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实例服务器
开放系统参加模型spa
有两个哲学家AB,他们身在不一样的地方,说不一样的语言,但有一个相同的哲学话题要进行讨论。要讨论就要进行相互的交流,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一、解决语言问题二、异地交流的问题。咱们所使用的方法就是,给A找一个翻译A和秘书A,也给B找一个翻译B和秘书B。让翻译来解决语言问题,让秘书来解决交流问题。假设他们要用通讯的方式来交流blog
接下来,哲学家A就把要与哲学家B讨论的内容写成信装在信封里,而后在信封上面写上收信人和地址。而后将信交给翻译A,且告诉翻译A翻译的要求是什么。但哲学家A并不关心翻译是如何翻译这封信的。等翻译A译好这封信时再交给秘书A,并告诉秘书A这信要在多长时间内交给谁等要求。而后秘书A就跟对方的秘书B约定好我用什么方式寄给你,你在收到信的时候给我打个电话之类的信息,等秘书B收到信后再将信交给翻译B,翻译B将信再译成哲学家B能看懂的语言交给他。这就完成了一次通讯。接口
这样子作会带来什么好处呢?进程
一、可行性增长了。由于就算若是有一天,给哲学家干活的翻译辞职不干了,再找一个翻译也不是啥难事。(灵活性好:当任意层发生变化时,只要接口不变,上下层均不受影响。)ip
二、让哲学家专心搞学术,其它的工做都给别人作。让翻译专心搞翻译,让秘书专心搞外交等等。(各层独立:每一层不要知道下层是如何实现的,只要知道层间的接口和所提供的服务) 资源
网络体系结构能够说是:层、服务、协议,这三者的集合。
层与层之间服务是经过接口来实现的,协议是水平的概念(翻译A与翻译B之间),服务是垂直的概念(哲学家与翻译,翻译与秘书之间)。
服务:各层向上层提供的一组操做,只定义接口,不涉及具体实现。也就是仅告诉上层我能够能作什么,但不告诉我我是怎么作到的。服务是每一层存在的意义。
协议:同层对等实体的具体规则。是服务的实现,为了服务,我要制定哪些规则,两个对等实体要怎么样通信,才能实现服务。
两者的关系:实体利用协议实现服务定义的接口,只要服务不变,能够任意改变协议。
这就是很是经典的OSI网络模型了,可是很惋惜,他在现实世界中并无实际的例子与之对应。并且它的产生要比咱们所熟知的TCP/IP协议集要晚。0.0
上三层是资源子网,下三层是通讯子网,中间的 传输层是起到承上启下的做用。外部两列对应着资源子网的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等,内部两列对应着通讯子网的设备路由器等。两个系统想要直接通讯,就要符合必定的要求:要加载每一层且一一对应,而通讯子网与资源子网没有对应,是由于通讯子网只解决通讯问题。
对这七层总结起来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