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治理工做做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上层建筑,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本文结合做者的学习及实践经验给出一些借鉴。安全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最大问题,每每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资金问题,而是缺少科学的IT管理观念。IT领导者最大的问题不是缺乏经验和能力,而是缺少卓越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方法。正由于如此,才引入了"IT治理"这个概念。从定义上讲,IT治理,是指设计并实施信息化过程当中,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实现组织的业务战略,促进管理创新,合理管控信息化过程的风险,创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IT商业价值。架构
经过研究组织的发展远景、内外部环境、业务策略和管理基础上,造成信息化的远景、信息系统的组成架构、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支撑战略规划目标的达成。针对信息系统的支撑硬件、软件、技术等进行计划与安排。这其中的难点在于,须要理解组织的关键目标,才能制定IT战略目标,进而转化为IT治理有效行动。多变的组织战略是不利于IT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框架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信息化取得实效的关键,是衡量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IT治理能够对信息资源的管理职责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保证投资的回收,并支持业务战略的发展。避免出现投资过大、效果不佳;信息孤岛、没法共享;工程超期、不知足需求等问题。性能
企业发展愈来愈依赖于信息化建设水平,于是IT风险是企业须要关注的。技术迭代愈来愈快,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如何避免新技术带来的风险也是须要从管理角度加以关注的。此外,随着近些年国家对我的隐私、数据安全的关注,此类风险也是须要企业重点关注。经过制定信息资源的保护级别,强调关键的信息技术资源,有效实施监控,事故处理。学习
企业内信息化建设,须要有个可持续发展机制。不能简单依靠领导命令方式,而转换为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辅助以绩效评估手段,才能够构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spa
这是三个很容易混淆的概念,只有理清三者关系,才能有效推进治理落地。设计
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于1996年推出了用于"IT审计"的知识体系COBIT。"IT审计"已经成为众多国家的政府部门、企业对IT的计划与组织、采购与实施、服务提供与服务支持、监督与控制等进行全面考核与承认的业界标准。做为IT治理的核心模型,COBIT包括34个信息技术过程控制,并归集为四个控制域:IT规划和组织、系统得到和实施、交付与支持以及信息系统运行性能监控。blog
一套被普遍认可的用于有效IT服务管理的时间准则。1980年以来,英国提出和完善了一整套对IT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的方法体系,成为ITIL。2001年,英国标准协会在国际IT服务管理论坛上正式发布了以ITIL为核心的英国国家标准BS15000。ITIL是一套详细描述最佳IT服务管理的丛书。它是一种公共框架、最佳实践框架、服务质量是ITIL的核心。但ITIL只说明了要作什么,没有说明如何去作,企业应根据需求去参照ITIL框架进行IT服务管理的建设,而不该追求大而全;而且ITIL不是一个理论模型,而是一个最佳实践库。项目管理
2000年1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了有关信息安全的国际标准ISO17799,这个标准包含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和安全认证两大部分,是参照英国国家标准而来的。它是一个详细的安全标准,包括安全内容的全部准则,由十个独立的部分组成,每一节都覆盖了不一样的主题和区域。它以"计划、实施、检查、行动"模式,将管理体系规范导入机构或企业内,以达到"持续改进"目的。资源
是一种对项目管理的某些特定方面提供支持的方法。PRINCE2描述了一个项目如何被切分红一些可供管理的阶段,以便高效地控制资源的使用和在整个项目周期执行常规的监督流程。PRINCE2的视野并不只仅限于对某个项目的管理,还覆盖了在组织范围对对项目的管理。
IT治理活动与企业治理过程相结合,并有企业领导的参与。IT治理专一于企业目标和战略,使用技术提升业务水平,并知足业务需求的足够可用的资源和能力。
成功的IT治理首先须要有一个明晰的IT治理组织架构,而且组织机构中的各个部门(包括人员)都有明确的角色和相关职责的定义。
IT治理流程是保证企业的相关部门采用合理的步骤进行IT治理活动。制订相关流程和规范并有效实施。它应是根据企业需求出发并落实责任到人。
IT制度是将平常的流程进行固化并造成对企业的规范,须要每一个员工都加以遵循的一种措施。同时提供必要的手段,进行监督管理,最终造成一种控制的环境或文化。
目前主流的IT治理的组织模式有:专制管理模式、联邦型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三种。
IT治理流程的设计是为了可以在跨业务部门的流程中顺利完成IT业务的操做,是完整的、可见的,而且是可管理的。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做者:韩锋
首发于公众号《韩锋频道》,欢迎关注。
来源:宜信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