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黄允松:从新发明轮子,将来的应用都将是云原生架构

分享者:青云QingCloud创始人、CEO黄允松
内容来源:微信公众号蓝驰创投程序员


“将来的软件必定是长在云上的,要在应用软件的基础架构领域从新发明轮子。自从有计算机以来的全部应用,都有必要用云原生架构所有从零开始再作一遍。”编程

在蓝驰创投近日举行的2020年度LP大会上,青云QingCloud创始人、CEO黄允松进行了《云原生、容器、Kubernetes和青云》的主题分享,如下为部份内容的节选。安全

拥抱云计算的挑战

众所周知,云计算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了。在云计算的下半场,资源层已经云化,而应用层的云化才刚刚开始。服务器

对于上层应用的厂商来讲,拥抱云计算最大的困难不是搭建云平台,而是应用迁移上云。具体有多困难?微信

从时间上来讲,要先计划周全,尽可能不干扰到平常业务的开展;员工要培训,怎么迁移要咨询,迁移工具要调试和使用,跟迁移工具的提供商要磨合,要开会;迁移后还有漫长的运维和优化。整个流程走下来,可能还没迁移完,公司先给搅黄了。网络

再说财务成本。第三方迁移工具,CloudEndure、Racemi 、Zerto 、AppZero、Attunity哪一个都不便宜;几千个工做小时的内外部迁移工做量,对应的都是工资开支。根据AWS的数据,每一个服务器的平均迁移成本超过1200美圆。架构

为何会有上述困难?由于传统应用不是为云计算而开发的,致使迁移成本较高;就算迁移上云了,若是只是用虚拟化和从新部署的方式迁移,没法发挥云计算的弹性、高容错和高并发处理等优势。并发

从新发明轮子将来的软件将生长于云上

怎样才能下降成本,真正拥抱云计算?运维

用云原生的方式把全部应用程序重写一遍,让开发的软件和云自然集成在一块儿,发挥出云的最大价值。编程语言

程序员都知道一句名言:不要从新发明轮子。但当新老技术交替时,这句话就不适用了,技术更迭的历史就是不断从新发明轮子。

从1992年到如今的将近30年里,在应用程序基础架构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J2EE,也就是JAVA,咱们是否是用JAVA把以前的C、C++、PHP、Fortune、Pascal、ObjC等等语言写的应用程序从新都写了一遍?这个过程当中产生、造就了不少伟大的公司。

在云计算的时代,历史将再次重复,全部应用程序也将用云原生方式重写一遍。

有什么价值?两个月前,美国一家叫SnowFlake的公司上市了,如今的市值超过700亿美金,让巴菲特54年以来第一次参与打新。这家公司的业务就只是作数据仓库,但为何它这么值钱?由于它是云原生的。

云原生定义了一条可以让应用最大程度利用云的能力、发挥云价值的最佳路径。能够很是坚决地讲,将来全部的应用都会长在云上。应用软件不会在运行在PC机上,不会运行在你的手机上,也不会运营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上,所有都会在云上。

从“技术驱动”到“业务驱动”云原生让云的价值回归到业务自己

云原生是一个泛化的概念,这些应用能够是一个网站,也能够是一个庞大的电商,也能够是任意的计算任务、函数等,目标都是为了支撑业务部门。

云原生拥抱的是开发人员,帮助的是业务部门,是企业技术中台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组成部分,带来由下至上的创新,组织架构从“技术驱动”到”业务驱动”,从“传统型组织”到“敏捷型组织”的转变。

敏捷型组织再也不有职能部门,只有业务部门,每一个业务部门背后有不少服务单元,组织的技术架构变成业务导向的微服务架构。配合DevOps等流程和工具,企业能够摆脱开发和运维的束缚,把精力所有关注在业务上。

业务自己才是云计算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而不是作虚拟机和服务器。

资源层再也不重要 多云战略已经成为趋势

从云原生应用视角来看,资源层是无所谓的,从哪里来均可以,不过是性价比的较量。这里的“云”能够是公有云,能够是私有云,能够是混合云,能够是中间件,能够是手机,能够是边缘计算,能够是以上任何东西的混合体和排列组合。

因此前面我说,业务自己才是云计算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云产品或服务厂商不该该以虚拟机和服务器生意做为生命线。

从亚马逊的财报能够看出,AWS的EC2是卖虚拟机的,是资源层的生意,已经连续5个季度增速创新低。而隔壁开源了Kubernetes的谷歌,财报虽然没有亚马逊好,但股价却上去了。

再看几个多云、混合云趋势的表明案例:

在2017年11月的AWS年度大会上,宝马汽车的老板去AWS站台,说咱们宝马汽车要全面上亚马逊的公有云,2019年11月,宝马汽车所有下来了。

ZOOM仍是创业公司的时候就只在一朵云上面,今年疫情期间业务量大增,按理说对于ZOOM这样的SaaS公司来讲,在一朵云上扩容是最方便、效率最高的。可是,ZOOM选择了花费更多钱,耗费更多时间,在多朵云上扩容。

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从AWS公有云上搬下来,转变成混合云,90%在本身的私有云,只有10%留在AWS的公有云上。

具体的细节不便于公开讨论,但已经能够得出结论,基于合规、议价权、数据安全、削减成本等多重考虑,企业多云战略已成为趋势。

但为何不少创业者认为,身边的企业都在用公有云呢?由于创业公司都是年轻人居多,年轻人通常没有吃过亏,企业初创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那么远的事情。但大型企业不会这样,鼓励你们去交流看看。

容器、Kubernetes和生态才是云原生的重要组件和工具

那什么才重要呢?先了解下这几个概念:

容器,也就是Docker,相似Java。Java带来了跨系通通一的编程语言,产生了一个数百亿美圆的软件市场。Docker带来了跨系统的应用交付标准化,为全新概念的混合云奠基了基础。也就是说,Docker不只是一朵云上的“丝般顺滑”,也包括从云到云的。

Kubernetes,Google开源的容器编排引擎,承上启下,对上提供基础设施能力(计算、存储、网络等)接入的标准接口,对下提供应用服务的格式化数据抽象,让Kubernetes可以做为一个能力中介层,以一个标准化的方式把基础设施能力接入到云原生环境中。

Docker和Kubernetes是整个体系的基石。对企业来说,云原生+Docker=下降成本;云原生+Kubernetes=增长扩展性和可靠性。

此外,生态也很重要。基于云原生的开放生态才能下降厂商锁定。

容器和开源生态:兵家必争之地

2019-2020云原生实践调研报告显示,目前8.2%的企业使用了超过5000个容器,大部分参与调研企业使用容器的数量在500如下(61.2%),500-1000个容器的比例为21.4%,1000-5000个容器为9.2%。

21.7%的受访者中将云原生技术(包括容器、DevOps、微服务)已用于核心业务生产,30.6%用于边缘性业务,20.1%用于测试阶段,16.3%尚处于评估阶段,11.3%尚未采用这些前沿的技术。

市场在向将来的方向发展,但竞争也同样激烈。

目前在Kubernetes生态中,受关注度较高的几个主流发行版,包括SUSE收购的Rancher,IBM收购的红帽OpenShift,以及青云QingCloud的KubeSphere。目前青云是独立第三方,也是彻底自主研发的,最大的外部股东只是财务投资者蓝驰创投。

咱们开发完KubeSphere后,将它开源并捐赠给了云原生基金会。咱们相信,开发厂商将来必定是全球战争,没有国家之争,不存在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印度标准,只会有一个标准。因此生态的占领会特别重要,开源是前提。

云原生推进云计算成为Cloud 2.0

青云QingCloud最新发布的混合容器云kubeSphere 3.0提供多集群多云混合部署,企业的应用能够无障碍地横跨多云,在资源层适配了全部主流品牌的公有云,以及OpenShift、Rancher等容器平台。在应用层,青云已经在构建本身的生态,众多行业领先企业已经基于KubeSphere构建下一代云基础设施。

借助青云QingCloud的kubeSphere 3.0,企业能够更高密度地部署应用,提高应用的可靠性和伸缩性;能够标准化IT基础架构,下降硬件投入,摆脱硬件厂商的束缚,再也不须要机房,再也不须要运维,真正实现代码即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as Code)。

云原生将带来相似安卓所带来的爆发式增加。为云原生应用构建的云上应用商店或者云上应用分发系统,将带来远超以前云厂商应用商店的分发效率。感谢市场和资本的支持,也但愿开发者们能关注加入青云QingCloud的生态,一块儿为Cloud 2.0的建设升级贡献力量。谢谢你们!

image.png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