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后台管理系统遇到的注意事项以及总结

 

 

  1. 地址栏加#号问题:
    Vue-router 中有hash模式和history模式,vue的路由默认是hash模式,通常开发的单页应用的URL都会带有#号的hash模式
    第一步在router/index.js下增长mode:'hidtory',而后再config/index.js下修改assetsPublicPath: './'为assetsPublicPath: '/';如图:


  2. vue循环嵌套,须要命名不一样的变量名,来区分。

  3. 更改ElementUI 内部样式:
    经过scopd穿透的方式修改引入第三方组件库样式的方法;
    在Vue文件中的style标签上有一个特殊的属性,scoped。当一个style标签拥有scoped属性时候,它的css样式只能用于当前的Vue组件,可使组件的样式不相互污染。若是一个项目的全部style标签都加上了scoped属性,至关于实现了样式的模块化。

  4. 当打包构建的时候,javascript包变得很是大,影响加载:
    解决方法即:用webpack提供的require进行代码分割 来实现按需加载~
    咱们能把不一样路由对应的组件分割成不一样的代码块,而后当路由被访问的时候才加载对应的组件;
    1.require AMD规范写法
    const userCenter = resolve => require(['@/pages/usercenter'], resolve); const userInfo = resolve => require(['@/pages/usercenter/userInfo'], resolve); const resetPwd = resolve => require(['@/pages/usercenter/resetPwd'], resolve);

    2.require.ensure commomjs规范javascript

    //预加载 懒执行
    require.ensure(['./mod.js'], function(require){//这里数组里是要预加载的模块,不写不会先下载 
        var mod = require('./mod.js'); mod.show(); });
    require.ensure模块被下载来后【不当即执行】,接着执行回调函数内容。
    AMD模块被下载来【而且模块被执行完后】,再接着执行回调函数内容。
    3.webpack自带的require.include

  5. 测试端跨域
    缘由:浏览器的同源策略不容许跨域访问,所谓同源策略是指协议、域名、端口相同。
    解决:采用proxyTable解决。

     proxyTable能够解决咱们在vue项目中开发环境的跨域问题,可是没法解决生产环境上的跨域问题,有的时候生产环境上也须要处理跨域问题,这个时候 proxyTable就无论用咯,咱们公司目前用的nginx代理css

  6. async await处理异步,不须要回调
    async:声明一个异步函数;只有async函数内部的异步操做执行完,才会执行then方法指定的回调函数
    异步函数内部可使用await。
    await:暂停异步的功能执行(var result = await someAsyncCall())
    放置在Promise调用以前,await强制其余代码等待,直到Promise完成并返回结果;

  7. 当v-if 与 v-for 一块儿使用时,Eslint代码检查错误提示
    [eslint-plugin-vue]
    [vue/no-use-v-if-with-v-for]
    This 'v-if' should be moved to the wrapper element
    v-for比 vi-if的优先级高,这就意味这v-if讲重复运行每一个v-for循环中,因此不推荐一块儿使用。能够放在循环外,或者放在计算属性里面进行遍历。

  8. vue-router query和params传参(接收参数),$router、$route的区别
    1.query方式的传参和参数的接收
    注意:传参是this.$router,接收参数是this.$route
    $router为VueRouter实例,想要导航到不一样URL,则使用$router.push方法
    $route为当前router跳转对象,里面能够获取name、path、query、params等
    //传参: 
    this.$router.push({ path:'/xxx', query:{ id:id } }) //接收参数:
    this.$route.query.id

    2.params方式传参和接收参数
    注意:params传参,push里面只能是 name:'xxxx',不能是path:'/xxx',由于params只能用name来引入路由,若是这里写成了path,接收参数页面会是undefined!!!vue

    //传参: 
    this.$router.push({ name:'xxx', params:{ id:id } }) //接收参数:
    this.$route.params.id
    另外,两者还有点区别,直白的来讲query至关于get请求,页面跳转的时候,能够在地址栏看到请求参数,而params至关于post请求,参数不会再地址栏中显示。

  9. 使用watch监听路由(this.$route.params)变化的方法;当路由发生变化的时候执行
     watch: { $route: function() { var tech_type = this.$route.params.tech_type; //执行一些操做
     } },

    当有一些数据须要随着另一些数据变化时,建议使用computed。
    当有一个通用的响应数据变化的时候,要执行一些业务逻辑或异步操做的时候建议使用watchjava

  10. 使用组件时须要常用原型绑定:@click.native=''; 这样,咱们就把click事件直接绑定在了原型上了。

  11. 若是把全部请求放在created里面的话,请求过多会,加载太慢会致使页面出现短暂的白屏状况,通常上我写的话,接口不复杂会放created里面,接口多复杂的话会放在mounted里面.。

  12. keep-alive缓存路由组件不刷新
    (keep-alive是Vue提供的一个抽象组件,用来对组件进行缓存,从而节省性能)
    当引入keep-alive 的时候,页面第一次进入,hook的触发顺序created-> mounted-> activated,退出时触发deactivated。当再次进入(前进或者后退)时,只触发activated。
    二次进来 hook 只触发 activated,退出时触发 deactivated
    keep-alive 以后,created 和 mounted 里面的方法不触发,由于 keep-alive 把它们屏蔽了,也就是把数据缓存起来,因此再也不请求。
    1.若是你的某些页面必定要实时请求,能够直接在 activated 这个 hook 作 一下操做。
    2.router-view里加判断,而后在router定义的文件里面在想要缓存的页面多加上“meta:{keepAlive:true}”,不想要缓存就是“meta:{keepAlive:false}”或者不写,只有为true的时候是会被keep-alive识别而后缓存的。
    <template>
      <div id="app">
        <!--缓存想要缓存的页面,实现后退不刷新-->
        <!--加上v-if的判断,能够自定义想要缓存的组件,自定义在router里面-->
        <keep-alive>
          <router-view v-if="$route.meta.keepAlive"></router-view>
        </keep-alive>
        <router-view v-if="!$route.meta.keepAlive"></router-view>
        
        <!--这里是其余的代码-->
      </div>
    </template>

    import Vue from 'vue' import Router from 'vue-router' Vue.use(Router) export default new Router({ {//home会被缓存
            path:"/home", component:home, meta:{keepAlive: true} } {//hello不会被缓存
            path:"/hello", component:hello, meta:{keepAlive: false} } })
  13. vue 阻止事件冒泡。
    .stop:等同于JavaScript中的event.stopPropagation(),防止事件冒泡
    <!-- HTML --> 
    <div id="app"> 
      <div class="outeer" @click.stop="outer"> 
        <div class="middle" @click.stop="middle"> 
          <button @click.stop="inner">点击我(^_^)</button>
         </div>
       </div> 
    </div>

    扩展:webpack

    .prevent:取消默认事件,等同于JavaScript中的event.preventDefault()。
    .capture:捕获事件,与事件冒泡的方向相反,事件捕获由外到内。
    .self:只会触发本身范围内的事件,不包含子元素。
    .once:只会触发一次。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