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ySQL 的慢查询日志是MySQL提供的一种日志记录,它用来记录在MySQL中响应时间超过阀值的语句,具体指运行时间超过long_query_time值的SQL,则会被记录到慢查询日志中。mysql
具体指运行时间超过long_query_time值的SQL,则会被记录到慢查询日志中。long_query_time的默认值为10,意思是运行10秒以上的语句。sql
咱们能够查看哪些SQL超出了咱们的最大忍耐时间值,好比一条SQL执行超过5秒钟,咱们就算慢SQL,但愿能收集超过5秒的sql,能够结合以前explain进行全面分析。数据库
开始使用:
默认状况下,MySQL数据库没有开启慢查询日志,须要咱们手动来设置这个参数。
经过show variables like '%slow_query_log' 查看是否开启了慢查询日志
windows
设置方法:缓存
# 如下方式只对当前数据库有效,MySQL重启后失效
set global slow_query_log = 1;
set global long_query_time = 1.0;
# 主要从新链接或者新开一个会话才能看到修改值
set session long_query_time = 1.0;
永久生效就得修改 my.cnf服务器
slow_query_log = 1
#指定生成位置,若是没有指定默认生成 host_name-slow.log
slow_query_log_file=/var/lib/mysql/cbuc_slow.log
开启后若是long_query_time没有指定,默认为10秒,那么假如运行时间正好等于long_query_tie的状况,并不会被记录下来,也就是说在mysql源码里面的判断是大于long_query_time,而非大于等于
实验:session
# 手动制造一条慢SQL
select sleep(9)
跟踪日志文件 :tail -50f cbuc_slow.log
数据结构
查询当前系统中有多少条慢查询:并发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Slow_queries%'
【配置小结】
在 my.ini或者my.cnf配置文件下的配置异步
show_query_log = 1;
show_query_log_file = /var/lib/mysql/cbuc_slow.log
long_query_time = 3;
log_output = FILE
日志分析工具mysqldumpslow
查看mysqldumpslow的帮助信息:
s:是表示按照何种方式排序;
c:访问次数
l:锁定时间
r:返回记录
t:查询行数
al:平均锁定时间
ar:平均返回记录数
at:平均查询时间
t:即为返回前面多少条的数据
g:后边搭配一个正则匹配模式,大小写不敏感
【使用参考】
一、 获得返回记录集最多的10个SQL
mysqldumpslow -s -t 10 /var/lib/mysql/cbuc_slow.log
二、 获得访问次数最多的10个SQL
mysqldumpslow -s -c -t 10 /var/lib/mysql/cbuc_slow.log
三、 获得按照时间排序的前10条里面含有左链接的查询语句
mysqldumpslow -s -t -t 10 -g "left join" /var/lib/mysql/cbuc_slow.log
四、 另外建议在使用这些命令是结合 | 和 more使用, 不然有可能出现爆屏的状况
mysqldumpslow -s r -t 10 /var/lib/mysql/cbuc_slow.log | more
“
是mysql提供能够用来分析当前会话中语句执行的资源消耗状况,能够用于SQL的调优的测量
默认状况下,参数处于关闭状态,并保存最近15次的运行结果
【分析步骤】
查看是否支持
# 默认是关闭,使用前须要开启
show variables like 'profiling';
开启
set profiling = 1;
测试
# 运行两个SQL查看
select * from tbl_emp a left join tbl_dept b on a.deptId = b.id
select * from tbl_emp a right join tbl_dept b on a.deptId = b.id
查看结果 :
参数说明:
ALL:显示全部的开销信息
BLOCK IO :显示块 IO 相关开销
CONTEXT SWITCHES :上下文切换相关开销
CPU :显示CPU相关开销信息
IPC :显示发送和接收相关开销信息
MEMORY :显示内存相关开销信息
PAGE FAULTS :显示页面错误相关开销信息
SOURCE :显示和Source_function,Source_file,Source_line 相关的开销信息
SWAPS :显示交换次数相关开销的信息
配置启用
在 mysql 的my.cnf
或my.ini
中设置
# 开启
general_log = 1
# 记录日志文件的路径
general_log_file = /path/logfile
# 输出格式
log_output = FILE
编码启用
命令:set global general_log = 1;
全局日志能够存放在日志文件文件中,也能够存放在MySQL系统表中。存放在日志中性能会更好一些,存储到表中:set global log_output = 'TABLE'
此后,你所编写的sql 语句,将会记录到mysql 库里的 general_log 表,能够用下面的命令查看select * from mysql.general_log
“锁是计算机协调多个进程或线程并发访问某一资源的机制。
在数据库中,除传统的计算资源(如CPU、RAM、I/O等)的争用之外,数据也是一种供许多用户共享的资源。如何保证数据并发访问的一致性,有效性是全部数据库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锁冲突也是影响数据库并发访问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讲,锁对数据库而言显的尤为重要,也更加复杂。
【案例理解】
一件商品这个时候只有一件库存,可是同时用A、B两我的要下单,那么是A下单成功仍是B下单成功。
这种时候就要使用到事务,咱们要先从库存表中取出物品数量,而后生成订单,付款成功后生成付款信息,再更新商品数量。这个流程中,咱们须要使用到锁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保护,解决隔离和并发问题。【锁的分类】
从数据操做的类型划分 (读/写锁)
读锁(共享锁): 针对同一份数据,多个读操做能够同时进行而不会互相影响。
写锁(排它锁): 当前写操做没有完成前,它会阻断其余写锁和读锁。
从数据操做的颗粒度划分
表锁
行锁
【表锁】
特色:(偏读)
“ 偏向MyISAM存储引擎,开销小,加锁快; 无死锁; 锁定粒度大; 发生锁冲突的几率高,并发度最低。
手动加锁:
lock table <table_name1> <read/write>,<table_name2> <read/write>
查看表上加过的锁:
show open tables;
释放表锁
unlock tables;
读锁说明:
新建两个session会话,session1 和session2
此时在session1中对mylock表进行read 锁定,状况以下:
session1能够查询该表的信息,session2也能够查询该表的记录
session1中不能查询其余没有锁定的表,session2能够查询和更新其它没有锁定的表
session1插入或更新锁定的表
都会提示错误,session2插入或更新锁定的表
会一直等待。
当session1释放锁后,session2以前插入或更新执行完成。
写锁说明:
一样新建两个session会话,session1 和session2
此时在session1中对mylock表进行write 锁定,状况以下:
session1 对锁定表的查询+更新+插入操做均可以执行,session2 对锁定表的查询 被阻塞,须要等待锁的释放。可是若是session2以前有数据缓存,则能够读出缓存数据,一旦数据发生改变,缓存将失效,操做将被阻塞。
【小结】
:
MyISAM在执行查询语句的前,会自动给涉及的全部表加读锁,在执行增删改操做前,会自动给涉及的表加写锁。
锁类型 | 他人可读 | 他人可写 |
---|---|---|
读锁 | 是 | 否 |
写锁 | 否 | 否 |
一、 对MyISAM表的读操做(加读锁),不会阻塞其余进程对同一表的读请求,但会阻塞对同一表的写请求,只有当读锁释放后,才会执行其余进程的写操做。
二、 对MyISAM表的写操做(加写锁),会阻塞其余线程对同一表的读和写操做,只用当写锁释放后,才会执行其余进程的读写操做。
总结:读锁会阻塞写,可是不会阻塞读。而写锁则会把读和写都阻塞【行锁】
特色:(偏读)
“ 偏向InnoDB存储引擎,开销大,加锁慢; 会出现死锁; 锁定粒度最小,发生锁冲突的几率最低,并发度也最高。InnoDB与MyISAM的最大不一样有两点:
支持事务(TRANSACTION)
采用了行级锁
事务复习:
事务是由一组SQL语句组成的逻辑处理单元,事务具备如下4个属性,一般简称为事务的ACID属性。
原子性(Atomicity):
事务是一个原子操做的单元,其对数据的修改,要么所有执行,要么全都不执行。
一致性(Consistent):
在事务开始和完成时候,数据都必须保持一致状态。这意味着全部相关的数据规则都必须应用于事务的修改,以保持数据的完整性;事务结束时,全部内部的数据结构(如B树索引或双向链表)也都必须是正确的。
隔离性(Isolation):
数据库系统提供必定的隔离机制 ,保证事务在不受外部并发操做影响的“独立”环境执行。这意味着事务处理过程当中的中间状态对外部是不可见的,反之亦然。
持久性(Durable):
事务完成以后,它对于数据的修改是永久性的,即便出现系统故障也可以保持。
并发事务处理带来的问题:
更新丢失(Lost Update)
当两个或多个事务选择同一行,而后基于最初选定的值更新该行是,因为每一个事务都不知道其余事务的存在,就会发生丢失更新的问题 -- 最后的更新覆盖了由其余事务所作的更新。
脏读(Dirty Reads)
事务A读取到了事务B已修改但还没有提交的数据,还在这个数据基础上作了操做。此时,若是B事务回滚,A读取的数据无效,不符合一致性要求。
不可重复读(Non-Repeatable Reads)
一个事务范围内两个相同的查询却返回了不一样数据。
幻读(Phantom Reads)
一个事务按相同的查询从新读取之前检索过的数据,却发现其余事务插入了知足其查询条件的新数据,这种现象就称为“幻读”。也就是说事务A读取到了事务B提交的新增数据,不符合隔离性。
事务隔离级别:
# 查看事务的隔离级别
show variable like 'tx_isolate'
隔离级别 | 读数据一致性 | 脏读 | 不可重复读 | 幻读 |
---|---|---|---|---|
未提交读(Read uncommitted) | 最低级别,只能保证不读取物理上损坏的数据 | 是 | 是 | 是 |
已提交读(Read committed) | 语句级 | 否 | 是 | 是 |
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 | 事务级 | 否 | 否 | 是 |
可序列化(Serializable) | 最高级别,事务级 | 否 | 否 | 否 |
数据库的事务隔离越严格,并发反作用越小,但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由于事务隔离实质上就是使事务在必定程度上“串行化”进行,这显然与“并发”是矛盾的。同时,不一样的应用对读一致性和事务隔离程度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好比许多应用对“不可重复读”和“幻读”并不敏感,可能更关心数据并发访问的能力。无索引时行锁会升级为表锁
经过select加锁:
读锁(共享锁):
加上读锁后,其余事务能够并发读取数据,但任何事务都不能对数据进行修改(获取数据上的排它锁),直到已释放全部共享锁。
若是事务T对数据A加上共享锁后,则其余事务只能对A再加共享锁,不能加排他锁。获准共享锁的事务只能读数据,不能修改数据。
# 经过这段加锁,Mysql会对查询结果中的每行都加共享锁
select ... <lock in share mode>
写锁(排他锁):
加上排它锁后,其余事务不能再对A加任何类型的锁。已获取到排它锁的事务既能读数据,又能修改数据。
# 经过这段加锁,mysql会对查询结果中的每行都加排他锁
select ... for update;
间隙锁:
当咱们用范围条件而不是相等条件检索数据,并请求共享或排他锁时,InnoDB会给符合条件的已有数据记录的索引项加锁;对于键值在条件范围内但并不存在的记录,叫作“间隙(GAP)”
InnoDB也会对这个“间隙”加锁,这种锁机制就是所谓的间隙锁(GAP Lock)危害:
由于Query执行过程当中经过范围查找的话,他会锁定整个范围内全部的索引键值,即便这个键值并不存在,间隙锁有一个比较致命的弱点,就是当锁定一个范围键值以后,即便某些不存在的键值也会被无辜的锁定,而形成在锁定的时候没法插入锁定键值范围内的任何数据。在某些场景下这可能会对性能形成很大的危害优化建议:
尽量让给全部数据检索都经过索引来完成,避免无索引行锁升级为表锁。
尽量较少检索条件,避免间隙锁。
尽可能控制事务大小,减小锁定资源量和时间长度。
锁住某行后,尽可能不要去调别的行或表,赶忙处理被锁住的行而后释放掉锁。
涉及相同表的事务,对于调用表的顺序尽可能保持一致。
在业务环境容许的状况下,尽量低级别事务隔离。【页锁】
开销和加锁时间介于表锁和行锁之间,会出现死锁;锁定粒度介于表锁和行锁之间,并发度通常。
“ slave 会从 master 读取binlog来进行数据同步
【三个步骤】
master将改变记录到二进制日志(binary log)。这些记录过程叫作二进制日志时间,binary log events
slave将master的binary log events拷贝到它的中继日志中(relay log)
slave重作中继日志中的事件,将改变应用到本身的数据库中,mysql复制是异步的且串行化的。
每一个slave 只有一个master
每一个slave只能有一个惟一的服务器ID
每一个master能够有多个slave
复制的最大问题: 延迟
mysql 版本一致且后台以服务运行,主从配置都在[mysqld]结点下,都是小写【主机修改my.ini配置文件】
[必须] 主服务器惟一ID
server-id = 1
[必须] 启用二进制文件
log-bin = 本身本地的路径/data/mysqlbin
log-bin = D:/devSoft/MySQLServer5.5/data/mysqlbin
[可选] 启用错误日志
log-err = 本身本地的路径/data/mysqlerr
log-err = D:/devSoft/MySQLServer5.5/data/mysqlerr
[可选] 根目录
basedir = "本身本地路径"
basedir = D:/devSoft/MySQLServer5.5/
[可选] 临时目录
tmpdir = "本身本地路径"
tmpdir = D:/devSoft/MySQLServer5.5/
[可选] 数据目录
datadir = "本身本地路径"
datadir = D:/devSoft/MySQLServer5.5/data/
read-only = 0
主机读写均可以
[可选] 设置不要复制的数据库
binlog-ignore-db = mysql
[可选] 设置须要复制的数据库
binlog-do-db = 须要复制的数据库的名字
【从机修改my.ini配置文件】
[必须] 从服务器惟一ID
[可选] 启用二进制文件
【修改后,主从机都须要重启后台mysql服务】
【主从机都须要关闭防火墙】
【在windows主机上创建帐户并受权slave】
】
步骤1:
GRANT REPLICATION SLAVE ON *.* TO 'zhangsan'@'从机的数据库IP'INDETIFIED BY '123456'
步骤2:
flush privileges;
查看master状态
show master status;
# 记录File和Position 的值
执行完以上步骤便不要再操做,防止主服务器状态值发生改变
【在Linux从机上配置须要复制的主机】
步骤1
change master to master_host = '主机IP',master_user='zhangsan',master_password = '123456',master_log_file='file名字',master_log_pos=position数字
步骤2:
启动从服务器复制功能
start slave;
步骤3:
show slave status
#下面两个参数都是Yes,便说明主从配置成功Slave_IO_Running:YesSlave_SQL_running: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