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答辩提问:“定律是否是路?”
方迪回答:“不是。定律是定律,路是路。路是方便的、经验的、模式的、固化的、既有的,定律是必然的、因果的、规律的。”
一位答辩委员问:“咱们不须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吗?人类不是在一代一代的知识积累中得以进步的吗?这是两问一题,并做一题回答。”
方迪回答:“知识包括了定律和经验,但如今讨论的主题不是给知识划分范畴,而是讨论经验与因果律的关系。见路不走是不惟经验、教条,不是排除经验、教条,不惟就已经包含了学习、借鉴。任何一个成功的经验起初都不叫路的,走的人多了才叫路。见路不走是更接近科学的思惟,不表示路就没用了,对于不能理解见路不走的人,见路就走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至于能走到哪里就得靠碰运气了。人是懒于动脑、勤于动心的,喜欢把某个条件放大为成因的所有,这样容易比照,容易得到信心。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们都是人,别人能作到的我也能作到。事实不是这样的,别人能作到的我不必定能作到,‘都是人’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只有我具有了别人能作到的所有条件,我才可能作到,而事实上我很难悉数复制别人的条件,只有根据个人条件去作我能作到的,才是不脱离实际的。”
另外一位答辩委员问:“见路不走,人怎么出行呢?不看路标见路就走,实际生活里有那么傻的人吗?若是没有,你的命题还有意义吗?”、这也是一个故意混淆概念和逻辑关系的提问,考的是答辩人的思惟。
方迪回答:“若是事物都是肉眼能看到的,那就简单了,相信谁也不会傻到不看路标见路就走。问题是不少事物是须要用思惟的眼睛去看的,识别一条马路简单,识别一条思惟的路就不那么简单了,我不知道有多大的可比性。思惟的认识方法,中国人叫解放思想,世界人民管它叫智慧,佛教称之为开天目,可见比肉眼的认识要困可贵多。”
主答辩问:“我明白你的意思,也赞成你的观点,但咱们是否是应该有个更容易让人理解的提法呢?好比:正确的路。”
方迪回答:“我认为,‘正确的路’是一种正确的、保险的、不出错的、同时也是没有质性甄别和无从操做的表达方式,请原谅我冒昧,若是由于尚未一个公认的叫法而放弃了可能的表述方式,这是不够积极的。路包含了模式、经验、教条,无论用什么提法,首先要把这些东西剔除出去,要有质性甄别,强调、突出走因果,走条件的可能。我很是同意老师的观点,应该有个更容易让人理解的提法,可是以我如今的能力我没法回答这样的问题,我把老师的这个问题当作课外做业留给本身。”
主答辩微微一笑,看了看两个答辩委员,而后对方迪说:“你能够下去了。”
方迪:“见路不走不是让你非跟别人同样或不同,是让你以结果对条件的须要去取舍。不惟经验教条,不是否认,经验教条也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你的预期果对条件有什么要求,你就去准备这些条件,不在乎这些条件是新的仍是旧的,也不在乎是同样的仍是不同的,这就是见路不走。”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