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IT行业在中国并非特别差的行业,而程序员的工资也并不低,但为何中国的程序员总被称做码农或者说是苦逼的程序员?中国的程序员生活和欧美的有什么不同?程序员
编程活动和机械电子同样能够视为一种工艺(craftsmanship),从事此类工艺活动的人能够叫作工匠或者工程师。经历过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有深厚 的工程根底,从机械到电子再到软件,都是国家产业的支柱,滋养着社会中坚力量的中产阶级。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广泛比较高,他们有工艺的传承,有文化圈,有产 业的历史。
编程
而国内目前的软件工业和制造业很是类似,以来料加工式的低水平重复劳动为主。就好像农民仰赖着老天提供种子、土壤、阳光和水, 中国程序员仰赖着洋人提供设备、技术和理念,从微处理器、操做系统、编程语言、编译器、IDE、编程框架到应用程序,除了作晶圆的沙子是本地产的,几乎没 有什么属于本身,天天的工做内容主要就是把别人已有的东西按照本身的——甚至不是本身的——的需求装配一下,没有什么创造性,也不多有业界的技术积累和传 承出现,即使有也流传不开,毕竟程序员文化水平广泛不高——「有知识,没文化」,就是说这样的情况。记得劣质盗版 VCD 满天飞的时代有个程序员作出一款丑陋可是解码容错能力很好的播放器,贴合国情,一炮成名,结果好容易写本书,没有几个句子能写通顺的。这种技术书籍的拙劣 情况一直保持到如今,并且拙劣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了。没有技术传承,没有文化圈,不乏有人上大学以前对编程一窍不通,学计算机只是由于计算机「热门」而已。 如同包办的婚姻,没有一丝爱情,最后以编程为业,只是由于也不会作别的什么了。框架
另外一方面,国内程序员不论薪水如何,的确很苦。许多人长期 被迫加班,最后甚至会成为一种自愿的习惯。可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并未所以而提升,就像千百年来用惯锄头和镰刀的农夫,不多有人会想要去学习、改进本身使用的 工具和习惯,甚至对于新兴的思潮和方法抱有非理性的抵触情绪。生活如此悲惨,却又如此不思进取,和农民的问题很类似。再加上,就好像城里人眼中的乡下人一 样,程序员们木讷、邋遢、缺少情调、土。可恰恰又自负并且互相看不起。编程语言
总而言之,在中国作一个程序员,不多有什么事情能让人以为本身从事 的工做很体面。那么,在整个社会以自嘲为风尚、许多行业都喜欢好勇斗狠地自轻自贱的情况中,使劲贬低本身的职业,自嘲和群吵时,就不会有什么心理包袱。不 过,就好像黑人能够自称或者互称「黑鬼」,可是白人若是敢讲马上会惹祸同样,喜欢以此自称的程序员并不见得能容忍其余人这样称呼本身。工具
最后,英语有相似的说法,将带有隔断的办公室叫作 cube farm,常见于传统的软件公司。以讽刺(但不限于)软件公司平常生活为主题的漫画 Dilbert 就有很多格子办公室里的场景。不过 cube farm 说的并非程序员们像农民,而是说他们像地里的庄稼或者果树,产出成果,等待收割。毕竟,欧美发达国家的农民生活每每比程序员更好。高收入,农机劳做,大 片的私有土地,宁静的田园生活。农民的生活在那里,若是不是使人向往,至少也并没有贬义。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