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osi七层模型和TCP/IP模型
OSI模型有7层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 7 应用层 6 表示层 5 会话层 4 传输层 3 网络层 2 数据链路层 1 物理层。服务器
下面显示不一样的协议在最初OSI模型中的位置:网络
7 应用层 是最靠近用户的OSI层。这一层为用户的应用程序(例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和终端仿真)提供网络服务。例如HTTP、HTTPS、FTP、TELNET、SSH、SMTP、POP三、MySQL、Telnet等并发
6 表示层 可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所发送的信息能够被另外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读取。例如XDR、ASN.一、SMB、AFP、NCPsocket
5 会话层 经过传输层(端口号:传输端口与接收端口)创建数据传输的通路例如ASAP、TLS、SSH、ISO 8327 / CCITT X.22五、RPC、NetBIOS、ASP、Winsock、BSD socketside
4 传输层 定义了一些传输数据的协议和端口号(WWW端口80等)。例如TCP、UDP、RTP、SCTP、SPX、ATP、ILrest
3 网络层 在位于不一样地理位置的网络中的两个主机系统之间提供链接和路径选择。例如IP、ICMP、IGMP、IPX、BGP、OSPF、RIP、IGRP、EIGRP、ARP、RARP、 X.25blog
2 数据链路层 定义了如何让格式化数据以进行传输,以及如何让控制对物理介质的访问。这一层一般还提供错误检测和纠正,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例如以太网、令牌环、HDLC、帧中继、ISDN、ATM、IEEE 802.十一、FDDI、PPP接口
1 物理层 主要定义物理设备标准,如网线的接口类型、光纤的接口类型、各类传输介质的传输速率等。它的主要做用是传输比特流(就是由一、0转化为电流强弱来进行传输,到达目的地后在转化为一、0,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数模转换与模数转换)。这一层的数据叫作比特。例如线路、无线电、光纤、信鸽、针脚、电压、线缆规范、集线器、中继器、网卡、主机接口卡等ip
TCP/IP模型
TCP/IP协议是指因特网整个TCP/IP协议族,定义了主机如何连入因特网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的标准。不一样于ISO模型的七个分层,TCP/IP协议参考模型把全部的TCP/IP系列协议归类到四个抽象层中。资源
应用层:TFTP,HTTP,SNMP,FTP,SMTP,DNS,Telnet 等等
传输层:TCP,UDP
网络层:IP,ICMP,OSPF,EIGRP,IGMP
数据链路层:SLIP,CSLIP,PPP,MTU
二、总结描述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TCP三次握手
在TCP/IP协议中,TCP协议提供可靠的链接服务,采用三次握手创建一个链接。
第一次握手:创建链接时,客户端发送链接请求报文段(syn包,SYN位置为1,Sequence Number为x)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报文段。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SYN报文段,须要对这个SYN报文段进行确认,设置Acknowledgment Number为x+1(Sequence Number+1);同时,本身本身还要发送SYN请求信息,将SYN位置为1,Sequence Number为y;服务器端将上述全部信息放到一个报文段(即SYN+ACK报文段)中,一并发送给客户端,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报文段。而后将Acknowledgment Number设置为y+1,向服务器发送ACK报文段,这个报文段发送完毕之后,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TCP三次握手。
完成三次握手,客户端与服务器开始传送数据
图解:
TCP四次挥手
四次挥手
客户端发送FIN包询问服务器端是否能断开,客户端进入FIN_WAIT_1状态。
服务器端收到客户端发送的包并返回ACK包,服务器端进入CLOSE_WAIT状态。
服务器端准备好断开后,发送FIN包给客户端,服务器端进入LAST_ACK状态。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端发送的包后返回ACK包,客户端进入TIME_WAIT状态,服务器端收到包后进入CLOSED状态。
三、描述TCP和UDP区别
1)TCP提供面向链接的传输,通讯前要先创建链接(三次握手机制); UDP提供无链接的传输,通讯前不须要创建链接。
2)TCP提供可靠的传输(有序,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 UDP提供不可靠的传输。
3)TCP面向字节流的传输,所以它能将信息分割成组,并在接收端将其重组; UDP是面向数据报的传输,没有分组开销。
4)TCP提供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机制; UDP不提供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机制。
5)TCP协议所需资源多,TCP首部需20个字节;UDP首部字段只需8个字节。
6)TCP是一对一的链接;UDP则能够支持一对一,多对多,一对多的通讯。
四、总结ip分类以及每一个分类能够分配的IP数量
A类地址
范围:0.0.0.0-127.255.255.255,网络数量126(不能是0和127),可分配的ip数量2^24-2,私有地址10.0.0.0/8
B类地址
范围:128.0.0.0-191.255.255.255,网络数量214,每一个B可分配的ip数量2^16-2,私有地址172.16.0.0/12(172.16.0.0-172.31.0.0)
C类地址
范围:192.0.0.0-223.255.255.255,网络数量2^21,每一个C可分配的ip数量2^8-2,私有地址192.168.0.0/16
D类地址
组(多)播地址,范围:224.0.0.0-239.255.255.255
E类地址
保留地址.
五、总结IP配置方法
配置方法:
1、手动配置、自动配置(修改配置文件重启网络服务生效,永久生效)
手动配置:
自动配置(配置文件):
重启网络服务生效: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重生效
systemctl restart network
1、命令修改(临时生效)
方法一:
一、ip addr add 192.168.1.1/24 dev ens33 //add 添加 dev 指定网卡
二、ip addr del 192.168.1.1/24 dev ens33 //del 删除 dev 指定网卡
方法二:(修改了配置文件)
一、systemctl start NetworkManager
二、nmcli connection modify ens33 +ipv4.addresses 192.168.1.2/24 //modify 修改 + 增长
方法三:
一、ifconfig ens160 192.168.1.1/24 //配置接口IP,当即生效,重启失效二、ifconfig ens160 192.168.1.1 netmask 255.255.255.0 //配置接口IP,当即生效,重启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