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作了哪些改变?
从目前已有体验来讲,IOS端作了如下五点改动:
一、订阅号的群发消息将以“标题+封面图”的形式按群发送达时间为序在消息列表中展现。
二、消息列表页面可直接区分图文、音频与视频。
三、打开订阅号的消息列表界面顶部会有新消息提醒。
四、在消息列表界面右上角增长了订阅号会话列表入口。
五、在消息列表界面点击帐号会进入订阅号资料页。算法
对用户来讲,从直观上确实提升了阅读效率。毕竟打开一篇订阅号文章从过去须要“点开订阅号消息-点开订阅号对话框-打开文章”这三步到如今的“点开订阅号消息-打开文章”两步。小程序
不只如此,同时也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根本逻辑。
不少人都指出微信此次改动从帐号对话列表改成以时间排序的信息列表,暂不提右上角保留了原来订阅号会话列表的入口,可是每每你们在强调新版订阅号是时间排序的时候忽略了其实过去订阅号会话列表也是按照更新时间排列的。微信
因此首先要明确的是:真正引发此次大规模讨论的微信订阅号“巨变”,焦点应该是订阅号消息展示形式和逻辑的变化。网络
有的文章认为这样的改动剥夺了用户的选择权,使用户从主动筛选信息变为被动接收信息。
我不太赞成这样的观点,我认为这个改动与其说剥夺了用户的选择权,不如说转移了用户的选择权。工具
过去用户选择文章的逻辑是先看哪些订阅号有更新的红点提醒,而后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帐号打开对话框进行阅读。如今的逻辑是在离打开订阅号消息时刻由近及远更新的文章中,根据推送消息的标题和头图,选择感兴趣的进行点击阅读,就像没有使用推荐算法的微博同样,用户能够更直观的浏览推送信息的主题,抛开时机因素,内容在选择因素中的权重变大。网站
简单来讲,过去用户的权力在于选择感兴趣的订阅号帐号,如今用户的选择权在于订阅号内容。设计
而这正是一个以高质量内容为主导的平台该作的。视频
关于旧版微信订阅号作过这样一份调查:排序
平时查看订阅号推送,通常愿意翻几屏?get
在几千份样本中,愿意翻超过五屏的仅有1%,超过三屏的约为20%,第一屏“有就看没有就算”的读者高居65%。
有自媒体经营者抱怨到:从2012年开始经营内容,一开始积累的粉丝也很多,但这两年发现尽管内容越作越精致,还常常作一些话题互动甚至抽奖,可是内容打开率却愈来愈低。
并非由于读者变懒了,不肯意阅读了,也不是由于订阅号内容质量降低了,如今还依然坚持周期更新的订阅号都是通过优胜劣汰的残酷的流量生存战存活下来的,内容质量天然是有保障的。而是由于人们日益增加的关注的订阅号数量和自己对信息需求有限之间的矛盾形成的。
当信息需求有限的时候,读者天然愿意偏向那些经常阅读或者名气比较大的订阅号帐号,这种保守的选择试错成本比较低,但对那些中小自媒体来讲并非利好。
外有抖音、快手、王者荣耀分流掉用户时间;内有粉丝多名气大的订阅号曝光量继续增长,小众自媒体也是愈来愈难有出头日的马太效应。内忧外患的微信也不得不“被迫”改变本身。
对于自媒体的影响,我认为阑夕在公众号发表的文章已经写的很是鞭辟入里了,他对自媒体经营者的建议也合情合理。
几点见解:关于微信订阅的改版(兼谈何为信息流)
在这里想从我我的和经营公众号的朋友交流中的思考来分析此次改版对自媒体的影响。
个人朋友在我看来是一位认认真真在她的公众号输出内容和表达本身的自媒体人,因此我认为她的想法应该能表明一批小流量、轻运营、重内容的自媒体人。
她说:
从自媒体的角度来看,我是消极的,至少从我发公众号的角度,我不喜欢此次改版,我想要一个安静的我和粉丝的空间,不喜欢和其它公众号挤在一块儿,有种争着抢着要粉丝看似的,我仍是比较喜欢高冷一点的状态,更舒服,不急迫.
而这批人正好是微信认为此次改版利好的那批内容输出者,也就是说微信在作此次改动的时候,简单粗暴的认为:全部小众自媒体人都是想要更多流量的,但忽略了那些重内容质量的创做者也很在意我的空间的纯粹性。
在这里,微博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为了让这个社区更热闹,微博常常会自动设置用户关注一些博主,或者将博主的内容推送到并无关注他的粉丝的首页。这样确实是能够达到增长流量的效果,可是与此同时,出现了愈来愈多“不一样”的声音,讨论的声音确实变大了,但同时讨论的质量变低了,这样作的代价就是微博流失了至关一部分承受不住这些声音的博主。
为何咱们常常看到36氪、虎嗅网分享的文章做者每每会加上他我的公众号的id,除了为他本身引流之外,还有一个缘由是公众号是一个读者和做者联系更紧密的社区,读者在这些网站看到喜欢的内容后关注了做者的公众号,表达的是对他能持续输出高质量文章的信任的态度。而微信改版后给小众自媒体的一个引导信号是:流量很重要,我为你给你引流我都改版了,因此你也得努力去“抢”流量,而忽略了初心:尊重自媒体用户。
对微信的影响,张小龙对此次微信订阅号改版的外界反馈甚是“委屈”,他曾表示
“其实咱们并无想到(去作信息流),甚至我本身都不知道什么是所谓有信息流。订阅号就是一个集合,咱们想过改善阅读效率,跟信息流是两回事,只会改善阅读效率。信息流能够去‘看一看’。”
关于微信作的是否是信息流,一千我的有一千个定义方法。
好比魏武挥老师在他的公众号扯氮集里就表示
信息流的背后是时间线。之因此能打散,就是由于发出的时间不同。
信息流是不强调“传者”概念的——谁写的,次要的。强调的是“内容”自己。
彻底没有打散一个号里的文章。仍是一个号一个号排下来的。
这怎么叫信息流呢?
也就是说,他认为文章打的还不够散,同一个做者的文章依然打包成一个集合呈现,因此不是信息流。 每一个人都按照本身的标准理解信息流,再探讨下去也很难有结果。
但能够达成共识的是,订阅号改版后确实符合如下信息流的几点特性:
一、有海量信息,数据量足够大,能不断刷出新内容
二、内容按相似的规格上下排布,手指上下滑动,内容如流水般源源不断
虽然这个“源源不断”不是狭义上的无穷无尽,但目前来看,把关注的订阅号最新更新的内容划完后还会按时间序展示他们过去推送的内容,因此经实践除非将关注的订阅号的所有消息都划完,不然内容仍是能“源源不断”的展示的。
这种当用户下拉页面时以瀑布流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向用户展示资讯的方式,用户只要下拉滑动永远会有新的内容出现,整个页面除了资讯内容没有其余干扰,会让用户不知不觉沉浸在被信息包围的气氛中,忘记时间的流逝,欲罢不能,这也是为何你们经常说抖音“有毒”、“上瘾”。
微博在用,抖音在用,各类新闻客户端几乎都在用,而这些软件的共同点就是他们迭代很快,为了留住用户时间,不断的改变本身去迎合用户的喜爱推出各类新功能,新的交互设计。以微博为例,微博的定位是“社交媒体”,那么信息获取即是它的首要功能,围绕这个功能从早期内容上的丰富好比搞笑内容、严肃新闻内容、八卦内容到现在形式上的丰富好比微博故事、一直播还有近期围绕世界杯热点的积分竞猜等等。
可是微信不同,微信一贯是高冷的,它留住用户时间的方式历来不是靠迎合式的沉浸。尽管朋友圈、搜一搜、小程序、购物等功能不断加入到微信这个大容器中来,但这一切都是创建在即时通信工具这一前提之下。你打开这个容器,最上层必定是对话界面,掀开第一层后第二层才是朋友圈,第三层,甚至朋友圈这一层你能够直接去掉,而这背后的设计逻辑出发点即是强化微信即时通信功能的工具属性。
在尊重用户的层面来讲,微信确实是国内首屈一指的。
今年3 月 5 日,马化腾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在刚刚过去的 2018 年春节期间,微信和 Wechat 的合并月活跃帐户数量超过10亿。很难想象拥有这么大数量级用户的微信不发任何系统推送,不作任何诱导行为,甚至官方也从不作不少工具类APP在过年时会作的一年回顾这种感动用户的活动。
它对本身的即时通信工具的定位把握的很是准确,准确的意思是: 它想给用户留下的映像不是 “我只是一款用来通信的工具”,而是“当你有通信需求的时候,你第一时间打开的是我”。
微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打开”这个动做植入到用户的肌肉记忆中,而不只是先在脑部神经元中产生“通信用微信”的想法再经过神经网络传递给手部肌肉。这就是我认为的微信这么多年在起起落落的互联网洪流中一直保持着屹立不倒的地位的根基所在。
暂不说新版订阅号源源不断提供信息的方式容易令人沉浸,即便是将订阅号会话列表入口放到右上角这个小动做也的的确确是在引导用户适应新的订阅号消息界面从而获取更多用户时间。
而且,这次改版的动做和标准“信息流”的“看一看”存在的重要性很是不同,“看一看”是能够在发现页管理中关掉的,即便不能关掉,它也只是被放置在第三页而已。
订阅号消息倒是放在和最重要的通信功能一屏的首屏对话页,和新对话消息同样,只要你有关注的订阅号,它一旦更新就会在对话列表的最上方,说明微信对它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了最基础的通信功能的高度,那么微信天然也对此次改版对抗各路劲敌APP抱有很大期待,即便此次改版会模糊他们一直引觉得豪的价值观。
那么,改版后的微信仍是那个秉承着“用完即走,走了还会回来”的通信工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