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入手KWP3以来,却是抽出很多时间阅读。在写这篇笔记的时候,我已是第二次拜读此书。与这本书的邂逅是暑假在微博上看到李开复老师推荐此书,正好金山网络的曹钦学长要我帮了一个小忙,硬说要谢谢我,辞让不成就和他说送我这套书吧,他爽快的答应了。html
拿到书后看到学长写在前页的叙言,很受鼓励,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巴不得一口气读完。整本书给个人感受就是:眼前一亮!看这本书的整个过程,充满了震撼和惊喜,这是在这之前看任何一本书从未有过的。web
吴军老师从一个我从未登上的高度,生动地描绘了整个IT行业的发展脉络,感受之前总耗着本身大脑CPU以及内存的许多毫无连续的思路,忽然清晰地被联系了起来。就像学到某个强大的数学公式或物理定理,把你以前学的零散的、片断的知识点全都联系了起来,今后能够不变应万变的感受同样。 安全
公司的发展史就如同生活同样,不少事别无选择,只能向前走。这本书中蕴含着一种狂热的力量,在一次次浪潮之中,洗刷着年轻的心。正如站在这风口浪尖,一次是一种挣扎,一次是一种蜕变。网络
提及美国电话和电报公司,即AT&T公司,在美国乃至世界上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性能
该公司由电话之父亚历山大.贝尔创立于1877年,AT&T的兴起感谢于美国的反垄断法不断地强迫公司作着技术革新,帮助公司修枝剪叶以删除掉那些无用的业务,而衰败一样是因为反垄断法使公司不得不作着不理智的拆分从而使一个巨型帝国迅速的滑落.网站
当一个公司到后期被投行以及他人所大量持股,而创始人逐渐丧失公司的决策权时,公司就必将不在有着理智的长远的发展眼光,而愈来愈侧重短线投资和大量套现,从而使公司走向灭亡.操作系统
这个世界坏掉的部分确实不少,但仍有不少无缺无损的存在,从不叫人失望。翻译
从IBM看腾讯,IBM的成功之道在于保守,他不会盲目地对技术作大步的革新,由于任何一个失败均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股价,发展,战略等. 因此不少大公司,好比IBM该作的不是盲目的创新,而是在其余公司创新后作出快速反映即便跟进.设计
而小公司,好比曾经的苹果,一直没有被IBM所击败,而如今太多的中国公司纷纷职责腾讯在抄袭,是由于苹果公司不是知足于当前的用户群体,而是即便地把握到用户的更大的需求和动态,从而持续创新,用反映速度来摆脱大公司的纠缠,而后让本身步入一个灵活变更的大公司的行列.htm
另一点让我感触最深的是,IBM在金融危机先后,并无受到特别大的打击,与他的公司定位“服务型公司”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我对XaaS这种概念炒做一直嗤之以鼻,却很同意“软件即服务”这种理念,在我看来,不管是行业软件,仍是互联网,都是一种变相的服务行业,只有遵循了这一点,才能让一个公司,或者一个网站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知晓将来,洞悉命运,真的有意义么?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如今应该作什么?
水果公司的成功在于始终把任何一个产品作到完美,作到极致. 他们和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不同,不少互联网为了扩大用户群体,一直信仰的一点是,咱们要把用户当成傻子去看待,可是水果公司是把每一个他的用户都当成艺术家,而后让这部分人再带动更多的人.....其实也不失一个好战略.
此外,不少PM在苹果兴起后,在作不少产品时都多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用户不知道本身要什么”,须要咱们来引领,但是不要忘记:
1. 苹果自己是第一个创造出"Windows"的,这本就为他们积累了很多的用户口碑
2. 苹果所说的不知道用户要什么,只是说“用户想象不到原来还有如此美妙的展示方式”,而并不是“用户不知道本身想要他已知的A仍是B”
1. 摩尔定律是有实效期的,摩尔本来认为实效期是10年,但是只今已通过去了近50年,随着技术的发展遇到瓶颈,集成度不可能再像原来同样指数型的提升,咱们目前能期待的只是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来让整个计算机世界发生一个质的飞跃,而现在,摩尔定律的失效只能让咱们愈来愈多地寄望于多核程序设计了.
2. 反摩尔定律:一个IT公司若是今天和18个月前卖出一样多的,一样的产品,那么他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
这个翻译成反摩尔定律好奇怪....其实这个应该说是摩尔定律的一个推论更合适一些. 因而这就强迫着IT公司进行技术革新.....
在PC时代,Intel的统治地位无须多说,他完全击垮了Moto,而后为了反垄断留下了一个不足以成为竞争对手的AMD.
可是Intel已经占据了PC市场的以后,从外界看来却有些忽略了移动端的市场,因此将来若干年的发展,若是不及时凭借本身的规模口碑和影响力去抢占这一块,前景堪忧.
MSRA是我一直的梦想,因此我把全部的用户名后都加上了ms的后缀,对微软的历史已经再熟悉不过了.
从微软利用MS-DOS起家,到雇佣阿尔钦和卡特勒研发Windows(《观止》),再到以后的x-box. 一直关注着C#的我,更是深入体会到.NET的强大和微软一统天下的野心.
只是微软在互联网的表现一直让人失望,不管是Bing,仍是微软以前力推的Silverlight,在我看来,微软不是因为过于庞大而丧失灵活性,固然,这也是其中的一个缘由. 而是微软的基因中历来都缺乏创新的灵魂,一直都是靠着Windows打天下,而再互联网行业,微软便没有了Windows的优点可利用,而追在别人后面,只能说是别人的市场已经成熟了,微软就很难侵占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吴军博士的分析可能仍是有些不到位把......
Yahoo最大的贡献应该在于他开创了一种免费,开源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而Yahoo也至关于一手创造了当年的互联网泡沫.
Yahoo最大的失败一点:
Yahoo在我看来一直都是一我的力密集型公司,而不是一个技术型公司,由于他的排名,乃至聚类都是人来完成. 而在互联网行业,这样的模式是很容易被复制的.
可是这也怪不得Yahoo,由于Yahoo一直都是以一个传统媒体的思路来经营互联网,甚至包括以后的几位CEO,这就决定了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对Google战斗的完败.
惠普和Moto同样,都是属于一个以硬件为主要盈利模式的公司,也包括现在的Dell.
可是从目前来看,随着硬件的价格愈来愈低,也包括无数的“中国制造”的冲击,硬件的利润已经愈来愈小.
惠普愈来愈多的市场都是投在了打印机上,丰富打印机的生产线,可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个仍然很难维持惠普一个大公司的兴起. 而Moto做为无线通讯的主要生产商,也已经成为了没落的贵族.
现在看来,若是这两个公司,甚至包括其余的硬件厂商,若是不及时地扩展业务模式,或者是与软件,与服务相结合,必然衰败甚至倒闭.
创业几乎是每一个IT人的梦想,至少我身边的人都是这样,没有人甘心为人打工一生.
可是每当他们跟我说出想法时,我给他们的打击老是多于鼓励和支持,他们给个人理由无外乎某某人作了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东西,而后这我的就成功了. 我每每都会说,那是由于剩下99%没有成功的人你不知道而已.
书上给出了一个小公司想成功的理由: 1. 创始人不只仅是梦想家,而要是一个实干家. 2. 仅仅有一个好的团队和技术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商业头脑,以及能够找到盈利的商业模型. 此外除了领导力,判断力以外,也许更重要的是运气了. 我读过茅侃侃的关于创业的一本书,虽然书写的不怎么样,可是有的观点我仍是很认同,创业的路是异常坚信的,不少人都看到了成功的结果,而忽略了成功的过程. 硅谷天天上千的公司成立,可是同时也有上千的公司关门,血本无归.
此外,我身边的好多人除了创业以外,更多的就是和我说,你看谁谁谁每月多少多少钱,你看看哪一个哪一个方向(好比移动开发)每月多少多少钱,你看某某行业(最多的是金融和销售)每月多少多少钱.
我老是说的观点有几个,每一个公司都不是傻子(固然我如今愈来愈感受傻子还真很多),能给他比你多的工资,必然有他的辛劳之处,太多人看到百度的人工资翻着番的数,但是我更多看到的是百度人日益稀少的头发和大量的情侣分手数.
某个方向的工资很高,无外乎几个可能,第一,这个方向门槛很高,第二,这个方向是个泡沫. 好比web开发,世纪初随便会写个html都能拿到高额的年薪,而如今web开发却成为了低端的代名词,以致于前公司你们见面都会说,“靠,你丫的是套页面的把?”“滚!大家去安全家都是套页面的!” . 而这种现状彻底能够应用于当今的移动(Android和IOS开发),泡沫而已,何须耗费心思呢.
某个行业工资很高,我能说的只是,那是你看到出来炫耀的都是成功人士,却不知那些每月只有几百块底薪的销售,和“四大”公司里天天累得快吐血的白领人士呢.......
硅谷的“硅”——半导体制造业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愈来愈少,取而代之的是生物科技和高新技术,而这些终有一天也会随着时代而消亡,而硅谷之因此长盛不衰,留下的,只有他的创新精神,而这个,正是中国没有硅谷的最大缘由之所在把.
若是说微软一直是个人梦想的话,那么Google历来都是我可望不可及的一个神圣的地方.
1. Google至于Yahoo等公司当然有技术上的巨大优点,而从财政上讲,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他们没有着急上市,也在融资时注意本身手中的股份,避免被过分稀释,这样就保证了公司创始人的决策权,而不是受华尔街影响.
2. Google和微软之争好多人评价说是技术的胜利,或者决策的胜利等等,但是在我看来,更大因素仍是由于微软没找到一个合理的办法把操做系统和互联网捆绑这个关键因素,不然Google的失败也是无可避免.
3. Google的人才政策,Google信仰我的英雄主义. 那天吃饭我问女友说,你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仍是英雄创造的. 成绩优异的她果不其然地说人民. 但是我却对于尖端行业的“团队主义”一直抱有质疑,举个最粗俗的例子,一万个女人生一个孩子同样须要十个月. 那么说若是是装配行业,外包行业,10000我的的产量大于10我的没问题. 但是对于一些技术性行业来讲,我却历来都对“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的说法嗤之以鼻. 在我看来,与其让我和三个“臭皮匠”工做,还不如让我一我的安安心心地工做来得更合适,因此我喜欢精英主义的公司,而对某些大规模不分青红皂白扩招的公司躲得远远的,宁缺勿滥是我一贯的格言. 因此每次和别人聊天谈起某某公司多少多少人的时候,我都说,三我的足够了把......
4. 关于研究部门. 我一直以为把研究部门和开发部门分开是不太合理的,好比传说中的MSRA不写代码,天天负责的只是研究,结果致使的是很难让研究部门真正开发出真正的产品,若是我组建一个公司,研究部门能够研究某一个具体方向,可是研究区间不得超过一个月,而一个月后他须要的是,进行研究报告,而后若是经过接下来须要申请一个工程团队将这个研究迅速转变成产品,哪怕是实验室项目.....这样才能不会让研究成为单纯的研究.
5. “杀鸡也用牛刀”,这个在我看来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这样会损耗掉大量的人才,也会让大量的人才逐渐趋于平庸,并且牛刀杀鸡是否是更好还有待考证. 另外,这样很是不利于控制公司的成本.
6. Android. Android无非是近年来智能手机的一个创举,超过多年的老品牌Symbian,更是将IOS和WP远远甩在身后,可是在我看来,若是Android不解决如下几个问题,必然成为迅速陨落的流星.
A. 版本更新过快的问题. 十天的时间,九天都在讨论要不要刷系统明显是个很不成熟的状况.
B. 亟需一个行业约定标准. 这个是Android和IOS最大的差距之所在. Google一贯的作事风格就是联合各大厂商而后来狙击一个巨头,之前是联合电脑制做商,互联网公司来狙击微软,今天是联合各大手机制造商来狙击Apple,可是这一套明显在手机操做系统时代行不通. 各大手机都有着不一样的硬件标准,这样每一个公司都须要对Android作一个定制,而各大n公司的水平更是参差不平,这就致使了整个系统的混乱,尤为是对手机应用开发者更是痛苦,缺少了应用的智能手机更是鸡肋了.
C. 效率问题. 太多Android粉都辩解着Android的手机不慢,但是从技术的角度说,Android这种基于虚拟机的效率低于IOS是毋容置疑的,而打开性能监视器更是能够看到GC回收个没完没了.....
7. Google的商业竞争这句话我最喜欢,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不要怕失败,努力地去向那些所谓的权威质疑把!
1. 在我看来,web2.0应该是无干涉的,公司只须要打造一个平台任由用户自由发挥,从这个意义来讲,因为天朝独有的审核制度,使国内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web2.0. 做者在书中给出了这样几个web2.0必备的特征.
A. 必须有平台能够接受并管理用户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是网站的主体.
B. 这个必须是个平台,容许用户开发本身的程序.
C. 交互性. 交互通讯和信息共享.
D. 非竞争性和自足性.
2. 关于web2.0的盈利. 我一直对web2.0不足够看好,若是说web1.0是单对多,web2.0是多对多,那我更愿意相信web3.0是一种基于语义,基于上下文等等的彻底个性化定制,那么若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web2.0只是web3.0的一个过分,就如Vista同样,只是一个过分产品而已.
评价一个网站,一个公司的好坏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盈利,财务报表是否足够漂亮,那么web2.0明显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我曾经帮别人修改一个商业计划书里写,这个网站我只能制定一个最终的目标,可是不能肯定其产品表现形式,我更不会为了作社区而去作社区,由于在我看来,包括Facebook和Twitter在内,都是一个失败的产品,由于他们直到如今都没有找到足够好的盈利模式,尤为是Twitter.
曾经有人问我新浪微博怎么样,个人回答是,微博这样的产品表明了当今社会的浮躁,在宣扬一种快餐文化,可是微博直到如今都没有办法找到一个成熟的盈利模式,惟一可能进行的也不过是一些热门帐号的软广告,以及广告精准投放而已,而咱们知道,靠广告生存的公司的空间愈来愈小. 因此我对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盲目追随Twitter, 投资微博感受很是不理解,更对点点这类还宣扬“轻微博”的网站感到可笑,由此也是对开复老师创新工厂的投资眼光表示质疑. 而新浪微博的前景,我更愿意相信这只是新浪想用来拆分上市而后大佬一笔的中间产品而已.
若是说web2.0的盈利渠道,只能个性化,再个性化,而后经过个性化进一步作广告精准投放以及商品推荐,以及打造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而后收取中间费用(在这一点上人人作的应该是很好的). 可是这个已是偏向于web3.0的概念了.
此外,好多人跟我聊天时候说创业的点子,我说,从前,咱们作网站是努力把线下生活搬到互联网上,让人们能在网上真实模拟平常生活,形成这个的缘由是互联网行业的不成熟. 而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成熟,咱们该想的是,如何把线上生活搬到线下,打造这样一个实体店,让用户在平常生活中像在网上同样. 如此往复循环,线上线下彼此促进,才是将来互联网的趋势.
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的。对我的来讲,看清楚浪潮,遇上浪潮,便不枉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