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少时酷爱文学,自北大荒返京后,几十年来坚持业余笔耕。曾在《当代》、《驼铃》、《剑南文学》、《北国风》等刊物发表太小说、报告文学等。在《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工人日报》等多家报纸发表过文章。笔名“锲舍”、“老风”。出版有长篇纪实文学《老屋》,长篇小说《玩儿房》,中短篇小说集《耍床》,报告文学集《奋斗者之歌》《无限风光》《无限精彩》。《中国文化报》发表过田韬的文章“守望激情——冯卫东人物特写集《无限风光》读后”。
做品选登
博联访谈:
感谢您接受博联访谈。做为年轻一代,咱们对那个年代很好奇。在咱们的眼里,那是个火热的年代,充满了狂热与激情。但那更是个沉重的年代——尤为是对知青这一有着时代特殊印记的群体来讲。历史彷佛给他们开了个无情的玩笑。不少知青在燃烧、奉献以后,便消沉了下去,深感一种历史的错位。但咱们也看到,更有不少知青却从这段经历中获得了磨练。您正是其中的一位。那对您来讲,这段记忆有何特别之处?
冯卫东:这段经历对我来讲,是笔宝贵的财富。个人意志品质获得了磨练。但个人特别之处就在于,我特别爱读书。我从小就酷爱读书,所以在兵团里也历来没有放下过看书的习惯。这个习惯获得了很好的保持。
我尤为对哲学很是感兴趣。这个哲学我钻到什么程度呢?我给你举个例子,我钻研哲学呀,从“存在决定意识”,一直钻到哲学鼻祖赫拉克利特。各类哲学思想都深深地刻在了个人脑海里。而这些都不是谁教给个人,都是我本身经过读书、钻研悟出来的。
在兵团里,我一开始是农工(农业工人),而后是班长、排长,一点一点熬上来的。兵团是个大社会,而我之因此可以从中脱颖而出,不可是由于本身能吃苦,更是由于个人表达才能出众,尤为是我在当众讲话时常可以联系哲学观点。因此后来清华大学来招工农兵学员时,我就被叫去开座谈会。我当时就去跟他们谈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什么的,他们(清华老师)眼前一亮,点着名的让我到清华去上大学!可是——凡事都有个可是,由于职务的问题,我仍是留了下来,没能去成。如今想一想,还真是有点遗憾呢(笑)。但无论怎么说,爱读书、爱哲学、爱思考钻研,这些爱好让人终身受益,使我可以保持思想、精神上的敏锐。
博联访谈:
后来您是怎么走上文学创做的道路的?
冯卫东:当初我在连队当指导员的时候,常常须要训话,传达上面精神。而训话是一门艺术,好比说你在训话时就须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而我说的话可并不通常,那可都是有出处的,常常引用书上的、报刊上的话,并且还引用的恰到好处。这就是功夫——由于这须要的是你在读书和生活中所积累的阅历。
回来以后,在工做之余,我把主要精力放在读书和写做上,想当个做家。所以我更加普遍地阅读。读书增长阅历,而读小说就比如是阅读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文学做品,不论是美国文学、苏俄文学、法国文学,仍是日本文学、韩国文学,不论是中国的仍是世界的,古典的仍是现代的,我统统阅读——尤为是读其中的名著:好比美国海明威的做品,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法国莫泊桑和福楼拜的现实主义做品……因此个人阅历非通常人所能比。
后来我更意识到要进一步地接触现实。由于若是一个写小说的人,即使博览群书,但如果对某一行业不懂,或者对具体的现实没有切肤之痛,他的小说就写不深入。而只有真正体验过现实的人才可以写出深度。我当时志向很高,但愿写出名著,也一直在努力尝试——固然发现这个愿望离现实比较远。不过这种勇气也是难得的。
固然,文学圈子也很重要。正是我进入了文学这个圈子,才接触到了一些文坛的老师,还有《北京文学》、《当代》、《十月》、《花城》这样的顶尖文学刊物,有机会参加一些文学讲座,更有幸听名家给咱们面授——其中不乏萧军、王蒙这种文坛巨匠。这些都让我受益不浅。
回想当年,不禁得感慨,如今这个年代已经没有真正酷爱文学的人了——如今人家都抓经济去了!
博联访谈:咱们知道,文化创意产业是时下的热点话题,也是年轻人关注的重点。那么您是为什么将目光聚焦于此的呢?
冯卫东:由于我坚信,创意改变一切。要有创意,那么人首先就必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站在时代的前沿。好比像我做为老一辈人,对时下的电子产品不太敏感,但我却不甘落后,努力地学习使用微信。我如今已经可以接收转发信息,把本身的观点发送出去啦。再好比互联网,我如今已可以由此接受许多最新的信息,跟上当下最新的节奏。
而说到互联网,就不能不提马云。他为何如今这么成功?说到底,就是由于他的创意,文化的创意。的确,营销和服务,也就是广义上的文化创意,在这个时代将占领大部分的市场,而再也不是生产什么东西。这就触碰到了时代的脉搏。而文化创意能够搞成文化产业,能够搞成文化产品,这就有了现实的意义。固然创意必须得超前——我常说,必需要作超前的、科学的、有趋势性的工做。一些发达国家重视这个问题要比咱们要早几十年,好比说英国三十年代就开始接触文化创意的概念,而当时咱们的国家却还在打内战!
那么创意来自与哪里呢?我认为,首先,创意来自于大脑,可是一个创意它不是无缘无故来的。能够这样说,是环境为创意提出了须要,而人们在实践中发现这种须要,而后千方百计地创新来适应之。好比说,我干着很是笨重的工做,我就会想法设法得将它变得轻松一些,这是环境的须要,就须要用你的思惟和实践来改变现状,改变现状就得有创意,创意来自于你平时的思考、阅历、学识、还有胆识等等等等。咱们看到,正是各式各样的创意支配着无数品牌的变革,小到李锦记的蚝油、臭豆腐的作法、吴裕泰、同仁堂、张小泉等品牌,大到马云的淘宝和比尔盖茨的微软……
如今咱们奋起直追,基本上已经和国际接轨了,但中国的许多旧观念如今仍然束缚着人的思惟。固然和咱们的教育体制也有关系。咱们的教育过重视分数,而不过重视实践。可偏偏是实践出真知,而不是课本。创意更是须要从实践中来。因此我建议年轻人啊,必定要把所学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的思惟方式,而不是总拘泥于课本,拘泥于文凭。正如在历史中,不少英雄、伟人没有什么文凭,甚至没啥文化,好比朱元璋、张做霖,可是时势造英雄,他们抓住了时代,而时代也造就了他们。人是在环境中磨砺出来的,正如神枪手是被子弹养出来的。创意也是从实际生活中诞生的。
同时,我更要建议他们多读书,博览群书,放眼世界,这样视野就不同。最重要的是要在看完书后动脑筋,要独立思考,不要随波逐流,而是要勇于提出本身的观念、独到的看法,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坚持——哪怕暂时得不到周围的承认。而创意是不可捉摸的、偶然的、比较直觉性的,它在出现前,你可能要通过左思右想。所以对于转瞬之间的、一闪念的灵感,则更是要尽可能去抓住它。这些习惯都须要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