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基于地形数据的坡度分析

高程、坡度和坡向是小班中很是重要的因子,坡度对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具备决定性的做用,是土地利用规划和治理措施配置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如何利用地形数据对坡度进行分析呢,本文即将揭晓。html

数据准备:基于地形数据分析,就得用到DEM地形数据了,若是你已经拥有了高程点、等高线、矢量边界,那就能够本身制做一个地形数据了,如何制做地形数据呢,能够参考这篇帖子:http://www.cnblogs.com/123zxc/p/5915332.html工具

若是没有上述制做地形数据的基础数据。下载方法参考帖子:spa

http://www.cnblogs.com/123zxc/p/5913482.html设计

中的地形数据下载部分3d

下图是下载下来的DEM数据加载到arcgis中的效果图,下面还叠加了该地区的高清影像。htm

 

加载好了数据以后找到ArcToolbox工具-》3D Analyst工具-》栅格表面-》坡度功能,以下图:blog

点击坡度功能,弹出了坡度分析对话框,以下图get

 

前两项很常规,输入栅格地形数据,选择输出路径,输出的文件名带上拓展名,好比上图中的podu4.tif,输出单位默认DEGREE就好,重点是这个z因子的肯定,当输入了栅格后,z因子那会弹出警告,警告内容上图所示,我们能够看一下arcgis所给出的帮助里是怎么解释z因子这个参数的:数据分析

Z 因子 (可选)基础

一个表面 z 单位中地面 x,y 单位的数量。

z 单位与输入表面的 x,y 单位不一样时,可以使用 z 因子调整 z 单位的测量单位。计算最终输出表面时,将用 z 因子乘以输入表面的 z 值。

若是 x,y 单位和 z 单位采用相同的测量单位,则 z 因子为 1。这是默认值。

 

若是 x,y 单位和 z 单位采用不一样的测量单位,则必须将 z 因子设置为适当的因子,不然会获得错误的结果。例如,若是 z 单位是英尺而 x,y 单位是米,则应使用 z 因子 0.3048 将 z 单位从英尺转换为米(1 英尺 = 0.3048 米)。

大概懂了,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单位没统一呀。

下面是如何确认z因子的方法说明:当输入的栅格数据是球面坐标系时,z因子的正确使用尤其重要,其采用的十进制较多。若是输入表面栅格再也不投影坐标系中,则从山体阴影中获得的输出看起来一般会很奇怪。这是因为在水平地面单位与高程z单位之间的测量存在差别。因为经度的长度随着纬度而变化,所以须要为该纬度指定一个适当的z因子。若是x,y单位是十进制而z单位是米,则一些适用于特殊纬度的适当z因子以下表:

下载的影像和地形数据默认的就是投影坐标系wgs84,正好符合上表的要求,对比上面的表格,本文实验中的影像区域纬度是30度左右,因此选择30度对应的z因子。

 

输入完对应的因子后,警告解除,固然,这里能够随意输入数值,可是根据上面的表格输入对应数值,其最后分析的精度确定是比较高的。

 

参数输入完毕,开始进行坡度分析。稍等片刻,分析完毕。结果以下图:

 

从绿色到红色渐变,坡度愈来愈大。

那么坡度分析出来了,到底有什么做用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1984年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对耕地坡度分为五级,即≤2°、2°~6°、6°~15°、15°~25°、>25°.地面坡度的不一样级别,对耕地利用的影响不一样.≤2°通常无水土流失现象;2°~6°可发生轻度土壤侵蚀,需注意水土保持;6°~15°可发生中度水土流失,应采起修筑梯田、等高种植等措施,增强水土保持;15°~25°水土流失严重,必须采起工程、生物等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25°为《水土保持法》规定的开荒限制坡度,即不许开荒种植农做物,已经开垦为耕地的,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

坡度分析与国家标准和政策挂钩了,那这分析完的结果意义就大了。

能够根据上述状况,把坡度分为五级。分级步骤和图示以下:对坡度分析结果右键属性。弹出图层属性对话框,在符号系统节点下,左侧选择已分类,而后点击对话框右侧的分类按钮进入分类界面。

 

在分类对话框中,分类方法选为手动,类别选择为五类,在中断值界面中,手动输入我们刚才分级的临界值。输入完成,点肯定。能够在上图看到,最后系统自动给分好了类。点应用,肯定。

 

分级分析结果如图,能够很是清楚的看到坡度分析结果,而后结合该地区的高清影像,就能够看出来哪些地方不符合国家的耕地标准,哪些地方应该退耕还林,哪些地方适合做为耕地。对比下面两个图看出,该地区执行的退耕还林、水土保湿等工做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执行力仍是蛮强的(这里我就简单的分析一下了)。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