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CMMI之五:CMMI 4个等级的区别
了解CMMI的人都知道CMMI有5个等级,可是要将5个等级的区别真正说明白,说透彻不太容易。下面咱们用一个表格归纳之。表格中并无1级,1级在CMMI中没有对应的过程域,是起始级,因此不加描述。4-5级的区别在过程能力方面表现比较突出,其余几个方面并无进行严格区分。
逐行解释之:
1 过程能力指的是过程持续稳定的实现过程目标的能力。
一般咱们都拿职业运动员与业余运动员的水平进行比喻。好比职业的射击运动员,他每次出枪总能命中9.5环左右,而业余选手可能有时打飞,有时打中10环,当他抬手射击时咱们没法预料他下一枪究竟多大的几率命中9环之内,也就是说咱们能够从稳与准两个维度判断其水平的高低。
稳:每次射击的命中环数很接近,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这样才能够预测。即便你每枪都脱靶,咱们也能够认为你过程很稳定啊,为何呢,由于咱们能够预料到你下一枪还会脱靶,哈哈。
准:每次射击的命中环数接近靶心,是咱们指望的结果,这样才能够说你水平高,能够参加比赛。
在CMMI的2-3级对过程没有稳与准的要求,而4级要求稳定,消除过程误差的特殊缘由,5级要求又稳又准,持续优化,优化过程误差的通常缘由。2级的过程由项目经理本身掌握,只要知足了CMMI 2级7个PA的要求便可,3级要求组织级必须定义标准过程,项目组进行裁剪,过程基本统一便可。这也是2级与3级名字的由来,2级称为已管理级,项目组已经实施了基本的管理之意;3级称为已定义级,组织级已经定义了标准过程之意。
2 管理前瞻性指的是主动与被动的管理。
在项目管理方面在2级中有3个PA:项目策划(PP)、项目监督与控制(PMC)、供应商子合同管理(SAM),在3级中有2个PA:集成项目管理(IPM)、风险管理(RSKM),在4级中有1个PA量化项目(QPM)。3级的IPM与RSKM是在2级的3个PA基础上的更高的管理要求,尤为是IPM过程域。PP要求作计划,PMC要求在计划执行过程当中进行事中与过后的监督与控制,而IPM强调了事前的对照计划的管理活动,强调了计划的合理性、可行性,强调了过程与人员的协调一致问题,而4级的QPM则要求对过程定义的可行性、项目目标的克实现性进行量化的预测与管理。从2级到4级的项目管理的变化,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完备,从经验到量化,从事中、过后的反应式管理到事前的预测式管理的变化过程。
3 目标的可度量性,实际上准确来说是指项目的目标是否符合SMART原则。
在2-3级并无对项目目标提出要求,即项目组能够定义也能够不定义项目的质量与过程性能目标,即便定义了也不须要证实目标的可实现性,能够凭经验定义目标。而在4-5级则明确提出了,项目必须定义质量与过程性能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文档化的、量化的、能够实现的,也即隐含的要求目标要符合SMART原则:
q Specific:是否文档化,是否明确
q Measurable:可度量
q Attainable:是否可实现?
q Relevant :和商务目标的相关性
q Time-bound: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
目标的可实现性是须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怎么保证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呢?(1)目标是基于历史的性能制定的,不能与历史误差太大,若是误差很大,必须有充分的理由证实之。(2)必须采用性能模型预测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即在什么样的投入下,这个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实现的几率多大,若是是小几率事件,则为不可实现的目标。
4 管理技术的客观性指的是否采用统计技术对项目实施了量化管理。
这里说的统计技术指的是统计学的技术,不只仅是指度量了数据,对数据画了饼图或其余图形的分析。统计学的技术包含了2个方面:统计描述技术与统计推断技术。对于一组数据计算了平均值、标准差等这称为统计描述,统计推断技术是指根据样本的统计量能够推断出整体的统计量,发现统计的规律,好比根据3000个家庭的父母的身高、孩子的身高得出一个计算孩子身高的回归方程。
5 过程定义的可行性。
过程定义指的是过程设计。作一个项目,咱们拿到需求后会有技术上进行设计,设计这个需求在技术上如何实现,从管理上也须要进行设计,设计这个项目在管理上如何实现,管理上的设计主要是过程的设计。过程设计在CMMI模型中描述了3个层次:
层次1:生命周期模型的选择与项目阶段的划分;
层次2:组织级标准过程的裁剪;
层次3: 子过程的裁剪及验证过程或子过程对目标的可实现性;
层次一的要点是阶段设计,层次二的要点是过程设计,层次三的要点是子过程设计,要求是逐步深刻,过程设计的颗粒度愈来愈细化。
6 度量数据的完备性
在CMMI2级有MA过程域要求进行度量分析,可是此PA仅要求每一个项目组按本身的需求定义、收集、分析、储存度量数据,并无要求在组织级统必定义度量元。而在3级中则要求了创建组织级度量库,组织级统必定义须要采集的度量元。在4级中要创建组织级的性能基线与性能模型。性能基线的创建须要对组织级统必定义的度量元进行数据分布的分析,以求得历史数据的位置与离散程度。性能模型的创建则要求创建过程的输出与过程输入、属性之间的关系,既要度量Y也要度量x,x即为过程的输入与属性,度量数据的采集范围比原来要普遍了。
上述的区别在我在咨询中对这4个等级的体会,不表明SEI的官方解释。每一个人也许有每一个人的感悟,各有道理吧。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麦哲思科技任甲林」的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连接及本声明。
原文连接:https://blog.csdn.net/dylanren/article/details/5873561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