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者: 蒋鸿昌小程序
来源:「知晓程序」公众号segmentfault
9 月 29 日,知晓程序发现,部分 Android 版微信用户的小程序任务栏迎来了更新:在聊天页面下拉呼出小程序任务栏时,「最近使用」的小程序由过去的一行变成了两行。
左为 iOS 版微信小程序任务栏,右图为这次更新的 Android 版微信任务栏
更新后的任务栏-最近使用可显示 7 个小程序,以及查看更多使用过的小程序的「…」按钮。过去,最近使用仅显示 3 个小程序。
据知情人士称,目前这个更新正在 Android 版微信内测,还没有全量上线,iOS 版更新时间未知。
小程序任务栏已经有过屡次改动,它也在变得愈来愈重要。2019 年初的微信 7.0.3 的版本中,小程序任务栏直接占据了整个屏幕,也所以被称为「小程序桌面」,用户收藏的「个人小程序」占据了桌面最大的面积。
这次更新,「最近使用」的重要性被放大。它体现了微信对小程序任务栏的新思考,也体现了小程序这个新技术载体和 app 的显著不一样。微信小程序
微信曾有一个很独特的功能:在聊天界面下拉能够快捷拍摄小视频。这个功能深受一些用户的追捧,由于它知足了摄影的第一要务:拍到比拍好重要。
不错毕竟不是人人都是摄影师,大多数人使用微信的习惯是选定了聊天对象后发内容,而不是先拍一个视频再决定发给谁,2015 年微信就取消了这个功能。
这个改动也引起了不少猜想,微信是否是要在这里放一个新的快捷方式?直到 2018 年 1 月,这个答案才最终揭晓:聊天界面下拉能够唤出小程序。
当时的任务栏还只能显示一行,按使用时间显示用户最近使用的小程序,经过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个「入口」引起了热烈的关注,但在几天后的微信公开课 Pro 版上,张小龙给你们开了个玩笑,若是你在聊天界面一直往下拉,会发现一行小字「这不是入口^_^」。
2018 年 7 月,小程序任务栏迎来了一次更新,显示从一行变成了两行,增长了「个人小程序」栏,这是过去用户「星标小程序」的升级版,星标小程序的上限也从 10 个增长到了 50 个。
任务栏最大的更新发生了 2019 年 1 月,在微信 7.0.3 for iOS 版本中,下拉呼出的任务栏从两行变为占据整个屏幕,其中「最近使用」显示 3 个小程序和查看更多的「…」按钮;个人小程序分行显示,首屏就能显示最多 16 个小程序,若是向下滑动,最多可显示用户添加的所有 50 个小程序。
此次更新也被媒体称为「小程序桌面」,这也被认为是张小龙在年初的微信公开课 Pro 版上所说的但愿「增强小程序和用户之间的粘性」的体现。
因此,最近的这一次更新,将用户最近使用的小程序在任务栏的权重加大,是一个让人稍显意外的更新。浏览器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app 推广有一个很是重要的渠道:预装,即在手机出售前,app 以系统应用的方式预先安装在手机上。
手机桌面是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个「入口」,对于 app 来讲,只要安装在桌面上,就有被用户使用的可能。
「小程序桌面」的使用状况如何呢?9 月 19 日,在微信公开课零售专场上,小程序零售行业负责人向知晓程序分享了零售类小程序的最新数据:8 月,零售类小程序流量渠道分布中,来自历史留存的流量已经超过了 30%,是最大的流量来源。其中,历史留存包括下拉任务栏和「发现 - 小程序」入口。
这个数据充分说明了用户使用小程序的习惯正在养成,这位负责人也向知晓程序分享了另外一个数据:在任务栏中,来自「最近使用」的流量大于「个人小程序」,并且要「多得多」。
他也进一步解释了这两个数据的缘由。在不少线下零售场景中,在用户养成使用小程序的习惯后,零售品牌会逐渐减小宣传物料的数量;同时,在收银高峰期,店员为了保证效率,会要求使用会员的用户直接提供会员码,而不是报手机号,用户只能使用品牌的小程序或 app。在这样的状况下,用户会寻找最简单的路径,历史留存就是最快找到小程序的方法。
另外,对于不少非互联网从业者来讲,他们经常使用的小程序并很少,「最近使用」一般就能知足他们的大部分需求,反而是将经常使用的小程序添加到「个人小程序」中,是一个他们并不熟悉的操做。
全家便利店、沃尔玛、便利蜂是该负责人提到的典型线下零售场景. 图片来自:Wikipedia微信
虽然这两个数据只限于零售行业,但对于线下服务占主导的小程序来讲颇有参考意义。有业内士人对知晓程序表示,微信这次增长「最近使用」的小程序在任务栏的露出数量,也会为了顺应这样的用户习惯。
从这个角度来讲,任务栏确实不是小程序的「入口」。它不像浏览器、手机桌面同样是绝大多数用户使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时必须或优先使用的渠道,而就像张小龙所说,它只是让用户更快地找到小程序的快捷方式。
支付宝小程序也经历了相似的演进。
今年 1 月初,支付宝在首页增长了下拉呼出「小程序收藏」的入口。支付宝对这个入口寄予厚望,还匹配了一系列「收藏有礼」的营销工具,开放给线下商家使用。
支付宝在 1 月底曾透露,自增长小程序首页下拉入口以来,该入口日人均打开次数为 4 次,第二天复访率则达 65%,总体收藏访问量同比增加 20 倍。
但在最近,支付宝已经取消了这个入口,取而代之的是下拉刷新服务提醒、首页腰封等消息;「小程序收藏」变成了「个人小程序」,并放在了和转帐、芝麻信用等并列的九宫格中。
支付宝还宣布了向小程序商家开放包括主搜热搜榜、首页腰封、首页惠支付频道、首页生活服务频道、花呗频道、会员频道等六大中心化入口的消息,显然,这是更好的入口,让用户完成「收藏」的动做,而后就期望后者会经过收藏进入小程序,并无成为现实。
右图为更新后的支付宝首页
这就引出了一个颇有意思的对比:小程序和 app 是大相径庭的生态。
早在 2015 年,手机厂商、应用商店就已经发现用户下载 app 的行为愈来愈少,甚至有一大批用户一全年新下载的应用次数是 0。不过这其中还有一个现象,不少 app 即便不常用,用户也不会删除它们。
2018 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中国用户平均有 100 个应用程序,多于全球平均的 80 个,可是,中国用户经常使用的应用和全世界平均水平同样,只有 40 个左右。
在手机上,安装和卸载 app 都是成本很高的行为,就像收藏文章指望「read it later」的心理同样,用户会担忧卸载 app 后再安装很麻烦而选择保留。
小程序并不须要如此,由于没有安装的过程,用户能够随时找到小程序、直接使用、用完即走,反过来讲,一个小程序被收藏起来,也不是一劳永逸了。
知晓云,让你的小程序开发快人一步,添加「minsupport3」了解详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