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分类及OSI七层模型

 

1、网络分类:数据库

       局域网(LAN)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通常是方圆几公里之内。局域网能够实现文件管理、应用软件共享、打印机共享、工做组内的日程安排、电子邮件和传真通讯服务等功能。局域网是封闭型的,能够由办公室内的两台计算机组成,也能够由一个公司内的上千台计算机组成。服务器

       城域网(MAN)是在一个城市范围内所创建的计算机通讯网。属宽带局域网。因为采用具备有源交换元件的局域网技术,网中传输时延较小,它的传输媒介主要采用光缆,传输速率在100兆比特/秒以上。MAN的一个重要用途是用做骨干网,经过它将位于同一城市内不一样地点的主机、数据库,以及LAN等互相联接起来,这与WAN的做用有类似之处,但二者在实现方法与性能上有很大差异。
       广域网( WAN),又称 广域网外网公网。是链接不一样地区局域网或城域网计算机通讯的远程网。一般跨接很大的物理范围,所覆盖的范围从几十千米到几千千米,它能链接多个地区、城市和国家,或横跨几个洲并能提供远距离通讯,造成国际性的远程网络。广域网并不等同于互联网。
2、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拓扑是网络形状,或者是网络在物理上的连通性。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用传输媒体互连各类设备的物理布局,即用什么方式把网络中的计算机等设备链接起来。拓扑图给出网络服务器、工做站的网络配置和相互间的链接。网络的拓扑结构有不少种,主要有星型结构、环型结构、总线结构、分布式结构、树型结构、复合型网络等。
3、OSI七层模型
       它从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物理层:物理层并非物理媒体自己,它只是开放系统中利用物理媒体实现物理链接的功能描述和执行链接的规程。物理层提供用于创建、保持和断开物理链接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过程的条件。简而言之,物理层提供有关同步和全双工比特流在物理媒体上的传输手段。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①为数据端设备提供传送数据的通路,数据通路能够是一个物理媒体,也能够是多个物理媒体链接而成。一次完整的数据传输,包括激活物理链接、传送数据和终止物理链接。所谓激活,就是无论有多少物理媒体参与,都要在通讯的两个数据终端设备间链接起来,造成一条通路。②传输数据。物理层要造成适合数据传输须要的实体,为数据传送服务。一是要保证数据能在其上正确经过,二是要提供足够的带宽(带宽是指每秒钟内能经过的比特(Bit)数),以减小信道上的拥塞。传输数据的方式能知足点到点,一点到多点,串行或并行,半双工或全双工,同步或异步传输的须要。③完成物理层的一些管理工做。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能够粗略地理解为数据通道。物理层要为终端设备间的数据通讯提供传输介质及其链接。介质是长期的,链接是有生存期的。在链接生存期内,收发两端能够进行不等的一次或屡次数据通讯。每次通讯都要通过创建通讯联络和拆除通讯联络两个过程。这种创建起来的数据收发关系就叫作数据链路。而在物理媒体上传输的数据不免受到各类不可靠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错,为了弥补物理层上的不足,为上层提供无差错的数据传输,就要能对数据进行检错和纠错。数据链路的创建,拆除,对数据的检错,纠错是数据链路层的基本任务。链路层是为网络层提供数据传送服务的,这种服务要依靠本层具有的功能来实现。
       网络层:网络层的产生也是网络发展的结果。在联机系统和线路交换的环境中,网络层的功能没有太大意义。当数据终端增多时。它们之间有中继设备相连,此时会出现一台终端要求不仅是与唯一的一台而是能和多台终端通讯的状况,这就产生了把任意两台数据终端设备的数据连接起来的问题,也就是路由或者叫寻径。另外,当一条物理信道创建以后,被一对用户使用,每每有许多空闲时间被浪费掉。人们天然会但愿让多对用户共用一条链路,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出现了逻辑信道技术和虚拟电路技术。
       网络层为创建网络链接和为上层提供服务,应具有如下主要功能:1.路由选择和中继;2.激活,终止网络链接;3.在一条数据链路上复用多条网络链接,多采起分时复用技术;4.检测与恢复;5.排序,流量控制;6.服务选择;7.网络管理。
       传输层:端开放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送控制层。主要功能是端开放系统之间数据的收妥确认。同时,还用于弥补各类通讯网路的质量差别,对通过下三层以后仍然存在的传输差错进行恢复,进一步提升可靠性。另外,还经过复用、分段和组合、链接和分离、分流和合流等技术措施,提升吞吐量和服务质量。
       传输层是两台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数据通讯时,第一个端到端的层次,具备缓冲做用。当网络层服务质量不能知足要求时,它将服务加以提升,以知足高层的要求;当网络层服务质量较好时,它只用不多的工做。传输层还可进行复用,即在一个网络链接上建立多个逻辑链接。传输层也称为运输层。传输层只存在于端开放系统中,是介于低3层通讯子网系统和高3层之间的一层,可是很重要的一层。由于它是源端到目的端对数据传送进行控制从低到高的最后一层。有一个既存事实,即世界上各类通讯子网在性能上存在着很大差别。例如电话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公用数据交换网,局域网等通讯子网均可互连,但它们提供的吞吐量,传输速率,数据延迟通讯费用各不相同。对于会话层来讲,却要求有一性能恒定的界面。传输层就承担了这一功能。它采用分流/合流,复用/介复用技术来调节上述通讯子网的差别,使会话层感觉不到。
       会话单位的控制层,其主要功能是按照在应用进程之间约定的原则,按照正确的顺序收、发数据,进行各类形态的对话。会话层规定了会话服务用户间会话链接的创建和拆除规程以及数据传送规程。
会话层提供的服务是应用创建和维持会话,并能使会话得到同步。会话层使用校验点可以使通讯会话在通讯失效时从校验点继续恢复通讯。这种能力对于传送大的文件极为重要。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构成开放系统的高3层,面向应用进程提供分布处理、对话管理、信息表示、检查和恢复与语义上下文有关的传送差错等。
       表示层:数据表示形式的控制层,其主要功能是把应用层提供的信息变换为可以共同理解的形式,提供字符代码、数据格式、控制信息格式、加密等的统一表示。表示层的做用之一是为异种机通讯提供一种公共语言,以便能进行互操做。这种类型的服务之因此须要,是由于不一样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用的数据表示法不一样。例如,IBM主机使用EBCDIC编码,而大部分PC机使用的是ASCII码。在这种状况下,便须要表示层来完成这种转换。经过前面的介绍,咱们能够看出,会话层如下5层完成了端到端的数据传送,而且是可靠的、无差错的传送。可是数据传送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是要实现对数据的使用。因为各类系统对数据的定义并不彻底相同,最易明白的例子是键盘——其上的某些键的含义在许多系统中都有差别。这天然给利用其它系统的数据形成了障碍。表示层和应用层就担负了消除这种障碍的任务。
       应用层 :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其功能是实现应用进程(如用户程序、终端操做员等)之间的信息交换。同时,还具备一系列业务处理所须要的服务功能。应用层通常包括公共应用服务要素(CASE)和特定应用服务要素。其中CASE提供应用进程中最基本的服务,向应用进程提供信息传送所必需的、但又独立于应用进程通讯的能力。SASE实质上是各类应用进程在应用层中的映射,每个SASE都针对某一类具体应用,例如文件传送、访问和管理(FTAM)、虚拟终端(VT)、消息处理系统(MHS)、电子数据互换(EDI)和目录查询等。
相关文章
相关标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