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方法论解决的是效率和效果的问题,其实没有方法论的时候,足够的专一和努力也是能够的,许三多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表明,他几乎没有什么技巧性的方法,彻底是靠执着和努力,这种"傻气"有一个中肯的名字叫作"钝感力".方法论并不意味着可以"空手套白狼",其出发点并非投机取巧的心理,而是一种自我调整过程当中摸索出来一套最优方案组合;这样看我的知识管理方法论有两个特色:数据库
[1] 不是那么具备普适性,至少不是任何人都能全盘拿过来用浏览器
[2] 方法论是动态的,会根据我的的状况进化缓存
我的知识管理方法论的关键在于其有效性,因此在不断的进化过程当中,一些无效的行为会识别出来进行剪除;好比,我历来不用浏览器收藏,也不会囤积电子书,由于我发现收藏过的文章几乎都不会再看,囤积的电子书就那么一两本会看;对我来讲这两件事情用下面的方式是有效的:在Evernote里面有一个"待读"列表,我会逐渐把里面的文章消化掉;电子书要读的,我会放在Kindle里面.下面这张图就是我知识管理方法论的概况:安全
好多人宁肯先陷入各类细节中也不肯意去想一想本身目标是什么,回避最开始的目标设定环节.翻翻讲时间管理的书,不少时间管理技法的书都是从如何操做开始,而关键的并非技法,是目标,试想若是没有目标,或者没有想清楚目标,那么使用各类技巧争取来的整块时间用来作什么呢?微信
相似的,知识管理也是要从目标设定开始,先肯定作事的意义所在,作到什么程度;不然你投入了不少精力在一个领域,你获得你想要的了吗?你达到预期的效果了吗?无法回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本想顺路打劫,哪想弄假成真"这两种心态说不上坏,但也算不上好;网络
设定了目标,就有了目的地,从你如今的位置到目的地怎么完成这段旅程?这就是路线图;数据结构
咱们读书的时候,有目录,目录其实就是一本书的路线图;阅读过程当中善用目录是学问的,详情请参见<如何阅读一本书>.咱们须要拟定一个相似的东西,路线图的好处是,咱们在任一时刻都知道本身在什么位置,下一步要到哪里,障碍是什么.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咱们克服障碍.工具
没有目的地的船是无所谓偏离航道的.性能
输入有不少方式,或者说有太多的方式,在信息轰炸状况下,获取遴选优质的信息是必备技能;RSS,邮件推送是我最经常使用的信息获取方式;到目前为止我仍是排斥微博,微信这类信息渠道,我发现只要是重要的信息,不上微博也会有其它渠道看到,而微博获取信息的成本过高了,超级碎片化无关联的信息,很难集中精力,因此早早的玩了一阵微博后,就决然退出不玩了;微信也相似,社交网络在信息获取上的特色是你关注了什么人就获得了什么信息,明白了这一点,彻底没必要拘泥于微博,能够经过RSS之类完成这个过程;对于豆瓣我有两种大相径庭的用途,一方面维护了一个Erlang资讯小站,另外一方面我关注了一堆和电影,音乐相关的人;由于豆瓣小站和我的主页的时间线有明显产品形式上的区分,因此很容易完成两种状态的切换.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做为一个成熟的人,必定要意识到你在社交媒体上的种种行为对别人来说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学习
读技术类的书的时候,我都会预测一下,这本书要是我写,我会怎样注水凑字数;开始阅读的时候,就会比较有意识的把注水的部分略过.好比:讲Redis的书注水的方式就是大篇幅讲如何安装,没节操点就把安装输出也打印出来,而后罗列一堆命令,逐一解释;讲大数据的书,就先大篇幅讲大数据发展示状,前景,展望... 在图书信息组织上,这种信息无可厚非,逻辑上是说的通的,但,这是你想从书中获得的吗?
不得不认可的是,在输入的过程当中,信息会出现丢失;因此,会有一些高强度的方法来尽量的减小信息输入过程当中的丢失,好比开源项目代码注释版,手敲代码,翻译文章,为代码绘制流程图等等;这些都不轻松,好比翻译文章能够试一下,读一篇技术文章和信达雅的翻译,投入的精力可能差不少.不少人没法理解技术人的这种行为,认为难以理解,我是这样解释的:"做为一个技术人,发现一个好的项目,恨不能把本身也编译到代码里面去".
《后汉书·郭泰传》:“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从多个视角来观察事物,能够得到更深的印象更好的理解,若是只有一种视角来观察事物,那么看待事物的确定是片面的;学习一样一种知识也须要多个角度,若是只是一种角度,那最后脱离了这种视角就没法解决问题了;好比,咱们熟记TCP/IP相关的各类资料,殊不知道在现实中这些参数对应的问题和现象是什么,那么这就是典型的一种维度缺失,只适合用来考试而不是本身掌握的技能;
关系型数据库其实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方式,不一样的抽象方式落实在设计中就是不一样的数据表,不一样的数据字段; 当咱们接触一个新知识的时候,书本上给咱们只是知识的一个切片,一种抽象而已;避免盲人摸象的尴尬就须要从多个视角去认识同一个事物.
多种视角其实是对书本知识的突破,由于书本上一般只提供一两种视角的解读,从多个视角去分析解构知识,可以得到"本身的见解".换句话说,在从多个视角去理解一个知识的时候,实际上完成了知识的内化过程.若是只用一种方式了解一个事物,那你就没有真正理解它.在咱们所受的教育中,一个很是的变态的概念就是"标准答案",一个更变态的是"标准过程",前者还只是答案正确便可,后者还要要求过程也正确.横切苹果的案例实际上就是一个事物从不一样视角切入时的奇妙景象.
高中时代有一个事情,一个运算能力超强的同窗,在解决物理试卷上往对面扔沙袋,扔多少个对面小车会停住的问题时,没有使用数学概括发,而是1,2,3,4,5....这样一个个算出来的,算到第21个的时候,获得答案;这个事情留下印象太深了,使用数学概括法的也未必真正理解其解法的合理性,而这位同窗使用了一种本身理解且擅长的方式解出了问题,值得琢磨.
如何找到多个视角呢?这里有一个工具就是"提问";好比咱们如今遇到一个新的东西:Redis,在了解了基本的状况以后,咱们能够提出一堆问题:
这里能够提出的问题太多了,甚至有些问题须要去代码里面寻找答案了.可以提出问题,其实是强调了"主动性",经过主动思考发现其中的疑问,而不是被动的灌输;一开始经过提问打开多种视角的时候,效果可能很是差,主要是问题问得太水了,只要多练习,特别是针对一种类型的事物反复练习再次遇到同类型的事物基本上条件反射就能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
同一类事物,咱们提出的问题每每是相似的,好比网站系统会考虑页面缓存,静态动态资源分离,SEO优化等等;若是是数据库方案会考虑业务数据的使用状况,数据增加状况,对事务的要求;若是是接口调用,会考虑安全问题,信任问题等等;这些对同一类事物可复用的视角,能够固化下来做为一种思考模型,免得每一次都从头开始想起了,在不断使用过程当中思考模型也不断的调整优化;
我至今难以理解的就是政治课和政治试题,这门课你不能用本身的语言去解答,须要按照书本上的标准描述去回答,由于老师要计算得分点,在快速判卷的状况下,死记硬背标准话语模式是有效的.
系统化,实际上就是创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再也不孤立,把它融入你的知识体系,说句矫情的话就是"不让一滴水蒸发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入大海".系统化的知识是不容易遗忘的,即便忘掉了,也能够顺藤摸瓜把相关的东西全拎出来;如何作到系统化呢?这里我经常使用的工具是
[1]"画图"
[2]"讲故事"
画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用纸笔画图,纸笔没有什么讲究,随便写,随便画;一种是思惟导图工具,思惟导图工具用了好多年,在尚未接触过电脑的时候我就开始用思惟导图,这也是让我接触电脑后最为惊喜的软件.知识长时间不用必然存在遗忘,没必要纠结,咱们能作就是留下足够的"线索"或者说是索引,须要的时候有足够的线索唤醒就OK,图形化的内容因为直观简洁且都是按照本身的思路整理出来的,再次进入真的很快.今年在项目中再次用到Storm的时候,我找到了当时的思惟导图和笔记,有种热数据瞬间加载的感受,很是棒.
讲故事,这也是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王朔在<致女儿书>里面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把人类进化史和本身家族的历史讲了一遍,也有文章用某种语言设计过程当中的趣事八卦串联起来语言的演变过程,这些都是把枯燥的知识有趣化,孤立的知识系统化的好方法.<苏菲的世界> <上帝掷骰子吗?>都是这方面的典范;
讲故事还有一种套路就是跨学科讲故事;高中时候的生物老师是这方面的好手,他常常这样:"在茫茫的草原上,各类动物刚刚渡过了寒冬,一场在幸存者之间的杀戮立刻就要开始,同窗们想想这个食物链是怎样的?今天咱们要讲的就是食物链....." "李白斗酒诗百篇,白酒通过消化道发生了哪些变化?".就这样天马行空但从不喧宾夺主,这位从不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给同窗们留下无数谈资;咱们的生物课成绩也是至关不错;
我也试过比喻类比之类的方式,发现这种路子开始的时候有效,慢慢就会把我带上歪路;理由很简单,既然是客观上两个大相径庭的东西,比喻和类比只能在必定程度上进行,分寸把握很差反而会影响理解.目前对我而言,还在尝试中的方法是TRIZ理论,还很差说效果如何,已经验证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画图和讲故事.
知识点之间创建联系,从某个点看,要么是在深度上下功夫,要么是在广度上下功夫;深度层面探究原理,机制,思想;广度方面看应用,看实践;深度和广度二者是互相影响的,这对咱们也是一策略调整的机会:深刻研究一段时间以后能够透透气看看应用层面的东西,反之亦然.
不管是深度探索仍是广度探索,可能在某个点上,咱们投入了不少精力却收获不多,ROI很低,边际效益递减;这时候,须要提醒本身适时止损,跳出;可能过一段时间以后,再回头看的时候就会有新的理解了,能够进行下去了.其实这是一种有效避免小巷思惟的方法.好比我研究一个开源项目的时候,有一个地方想了两天没明白为何这样设计,我给本身的截止时间就是两天,而后我就把这个事情挂起了,后来看文档的时候看到了那个设计的解释,豁然开朗.
掌握知识必定要有输出思惟,输出方式能够是在项目中实践,能够是给本身或别人讲清楚,能够是一篇文章或者是一副图,可是不管如何必定要有输出;信息闭塞时代,一招鲜吃遍天和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状况并存,可是网络打破了这种状况,只有分享和思辨才能保持知识的新鲜.我老家所在的村庄有不少作豆腐的,可是只有一家从南方学来了制做"豆腐泡"的工艺,每次作的时候都是大门紧闭,对外人一字不漏;后来接触网络,我在搜索引擎中搜索的前十个问题中就有这个,原来关键在于收水和油温;看,这种知识壁垒,在网络时代是很容易打破的;
输出最简单的形式就是讲给本身听了,你觉得掌握了,开始尝试把这个东西讲出来的时候就颠三倒四,是真掌握了吗?输出给同事,既然是输出给同事,占用别人的时间,若是你提供的信息混乱没有干货,真是罪莫大焉,出于对听众负责的态度也要保证分享内容的质量;输出为一篇博客文章,只要不是涉及商业机密的内容,老是有好处的.刘未鹏以前写过一篇 为何你应该(从如今开始就)写博客 ,博客也是一种很好的输出方式,具体好处请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