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和净土--佛教的归途

隋唐开始,汉传佛教宗派始创。隋代创立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唐代创立了华严宗、法相宗、禅宗、律宗、净土宗,还有密宗和藏传佛教。工具

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法相宗等都有浓厚的哲学色彩,宗教里的哲学观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局限于少数上层精英研修的宗教必然没有前途的。语言

 

(汉地)佛教的前途在禅宗和净土宗,固然败落也在这里。时间

 

禅宗的本意是坐禅,可是后来不断简化和发展,把平常劳做也归到“禅”的概念里,甚至连“禅”也能够再打折,只要“悟”就能够成佛解脱。版本

净土宗就更简单了,把“悟”也省却,只要口念真言就够了。底层

这种极简版本的宗教对缺少知识和懒于哲学思辨的民众很是有吸引力,这1000年的发展基本上都是这两派的胜利。

 

这两派能发展有共同点:

1:知足宗教需求

     能够成佛、能够超生、来世生于极乐世界、能够摆脱魔鬼。

2:简单易行

3:文化需求

     有庞杂丰富的传奇性、文学性的宗教故事。同时能够传递价值观

 

然而这两派发展到后来又走向了两个极端:禅宗媚上,净土媚俗。

 

禅宗向上层靠拢。

首先是向皇权低头。唐朝时候,佛教的领袖对皇帝都不称臣,而后宋明以后,佛教的领袖一概称臣。

其次是向文化精英靠拢。部分禅宗精英在明朝以后的和儒教深度结合,给本身打上文化符号。

这样的禅宗,其实成了统治者喜欢的宣导和教化的工具。

 

净土宗就走了另一个极端:底层的结社自保

最具备表明性的就是白莲教(以及和摩尼教合流以后的变种的白莲教),白莲教的体系被镇压后又发展出“拳会”(好比义和拳会)。上千年的时间里,借由弥勒信仰发起的革命不可胜数。一直到了清末还连绵不绝。

这样的净土宗,成了民间反抗暴政的工具。

 

佛教借由这两种世俗的需求流传了下来。尽管这个的佛教和其本源已经天差地别了,好在佛教这个名字,以及背后大部分的神学体系,部分和儒教结合以后的哲学观仍是留了下来,深入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汉人。

到了如今,不管从语言仍是三观上,甚至都没法区分哪些来自印度,哪些是本土的了。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