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虚拟机上添加一个新的硬盘linux
2. 为了让在系统里可以显示新添加的硬盘已知有两种操做方法
1.重启
2.输入 echo "- - -" > /sys/class/scsi_host/host0/scan
而且scsi_host 文件夹中有好几个host 文件,若是host0 执行后没法显示出新添加的硬盘,那吧host1 host2 也执行一次试试
执行成功后 新添加的硬盘会显示出来
sde 就是新添加的硬盘
3.根据需求进行分区操做
fdisk 建立MBR分区:所支持的最大卷:2T,并且对分区有限制:最多4个主分区或3个主分区加一个扩展分区
gdisk 建立GPT分区:突破MBR 4个主分区限制,每一个磁盘最多支持128个分区。支持大于2T的分区,最大卷可达18EB
parted 高级分区操做:分区并进行分区调整的工具,他能够建立,破坏,移动,复制,调整ext2 linux-swap fat fat32 reiserfs类型的分区,能够建立,调整,移动Macintosh的HFS分区,检测jfs,ntfs,ufs,xfs分区。(因为此分区操做 的命令 执行后 会当即生效,因此请谨慎使用)
4.咱们先来建立GPT分区
命令:gdisk /dev/sde 开始建立分区
这里对分区或是磁盘进行扫描
5.Command (? for help) 这里是让选择一些选项 对于初学者来讲 打? 可查看选项的用意
大体的翻译以下::
b: back up GPT data to a file
将数据备份到一个文件
c: change a partition's name
改变一个分区的名称
d: delete a partition
删除一个分区
i :show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a partition
显示一个分区上的详细信息
l :list known partition types
列出已知的分区类型
n :add a new partition
增长一个分区
o :create a new empty GUID partition table (GPT)
增长一个 空的分区列表
p: print the partition table
打印分区表
q :quit without saving changes
退出 而且不保存
r :recovery and transformation options (experts only)
恢复和转换选项 (专家专用)
s :sort partitions
把分区进行排序
t :change a partition's type code
改变分区的类型代码
v :verify disk
验证磁盘
w :write table to disk and exit
将表写到磁盘并提出
x :extra functionality (experts only)
额外功能
? : print this menu
打印这些选项
6.因此咱们要建立分区 输入N进行回车
7. 显示:Partition number (1-128, default 1):
大概意思是 分区编号 1~128 当前默认是1:这里可自行选择 建议按照顺序分 选择完成回车便可(选择默认的话直接回车)
8 .显示:First sector (34-4194270, default = 2048) or {+-}size{KMGTP}:
大概意思是:选择从多少到多少的扇区 默认从2048开始
(补充:前面的2048个扇区(每一个扇区512字节,共1MiB)被保留做分区表和其它用途)选择默认的话直接回车
9.显示:Last sector (2048-4194270, default = 4194270) or {+-}size{KMGTP}: 、
大概意思是:分到多少的扇区 系统是按照扇区来分。。好比+100 就是一百个扇区 为了方便使用建议使用+1G 或者+500M 等格式进行分区,方便本身。
10.Hex code or GUID (L to show codes, Enter = 8300):
填写标号 默认是8300 通常都是默认 直接回车
11. 这时候就又回到 刚开始 第五步骤的界面了。 这时候能够按p去查看刚才建立的分区
会显示各类详细信息
磁盘大小 GUID 等等信息
12 . 重点:必定要用w进行保存。吧刚才的操做写入磁盘 若是直接退出 刚才的操做并不会被写入磁盘 。只有parted 会以后完当即生效
13. /dev/sde/sde1 就是刚才新建立出来
14.为新建立的磁盘进行格式化 改变格式
使用命令 mkfs.ext4 /dev/sde1 为新建立出来 格式化成ext4 格式
15.寻找个空的文件夹。为你的新建磁盘进行挂在
命令 mount 源文件路径 目标路径
16.挂载完成而且在lsblk 命令中 可以显示挂载的路径
(黑箭头指向的就是刚才挂载好的)
17.挂在完成以后 在 /etc/fstab 文件中
在 :模式下 输入 r!blkid /dev/sde1
这样 新建立的uuid 就会动被输入上去了
.把 多于的信息删除 前面的/dev/sde1 后面的PARTLABEL等等的都进行删除
最后变成这样
红线就是 最后的格式 UUID 挂载的路径 系统格式 挂载时使用的参数(详细的参数在:https://blog.51cto.com/12580998/2162619) 是否备份 是否检查
18,正确状况下完成以上的操做 ,当系统重启了以后 挂载还在继续。 centos
------------------------------------------------------
fdisk分区也是差很少。(挂载方式就再也不写了)
在 fdisk 中 .Command ( m for help) m是获取帮助的
1.fdisk /dev/sdc 以后选择M建立分区
2.以后会让你选择 建立主分区仍是扩展分区
Partition type:
p primary (0 primary, 0 extended, 4 free)
e extended
Select (default p):
同时若是是要建立逻辑分区。由于逻辑分区是在扩展分区中。因此若是没有扩展分区也就没有逻辑分区。
并且上面也显示了当前磁盘有 0个主分区 0个扩展分区 请按需选择
free是空闲 的意思
因为分区表里面只有64个字节
其中一个分区要占16个字节全部 最多只有4个分区ide
3.因为咱们要建立逻辑分区因此选择e建立扩展分区
4.Partition number (1-4, default 1): 1
选择分区编号(注意1~4编号是给主分区扩展分区用的 5以后的编号是给逻辑分区使用的)
5.First sector (2048-2097151, default 2048):
默认从多少开始 前面的2047是系统预留的空间为了存放好比说分区表的信息等
6.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 (2048-2097151, default 2097151): +200M
分200M的容量 若是不加M就是按照扇区来分
7.分区完成 可按p选项来 查看刚才分的区
8.而后必定要记得要保存!!!!!
工具
3.磁盘会预留些空间给root用户 这可空间能够进行修改
默认预留 5%
mkfs.ext4 -m 1 /dev/xxx
而且支持0.1 也就是0.1%的预留空间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