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CPU:cat /proc/cpuinfo | grep name | cut -f2 -d: | uniq -cjava
查看内存:cat /proc/meminfoios
查看内存个数:dmidecode |grep -A16 "Memory Device$"nginx
cat /proc/meminfo | grep MemTotalweb
查看硬盘大小:df –lh 或者 fdisk -l | grep Diskredis
安装:rpm -ivhsql
卸载:rpm -e数据库
删除文件:rm -rfapache
复制文件:cp -r缓存
强杀进程:killr -9 进程号tomcat
查看进程:ps -ef| grep 进程,如:java/redis
netstat -tln
受权:chmod 777 地址
查找端口号:netstat -ano | find "8080"
查看磁盘:df -h
关闭防火墙:service iptables stop
查看日志信息: tail -f /usr/local/webpdf/logs/webpdf.log
从新开启转换服务: /usr/local/webpdf/bin/startup.sh
查看转换服务进程: ps –ef|grep java
Zk查看转换服务:
/usr/local/zookeeper/bin/zkCli.sh
ls /nextConvertLock
中止服务:/usr/local/tomcat/bin/shutdown.sh
开启服务:/usr/local/tomcat/bin/startup.sh
目录建立:mkdir
删除目录 rm –rf
删除文件 rm
删表-重启tomcat,压file/add,从数据库查fileid,再压manifest
安装iostat
Yum install sysstat
sysstat的安装包是:sysstat-5.0.5-1.i386.rpm,装完了sysstat-5.0.5-1.i386.rpm
后 就会有iostat、mpstat、sar、sa的功能,sysstat-5.0.5-1.i386.rpm
启动sysstat
/etc/init.d/sysstat start
设置sysstat自启动
#checkfig sysstat on
MPSTAT
MPSTAT -P ALL 2 3
nmon -s 5 -c 240 -f -m /home
-s 10 表示每10秒采集一次数据。
-c 120 表示采集360次。360*10=3600秒,总共就是1小时。
-f 表示生成的数据文件名中有时间
-m /u01/app/nmon 表示生成的数据文件的路径
若是 %util 接近 100%,说明产生的I/O请求太多,I/O系统已经满负荷,该磁盘
可能存在瓶颈。
idle小于70% IO压力就较大了,通常读取速度有较多的wait.
同时能够结合vmstat 查看查看b参数(等待资源的进程数)和wa参数(IO等待所占用的CPU时间的百分比,高过30%时IO压力高)
若是 svctm 比较接近 await,说明I/O 几乎没有等待时间;
若是 await 远大于 svctm,说明 I/O队列太长,应用获得的响应时间变慢,
通常状况下CPU利用率里User%应占70%左右,Sys%应占30%左右,若是Sys%或Wait%占比等于或超过了User%则应该关注是什么引发了过多的系统消耗,多是大量的Disk或Network I/O
随着并发的增长,应用进程对CPU的消耗都增长在Wait%上,经排查是因为NFS读写遇到瓶颈致使。
从新开启convert
/usr/local/webpdf/bin/startup.sh
/usr/local/webpdf/bin/shutdown.sh
Mysql改链接池:
Vi /usr/local/webpdf/config/webpdf.conf
Mysql.maxpoolsize=???
Mysql查看链接池数:
show processlist
查看内存空闲:
Free –m
开启zk
sh zkServer.sh start
cd /usr/local/zookeeper
/usr/local/zookeeper/bin
root权限
r 表示运行队列(就是说多少个进程真的分配到CPU),我测试的服务器目前CPU比较空闲,没什么程序在跑,当这个值超过了CPU数目,就会出现CPU瓶颈了。这个也和top的负载有关系,通常负载超过了3就比较高,超过了5就高,超过了10就不正常了,服务器的状态很危险。top的负载相似每秒的运行队列。若是运行队列过大,表示你的CPU很繁忙,通常会形成CPU使用率很高。
b 表示阻塞的进程,这个很少说,进程阻塞,你们懂的。
swpd 虚拟内存已使用的大小,若是大于0,表示你的机器物理内存不足了,若是不是程序内存泄露的缘由,那么你该升级内存了或者把耗内存的任务迁移到其余机器。
free 空闲的物理内存的大小,个人机器内存总共8G,剩余3415M。
buff Linux/Unix系统是用来存储,目录里面有什么内容,权限等的缓存,我本机大概占用300多M
cache cache直接用来记忆咱们打开的文件,给文件作缓冲,我本机大概占用300多M(这里是Linux/Unix的聪明之处,把空闲的物理内存的一部分拿来作文件和目录的缓存,是为了提升 程序执行的性能,当程序使用内存时,buffer/cached会很快地被使用。)
si 每秒从磁盘读入虚拟内存的大小,若是这个值大于0,表示物理内存不够用或者内存泄露了,要查找耗内存进程解决掉。个人机器内存充裕,一切正常。
so 每秒虚拟内存写入磁盘的大小,若是这个值大于0,同上。
bi 块设备每秒接收的块数量,这里的块设备是指系统上全部的磁盘和其余块设备,默认块大小是1024byte,我本机上没什么IO操做,因此一直是0,可是我曾在处理拷贝大量数据(2-3T)的机器上看过能够达到140000/s,磁盘写入速度差很少140M每秒
bo 块设备每秒发送的块数量,例如咱们读取文件,bo就要大于0。bi和bo通常都要接近0,否则就是IO过于频繁,须要调整。
in 每秒CPU的中断次数,包括时间中断
cs 每秒上下文切换次数,例如咱们调用系统函数,就要进行上下文切换,线程的切换,也要进程上下文切换,这个值要越小越好,太大了,要考虑调低线程或者进程的数目,例如在apache和nginx这种web服务器中,咱们通常作性能测试时会进行几千并发甚至几万并发的测试,选择web服务器的进程能够由进程或者线程的峰值一直下调,压测,直到cs到一个比较小的值,这个进程和线程数就是比较合适的值了。系统调用也是,每次调用系统函数,咱们的代码就会进入内核空间,致使上下文切换,这个是很耗资源,也要尽可能避免频繁调用系统函数。上下文切换次数过多表示你的CPU大部分浪费在上下文切换,致使CPU干正经事的时间少了,CPU没有充分利用,是不可取的。
us 用户CPU时间,我曾经在一个作加密解密很频繁的服务器上,能够看到us接近100,r运行队列达到80(机器在作压力测试,性能表现不佳)。
sy 系统CPU时间,若是过高,表示系统调用时间长,例如是IO操做频繁。
id 空闲 CPU时间,通常来讲,id + us + sy = 100,通常我认为id是空闲CPU使用率,us是用户CPU使用率,sy是系统CPU使用率。
wt 等待IO CPU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