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的第一份工做。面试时候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情是,CEO问我是否用过这个网站,我脱口而出没用过,当时他脸上小写着一个尴尬。后来毕业的时候在整理物品的时候,发现居然有一张点评网的老版会员卡尘封在箱子里有几年了。回想起来,是在大二的时候为了找吃的就知道了这家网站,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申请了一张会员卡,没想到还真的邮过来了,这算是我和O2O的第一次接触。今后之后由于学校地处偏远,也比较少的进城,就逐渐淡忘了。前端
做为点评网技术部的第一个实习生(2007年),其实个人毕业论文也是在这家公司完成的,是作搜索纠错的项目。当时,搜索的纠错和拼音suggestion还并无像今天同样已经成为标配,只有google、百度这样的公司才有,但咱们发现有20%的搜索是没有结果返回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同音错字、型近错字或者干脆输入的就是拼音致使的。随着研究的深刻慢慢发现这能够做为一个话题来讨论,既有理论研究的空间,也有实际应用的价值。也正是经过这个项目,我完成了从一个应届生到工程师的转变,了解了二八法则,了解了理论推理更加侧重对问题的精确描述和证实推导,而工程化更加侧重实现的可行性、代价和收益,也初步了解了产品设计是如何指导工程实现的。面试
实习期间另外一个最大的变化是体重。高中和大学一直120的体重,甚至一度让我怀疑我属于很是幸福的吃不胖的那一类人,直到加入点评网开始。当时技术部只有10我的,做为全公司对美食追其最低的一伙人,依然保持着中午去饭店点菜的传统。从大四开始实习了两个月以后,忽然发现体重长了20斤,当时的感受很是复杂,即为证实了本身也有能力长胖而感到欣喜,又为将来正式入职以后的前途感到担心。app
另外,当时在实习期也是有工号的,并且和正式员工统一编排,因此个人第一个工号是2xx。后来在大四的下学期偷懒去玩了两个月,再正式入职的时候,工号就变成了4xx。可见当时的发展速度也是很快的,技术部也从10人增加到了20人,最重要的是有了专门的前端和测试人员。框架
2008年,中国的互联网还处在爆发的前夜。当时应届生应聘市场的状况是:外企是万众所期,百度的技术流口碑很好所以是国内公司的首选,腾讯是求着候选人去面试,阿里大多数人根本没据说过。绝大多数人对互联网的了解还只是门户、博客和搜索。前端、测试、产品经理、运营都刚刚开始出现方法论而且向专业化发展。互联网是小众市场,尤为是用户产品更是了解的人不多,能够说进入这个行业的应届生多数都是误打误撞的。测试
当时的人心还广泛是比较踏实的。没有今天的各路 CXO 满天飞的盛况(以致于某招聘网站的口号是“11万CEO在线等你来聊”),也没有满街都是上亿美圆融资的新闻,也没有到处都是年年十倍增加、三年上市的豪言壮语。当时你们广泛的心态仍是作实事,说真话,解决实际问题。职业上更追求长线的提升,而不是一年跳三次槽早早地迷失在职业生涯中,错过了专业化的机会。技术上也更追求深度,而不是天天盯着各个语言、框架的排名而不停地切换技术栈。实际上,咱们今天看到不少公司的估值和融资,也仅仅存在于媒体的新闻稿上。网站
公司的凝聚力主要靠三件事:事业、利益和人情。ui
事业上,切实能看到用户量和收入的增加,也主要得益于当时社会风气没那么浮躁,一年两三倍的收入增加已是很强的激励。当年并无人看到两年后O2O市场会如此的火爆,由于没有人预料到消费会爆发的如此之快。而真的当两年后O2O市场开始热得过度的时候,一直身处其中不少年的人反而是更加的冷静客观,并不承认纯烧钱的模式,放慢步调,反而能比别人活的更久一点。当一个行业变得过热和不理性的时候,一个很明显的特色是,忽然冒出一大批在媒体上大放厥词的行业领袖们,只谈愿景不谈实际,只谈将来不谈眼前,以致于开始神话本身,着每每都是谎话的开始,回想起来是很是好笑的。因此,看看今天的全民P2P,可穿戴设别,VR,以及全民炒股、创业,不了解内情的人必定要慎入。google
利益上,创业公司的工做强度比大公司大,又缺乏品牌,薪资也不太可能和大公司竞争,作大一点的时候又面临被挖角的危险,因此能留下来人的只能是期权。尤为是脑力劳动型职位,工做产出与我的的心态有很是大的关系。并且能明显地看出,有期权的员工和没有期权的员工流动性差别很是大。事实上,在当初各项制度都不健全的环境下,不少公司开始并无意识到这个问题,都是在面临危机或者引入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后,才逐渐完善的。我始终认为,一个公司对待期权的态度,是公司风格最根本的表现。设计
人情上,我感受点评网是同等量级的公司中作的最好的之一,起码在初期是如此。这和最开始汇集到一块儿的员工的共性——“吃货”不无关系。其实说吃货有点小了,说吃喝玩乐更准确一些。聚餐是必不可少的,聚餐又每每和KTV、泡澡、出游结合的紧密。身在点评网,不知道哪里吃喝玩乐的又好又便宜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Team Building 总能多快好省地跨部门组织起来。和其余公司相比,这加深了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了解,工做时候的配合更加高效和顺畅。固然,创始人自己便是吃货之一,更加提升了相似活动的热度。博客
因此,每当回忆起当时的状况,记得的每每不是实习的时候天天上下班四个小时,不是加班多么的多和疲劳,也不是遇到问题的时候的恼怒和纠结;而最早出现的都是公司业绩的进步,加班到深夜后一块儿聚餐和聊人生的Happy,一块儿和某某女生多的部门一块儿 Building 的情景。
商场上固然是以成败论英雄,但人生并不必定每一个人都要走一样的路。
或许你注定不肯意为求目而不择手段,无法走到那个孤家寡人的巅峰。但作一个能让人想起来舒适的大公司,已是一件很是了不得的事情。这种感受不必定很强烈,不必定非要泪洒离别酒会,也不必定非要在那天晒晒工牌,只要能经常想起来能以为亲切,愿意能时常回去看看,见了面都挂着CXO 的Title还能找回一个 Team 的感受。我以为,最后的结果并非壮烈的悲情。更况且,又给社会贡献了一批财富自由的 CXO 们和投资人们,这或许是最好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