”的大学,因此当时决定考研放弃了秋招的黄金时期,连简历都没有投出去一封,我很清楚我考研的动机并非本身找不到工做,并非本身须要一个更高的文凭来美化个人学历背景,我须要的是能学习到更多,视野更加广阔,最起码参加学校组织的宣讲会时并非培训班打广告,而是真正的大咖,固然这个经历能够再写一篇“个人大学四年”。git

春招程序员

        我相信你们都知道秋招和春招的区别,16年的春招稍知名的公司基本已再也不招聘16年毕业的本科生,那时候的招聘大厂基本已招满剩下的也不过是一些在秋招没有招到人的小公司(这固然不绝对),何况还要面临考验失败的、考公务员失败的,另外还得准备毕业论文。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我去参加了一加公司的招聘在指望薪资上写了5.5k,面试官对我说这个价有点高,我问他,有没有可能拿到,他说有可能可是目前尚未人拿到。在后来我才知道一所985的学校在成都一个班的平均薪资大约是7-8k左右,而在咱们学校能拿到5.5k基本上就能够是比较完满了。
        春招的时候大大小小的公司面了很多,从个人学校跑到其余学校也参加过双选会,总之都没有满意的公司,其实我那个时候对薪资并无一个很明确的概念,我甚至对我本身的要求——找一个好的公司,也并不知道究竟是“好”在哪里,就这么一直在找,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一样印象深入的去了一所985学校的双选会,当时TCL公司的位置上排着长队,收简历的挨个问如今有没有offer,在校排名等等,他手里的简历大约已有5cm厚。
        那时候的情绪几近崩溃,能够说已经崩溃。每次面试回来都会回忆问了什么问题,把《Thinking in Java》拿出来又再敲了代码,反复琢磨有关多线程、IO等面试常问的一些问题。
最后,本身决定参加最后一家公司的面试,若是再面不上,进随便去一个吧。至于过程的曲折,也许大概也能写一篇“个人校招之旅”,只是在当时我和个人朋友都在等公司的通知,那天咱们在一个写满诗公园,从秦汉到近代的诗歌读了一遍,徒步走了很长的路。
固然最后,拿到了offer,薪资达到了985毕业的平均水平。面试

第一年多线程

        满怀着期待参加了公司的新人培训、新人拓展等等一系列的活动,面对“大公司”(第一家公司实际上从规模和业界知名度上不低)的一切好“福利”,都显得那么的自豪,公司节日的定制大礼包也老是会晒到朋友圈。
        那一年我所作过3个月的国际化,所谓的国际化,是把一些中文字符串替换成key,而后填充中英文,还须要调整页面,那一度让我怀疑我这是程序员吗,我发现了我和同期毕业的同窗慢慢的在拉开差距。其余人在用git版本控制,在用maven作项目管理,咱们却仍然使用着复制粘贴到WEB-INF的方式在引用jar包。其余人在快速迭代不断更新上线新版本的时候,咱们却仍然在和测试扯皮这个究竟是不是bug。其余人改完一个bug就能快速让测试回归的时候,咱们却须要等待一周甚至两周才能让测试从新部署一个版本。哦,咱们的部署方式并非jenkins,咱们的打包方式很特别,须要在公司指定的一个部门去编译,而后从一个指定的ftp地址取出来,再从咱们的内网环境,经过一个指定人传输到外网让测试在Linux机器上安装。这让我实在受不了,受不了的并非效率低下的问题,而是对将来的职业发展感到一丝“惶恐”和不安。
        我须要的是技术和竞争力,但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倒是一家作交换机、路由器的通讯公司,我虽然在互联网部门从事Java开发,但因为由于是通讯公司的基因,以及通讯相关的业务,并无互联网公司所为的高并发等一切牛逼轰轰的业务场景。我甚至一度很是后悔来这里,有一种被“欺骗”的感受,差很少也就是入职几个月开始从新思考本身的职业规划,首先以我目前的工做经验并不会为我之后带来更高的溢价能力,其次以我学校的背景也并不能为我之后带来溢价能力。这让我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要么选择尽可能早点走,但面临的是刚毕业就跳槽会有不稳定以及以上两点的问题;要么选择待2-3年一个合适的时机跳槽,但以目前所学所接触的知识、技术,这个经验实际上仅仅是工做年限的增长(固然并非学不到东西),也许反而陷入一种待的越久越走不掉的困境。立即决定我须要“包装”我本身,固然是用知识来“包装”,第一家公司基本是996,天天到家差很少是十点,但仍然决定天天坚持看书,写博客,就这样,我真的坚持了下来了,哪怕过年过节我仍然会写博客会学习,目的就是为了用知识来“包装”我本身。
        固然,我并不赞同在这里学不到东西,我也并非瞧不起不肯意作很“低级”的开发工做。而是我对将来的职业发展不抱任何但愿。因此在职期间,我和同窗一块儿讨论一个技术问题到凌晨3点,我在博客园写博客,和博友们留言、邮件交流,学习其余的互联网经常使用常见的技术,并选择了尽可能早点走的决定,而不是工做2-3年再做打算。并发

跳槽maven

        工做了1年多,慢慢地开始尝试投递简历。
        当时所考虑到的问题确实出现了,要么以为我工做经验太少,要么以为个人学历背景很差。投简历屡屡受挫,面试也屡屡受挫。我和一块儿进公司的同事有着明显的对比,他在招聘软件更新了简历,直接收到了不少大厂的面试邀约,他毕业自国内知名的985大学计算机学院,我投大厂基本上没有任何回应,主动来邀约的全是外包公司,无一例外。
随着面试进行到白热化,我已发现可投简历的公司所剩无几,招聘软件上仍然没有人回应我,回应个人也仍然是各类各样的外包公司。前先后后一共改了十几版简历,不断地修改措辞,修改版式。资料我打印了有好几厘米厚,每一个电话面试我都开了自动录音,在电面事后我会从新再听一遍看看本身出现的问题在哪里,是我紧张了该回答上的没回答上,仍是这就是本身的硬伤自己就没有遭遇过这种业务场景,仍是本身的思路出现了问题。
        一年多的学习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正面效应,一方面自己是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另外一方面也有大厂看到个人博客联系我要简历的。我仍然和个人朋友谈及博客不光是对本身所学知识的积累和总结,也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你,你须要付出的只是时间而已。高并发

再出发学习

        前几天写了《再出发》,是由于如愿以偿跳到了本身很是满意的一家大厂后再无更新博客,学习也少之更少。缘由也思考了多方面的,再出发的缘由再也不追求“包装”本身跳槽到更好更大的公司,更多的但愿能习惯一直优秀下去。测试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