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购入徐峰老师的《软件需求最佳实践》以来,断断续续看了差很少有3个月,期间一直在负责一个项目的需求和架构,在需求上从零开始使用了SERU框架,如今项目第一次迭代趋于结束,对于SERU框架也有了一点或多或少的认识。架构
提及来接触这本书多多少少是由于另外一本温昱老师的《一线架构师实践指南》的影响(准确说是直接经过购书网站的相关书籍连接过来的),两本书都有很强的方法论味道。温老师的书仍是有些吝啬笔墨,读完以后会让人以为每一处都讲了要如何作,可是在真正去作的时候却仍是发现有点无从下手。相比起来,这本徐老师的软件需求作得非常到位,作为一本指导“实践”的书,不只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并且对每一个环节也作了仔细的阐述,既有宏观架构,又有细节描述,可谓是软件需求上的cookbook。在项目开始的时候甚至都没有完整的读过一遍全书就开始按照书中所述开始需求定义、细化,作到哪里就读到哪里,这样鲁莽的行动致使的结果居然还算得上不错。框架
因为项目性质属于预研类,因此直接从客户那里能获取的需求屈指可数,同行业甚至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这样的需求作起来便是无比轻松,同时也能够是压力山大。因为没有客户方压力,因此需求也就无所谓对错,同时也因为没有客户方,需求捕获变得异常困难。总结此次项目的需求来源,有公司分管技术领导,技术专家,其余同行业产品和其余行业产品。需求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与来源,这就形成准确捕获异常困难——谁也不知道需求是否已经捕获完整。因此在零散的需求定义过程草草结束后,将软件需求的重点放在了分析和建模上,这同时也是此次项目的一次实验,要探索一条符合公司现状的软件开发流程,需求做为起点,天然处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整体说来,因为应用了SERU,此次需求分析的收获以下:网站
在收获同时,也有许多困惑:设计
整体说来,这本《需求实践》仍是具备很好的指导价值,值得一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