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会被人叫作“大神”,和不少真正的“大神”不同,我不会避讳这个词语,由于我知道我不是。前端
大学快要结束了,我认可我对本身的处境并不满意,由于我知道我如今拥有的和我想要的还并不相同。即将前往大不列颠日不落(我可耻的笑了,你不能理解我有多么重口的)Cambridge去继续本身的学业,我绝对不是说去这些知名大学读书是一个坏选择也不是会太在乎本身只是去骗个学位知足家里对于这方面的要求。我为想要表达的是我内心面的本身应该不是这个样子。程序员
一天洗澡地时候,我心想这个申请中如此蛋疼的过程,发现当下爆火的留学论坛真的知足不了我,为何我不作一个本身想要的关于中国同窗申请的网站呢???面试
因而,在我不停地忽悠之下,召集了我最信赖的朋友开始了这个项目:GradChef,中文名字是毕老师服务器
GradChef.com这个产品本质上仍是自我需求的一种延伸,团队里的人都是毕业没多久,经历过申请学校的人,我去了剑桥,而他们则是在那些最有名的投行里过着高富帅的生活。不过结果如何,你们一致以为申请的经历是很痛苦的,刷GT对于亚洲人其实还好,麻烦的地方在于选校,PS,推荐信,面试的种种复杂。这些东西不是很简单的量化的东西,而是一个持久战,尤为是信息不对称,没什么能够参照的标准,并且中间过程繁复,每一个学校都有不一样的要求,申请一旦不少很容易就丢三落四,错过deadline。微信
因此GradChef的就是为了解决咱们本身申请遇到的痛点,现阶段(第一阶段)要解决的就是选校的问题。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其实很复杂。首先就是要对历史数据进行一个标准化的建模,而后根据申请人的背景来匹配。但第一步建模就问题多多,量化的数据比较简单,可是有时候非量化的数据更重要。历史数据的来源虽然多,可是质量良莠不齐,数据的噪音很大,又什么好的降噪方法,只能“手工”降噪。app
还想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申请过程当中的忙中出错,因此Gradchef.com也加入了学校申请的管理,说白了就是一个为了申请特别定制的一个todo list,这样既能够帮助你们追踪和记录申请的状态,也可让你们在出结果以后,让数据造福后人。框架
关于作产品的方向,咱们的考量很简单:作一个小而美的慢产品。咱们不想迅速扩张,由于咱们没有精力去管理扩张带来的问题;咱们也不想作的很全面,由于咱们没法对一个大而全的产品作出宏观的掌控;咱们没法作的很快:由于数据的积累只能靠时间,用户的积累咱们但愿靠口碑。工具
而后就来讲说团队吧:咱们的团队没有全职人员,你们都是业余时间一块儿作项目。白天你们都要上班上学,晚上和周末会抽出时间来作。并且你们分布在五湖四海,跨越时区,是一支很松散的团队。如何组织这样的一个团队是一个挑战,下面有几条咱们本身摸索出来的经验:学习
认识到本身的限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到这样的一个团队是不可能同一个全职的团队的生产力相比的,因此在把握进度的时候要掌握好,避免给任何一个分配太多的任务。同时,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其余更重要的事(工做,学习,健康,爱情,家人),因此容许每个人选择本身要投入的精力。好比有人要忙着准备考试,那就给他少分配或者不分配任务。网站
规律性的会面:这一点过重要,即便咱们跨时区,也会每一个周都要Google Hangout一次,你们先讲讲本身上个周作了什么,而后提出上个周的问题,讨论完后说说下个周本身能作什么,想作什么,要作什么。此次会面咱们会争取每一个人都参加,有人缺席以后会在单独传达会议的结论。这是一个松散团队保证前进步伐的关键。
随时随地的交流:如今智能手机这么流行,想要随时随地交流很是容易:微信,Whatsapp等等。由于你们平时的时间都很碎片化,好比在走路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好想法出现,那么就会在微信群里吼一声,以后你们会pick up而后继续讨论,若是想法很是值得深刻探讨,会拿到每周的会议上讨论,这样能够在随时随地的交流,不放弃任何一个灵光一现。
简单的组织形式:由于团队自己很松散,因此组织形式也很简单松散,平时的进度只是用Bitbucket的issue tracker,不会用更加复杂,更加程式化的工具。而issue也不会很是具体,一般只是很笼统的描述问题的领域,只要被分配的人理解就够了。能这样作的缘由,是团队中全部人对于用的技术都比较了解,你们都是很优秀的程序员,对于代码之美都有很一致的追求,减小程式化的组织,是创建在每一个人的基本质素之上的。
至于技术上和交流上咱们用到的工具:
框架:Ruby 2 + Rails 4 (原本写的时候仍是Ruby 1.9.3 + Rails 3.2,写完以后就发现落伍了,根据Rails这种向后兼容这么差的framework来讲,若是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了,因而狠下心来升级了)
前端:部分页面用到了AngularJS,部分页面是jQuery,全部代码都是CoffeeScript。Stylesheet用的是Sass + Compass
服务器:Puma + Nginx
Source Control + Issue Tracking + Wiki + File Sharing: Bitbucket (Git)
平常交流:微信群
视频语音:Google Hangout (不得不说Hangout作的真心给力)
以前团队试过Asana / Google Drive / Dropbox / Trello 等等各类工具,你们仍是以为这些工具备时候仍是更可能是累赘,而不会加强生产力,毕竟你们时间很短,但愿把有限的时间都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整个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上面所讲的关于团队合做是我学到的第一课,下面来说讲咱们快要上线以及上线后学到的另外几个东西:
Idea is nothing。在本身小范围介绍这个产品给身边的过程当中,我知道了不少不少同类的产品,我一一去认真地试用它们,分析它们什么地方作的好、以及为何没有普及(若是已经家喻户晓的话,咱们应该多少有些了解)。而最重要的教训就是,想法谁都有,并且不少时候别人的想法都比个人好,更重要的是如何呈现本身的想法,如何把它更好地放在本身的产品中。
本身的目标用户所在的世界是有围墙的。这就比如,你作了易信要去抢微信的用户;你作了360搜索要去抢百度的地盘。没有人会给你一条康庄大道让你就这么顺顺利利地进来。整个过程充满了阻碍。举个例子:一亩三分地是我最最在乎的一个社群,它精华、用户融入度高、内容价值充沛、信息噪声很小、专业比较集中等等,我一早就像好了如何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推广,可是不管是运营帐号、诚恳地宣传(其实不是很诚恳,其余人都说我太假了,好吧,我确实不擅长这个。。。)、私信。结果就是全部的帐号都被封了,包括本身以前本身在申请的时候用的帐户。以后在寄托家园、太傻等平台都遇到了一样的阻碍。
运营就是一个产品的呼吸,你不作它就不能让一个产品的心脏跳动,不能让本身喘息,更不能让本身发展。我一开始对它只有重视,却没有全力以赴,用户点击量很快就谷底。一部分是咱们对于宣传比较缺少经验,不知道怎么寻找本身的目标用户;另一方面就是你们对于运营都没有放正态度。一个用了千百次的类比:一个平庸的产品(技术层面上讲)能够经过运营成为一个数一数二的网站;可是一个再好地网站运营跟不上的话都会坠入深渊。
咱们还在继续努力,这里只是但愿作节过程当中地一些经验。