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的人愈来愈多,看书的人愈来愈少”,博客出书的也愈来愈多了,此次和你们聊一个问题——若是已经看了博客,是否还有必要看博主的书?app
首先,有的博客与书的主题有差别,从逻辑上讲上面的问题不存在,因此,我这里只说博客与书同主题的状况,好比我本身的博客。先推荐一堆,这些都是我常看的博客,也都出过以博文为素材编写的书(有的甚至是多本,这里只说最典型的一本吧):
ExcelPro——《Excel图表之道——如何制做专业有效的商务图表》
孙小小——《PPT演示之道——写给非设计人员的幻灯片指南》
松鼠会群博——《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UCDChina群博——《UCD火花集》
萧秋水——《超越对手:大项目售前售后的30种实战技巧》
秋叶——《说服力:让你的PPT会说话》
……
能把博文整理出版,至少,这说明博主愿意分享,写了足够多的字,并且质量较高,这样才会有出版社愿意“投资”。因此,就算不想花钱买书,让出版社来帮咱们作博客的过滤器也是不错的选择。
接下来,进入正题,对比博客与书。个人总体感受,博客动态,书相对静态,又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
博客的文章篇幅较短,以几百到小几千字为单位,比如散落的珍珠,书以十几到几十万字为单位写做,须要更大局的逻辑串联,打造一根线,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把上百篇博文拷贝粘贴在一块儿。对此我深有体会,也许我能写出一篇几千字的好文章,但几十万字,对我来讲确实又是另外一种挑战,深感力不从心。作技术的同窗能够类比到编码,也许你有能力写出很漂亮的几千行代码的模块,但独立写一个几十万行代码的系统,则彻底不是一回事,因此若是这本书有不少不知足你指望的地方,也请包涵,我已经尽力了。
博客的语言粗糙但活泼,很快写成,书稿会通过多轮修改,语言千锤百炼,为了符合出版须要,通常比较正统,思路更缜密。这比如把珍珠磨亮,但也会磨掉一些有意思的棱角(这个比喻貌似不太合适,呵呵),个人书中就删去了不少句子,好比在说目标管理的时候,我调侃了一段语焉不详的官方文字:“×××经过医改方案,阶段目标是,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
博客的内容能够频繁更新,有什么感想能够立刻付诸笔端,除了做者不断分享最新的思想,读者也能够随时回帖互动。时间上看,书写完了就不动了,最可能是畅销书偶尔再版。读书好像是静静的听人讲故事,好在我提到的书,做者都有博客,交流起来也很方便。
博客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不但能够彩色,还能够有声音、视频等富媒体,但书一般处于成本与售价的考虑,只能黑白,技术上也无法实现动态媒体、超连接(写书的时候没这个很不爽),这个要靠电子书进一步普及。但捧着一本实体书,会有一种别样的感受,心灵会很安宁,读网的浮躁感受对替代不了
最后,出于销量的考虑,博主和出版社一般会将部分书中内容雪藏,不发在博客上。我书中大约有一半的内容如今在博客上还看不到,本身的考虑是,等书上市后一段时间,再慢慢发出,也算给你们一个交代。
从微博、博客到书,字数愈来愈多,质量愈来愈高,变化也愈来愈少,是一个信息到知识的转换过程,逐步精炼沉淀。也是一个“遍历–>提炼–>传承”的过程。各有利弊,互相没法替代。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