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模拟电路:3-6 共射放大电路-1(固定偏置的直流分析)

回到目录html

      BJT共射级电路放大器是比较经常使用的一种放大电路,不一样于前面的共基级放大器单一的电路形式,共射级放大器的设计比较灵活,历史上人们曾经设计出过不少各类各样的共射级放大器。最经常使用的是如下三种形式的共射放大电路(见下图3-06.01)。通常只要掌握了这三种电路的共通分析方法,那之后再遇到其余比较偏门的共射电路时,咱们也能够按照咱们已掌握的共通方法,分析出其基本电路特性。性能

图 3-6.01 ui

 

1.   固定偏置

      固定偏置(fixed-bias configuration)是最简单的共射放大电路结构,咱们现以npn型晶体管为例对齐进行直流分析。设计

 

(1) 输入静态工做点

      咱们将固定偏置的共射放大电路重画于下,在直流分析(静态分析)时,可将动态输入电压vi视为0。3d

图 3-6.02 htm

      对于输入端回路,BJT的发射结正偏,咱们采用简化分析模型,假设VBE固定为0.7V。所以在输入回路可得:blog

      上式的IB即为输入端的静态工做电流,在上式中咱们能够取合适得RB,而获得一个比较合理得IB值(通常为几个微安级)。ci

 

(2) 输出静态工做点

      输出静态工做点,即为求VCE和IC,咱们将输出回路的电压电流关系画于下图:get

图 3-6.03 产品

      当BJT工做于正常的放大区时:

      在输出回路可得:

      上两式中的VCE和IC即为输出的静态工做点。

 

(3) 饱和条件

      在共射电路中的饱和条件与共基电路稍有不一样,在共基电路中,VCE<0会进入饱和,而在共射电路中,只要VCE<VCEsat(通常咱们常近似取为0.3V),晶体管就会进入饱和。所以,咱们能够算出此时的集电极饱和电流ICsat,

      当共射电路的进入饱和时,输入端IB的继续增大不会使输出电流IC继续增大,虽然不会像共基电路那样损坏晶体管,但会使基极电流IB与射极电流IC之间的放大倍数小于原来的β参数。

 

(4) 固定偏置的缺点

      固定偏置的优势是:结构简单、概念清晰。可是咱们通常不多将固定偏置电路直接应用于实际设计,缘由在于固定偏置电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工做点不稳。

      前面曾经说过,因为半导体器件加工工艺的限制,通常参数都会偏离标准值,好比对某个BJT来讲,放大系数β在50~200范围内都算正常,整整差了4倍。那么根据上式:

      一样的电路,输出静态电流IC就会差整整4倍,输出静态电压VCE也会有较大范围的变化,由此带来的电路功耗、放大倍数等一系列性能也会跟着变化,这样不稳定的性能是没法在实际产品中使用的。

 

2.   改进的固定偏置

 

(1) 负反馈的做用

      在固定偏置的发射极增长一个射极电阻RE,能够大大提升电路的稳定性,以下图所示,这种形式的电路也能够称为射极偏置(emitter-bias Configuration):

图 3-6.04 

      这种设计称为“负反馈”设计,负反馈设计是一个很庞大的话题,这里你能够先简单将其理解为:负反馈结构的电路自己有一种稳定做用,当某种非正常因素(好比β值偏移,温度影响等等)致使电路工做点偏移时,负反馈结构会迫使电路工做点回向正常值方向移动,从而减少偏移值,提升稳定性。

      咱们这里先粗略定性地看一下射极电阻RE对提升电路稳定性的做用:

      (1)当放大系数β增大致使IC增大时,流过RE的电流IE也会增大,由此会致使E点的的电压VE升高。

      (2)当VE升高,因为VBE保持固定值0.7V不变,所以结果致使B点电压VB升高。

      (3)VB升高,但VCC不变,由此致使RB两端的压降减少,从而致使输入电流IB减少。

      (4)IB的减少最终会致使IC的减少,抑制了前面因β增大致使IC增大的效应,所以提升了电路的稳定性。

      固然,若是你若要深究的话,又会发现:IC的减少会致使IE的减少,再致使VE的减少和VB的减少,而后又使得IB增大……那么,究竟哪一个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力更大些?这个就须要下面的定量分析了。

 

(2) 静态工做点分析

图 3-6.05 

● 先看输入回路:

      输入回路的关系式为:

      解得:

 

● 再看输出回路:

      当BJT工做于放大区时:

      输出回路的关系式为:

      为简化计算,设IE≈IC,最终解得:

 

● 关于简化运算的说明:

      这里你可能还有一点小疑惑,为何在输入回路中,不把(1+β)简化成≈β,不去掉那个1?而在输出回路中,却作了IE≈IC¬的简化,去掉了那个1呢。其实理由很简单:输入回路的计算式中,即使留着那个1,计算起来也不麻烦,因此就放着了。而在输出回路的计算式中,留着那个1算起来稍微有点麻烦了,因此就把它给去掉了。

      听着是否是很随意呢?其实这就是工程中模拟电路的魅惑点所在。由于实际的模拟电路要面临不少的不肯定参数的影响(好比,常规使用的电阻都是5%的偏差等级的;BJT等半导体器件的参数甚至会有50%以上的误差;受温度影响,不少参数也会偏)。你辛辛苦苦算出来的精确解,仅一个5%的电阻阻值误差就能够把结果给带偏。因此,太精确的计算有时并非很必要,不少计算均可以做简化。那么,究竟对哪些部分能够作简化,哪些部分不做简化呢?这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本人的经验(或者说直觉)。

      因此,有时你能够看到在一些不一样的模电教材上,对于一样形式的电路,不一样的做者会给出稍微有点不一样的公式,这个是由于他们各自取的简化点不一样。可是,分析原理确定都是同样的,并且他们的结果也都是可用的。这个随着你本人经验的增加,就会理解他们各自的作法了。

案例3-6-1: 在下图中,计算当β=50和β=200时的IB, IC, VCE,并进行比较。

解: (1)当β=50时:

      假设BJT工做于放大区:

      再来求VCE:

      验证:VCE1 > VCESat,说明前面关于BJT工做于放大区的假设正确。

 

(2)当β=200时:

      假设BJT工做与放大区:

      再来求VCE:

      验证:VCE2 > VCESat,说明前面关于BJT工做于放大区的假设正确。

 

(3)比较:

      当β1和β2相差4倍时:

      IC1和IC2只相差2.5倍,说明反馈电阻RE确实改善了电路的稳定性。

      另外,当β=200时,VCE2仅比饱和阈值VCESat (0.7V)大一点点,已处于放大区的边缘,还能够勉强工做。如果没有反馈电阻RE,BJT会早早地就进入饱和区,而不能起正常放大做用了。

 

(3) 饱和条件

      当VCE<VCESat时,晶体管进入饱和区。所以,咱们能够算出此时的集电极饱和电流ICsat,

      当IC>ICsat时,晶体管进入饱和。

     

回到目录

 

 

( end of 3-6-1 )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