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愈来愈多的未成年人变成了“手机控”,沉迷手机没法自拔。很多孩子因过分使用电子产品而引起视力降低、骨骼发育不良等疾病,甚至出现自制能力降低、心浮气躁等心理问题。算法
统计显示,大部分3到12岁的孩子天天会花1到3小时的时间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13到18岁的青少年天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甚至可达3到6小时以上。如何才能让孩子远离手机呢?安全
近日,“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智能系统安全实验室徐文渊教授团队和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合做,开发出一种基于行为识别的算法软件。该软件能经过识别操做者的手势等细节,断定出当前使用手机的是成年人仍是小朋友。将来,这款软件有望能经过各类方式限制未成年人的手机使用行为。操作系统
实际上,目前市场上也有不少能管理并限制手机使用行为的软件,但它们为什么没法根治手机沉迷问题呢?游戏
徐文渊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些软件多采用被动防范的方式,即在使用前须要打开软件进行设置,以后软件才能起到限制做用。若是没有启动该软件,孩子仍是能玩手机,起不到控制做用。开发
相比之下,徐文渊团队开发的软件更强调主动防范。get
徐文渊表示,团队经过获取手指按压的表面积、施加的压力、滑动的长度等度量数据,从而断定使用者是不是未成年人。若是是未成年人就会启动主动限制功能,这样就不怕“熊孩子”偷拿手机去玩了。产品
目前,这一软件识别的准确率已达97%,但依旧有3%的失误率。“若放到全国手机用户群体中,这个量也很庞大。”但徐文渊说,能够经过增长一些辅助手段来解决软件判断错误问题。基础
安装该软件后,软件如断定是孩子在用手机,它会友好地提醒小朋友;若孩子偷偷用手机购买游戏装备,软件则会限制其交易行为。软件
据悉,该技术尚处实验室研发阶段,还需后期不断完善。徐文渊表示,目前软件只是一种基础算法,并未被整合到手机的操做系统中。im
在市场化应用方面,徐文渊但愿有合做方加入,共同完成市场化开发工做,让技术转化为应用,让手机再也不成为“熊孩子”的最爱。
(更多点击:自主创新)(连接:http://www.chuangxin36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